唐诗三百首之寄扬州韩绰判官(带拼音带译文).docx
2页唐诗三百首之寄扬州韩绰判官(带拼音带译文)第八卷:七言绝句ji yang zhou han chud pan guan寄扬州韩绰判官chao dai : tang chao zud zhe : du mu朝代:唐朝朝代:唐朝 杜牧qTng shan yin yin shuT tiao tiao , qiu jin jiang nan cao wei diao青 山 隐隐水迢 迢,秋尽江 南草未凋er shi si qiao ming yue ye , yu ren he chu jiao chuT xiao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 节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 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⑶草未凋(diao): 一作“草木凋”凋:凋谢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 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 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土,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长 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 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 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 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 致,可谓曲尽其妙诗的前两句写景。
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 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二句以“江南草木凋”反衬地处江北的扬州的豪华热闹, 是由人及景的抒情手法在事实上江南假设“草木凋”,江北就更应零落不堪作者想象扬州 就将是另一番大好景象了这叫情至深时连天时气候都可为之改变谢杨得认为这句写“厌 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情虽切而辞不露”,是很有见地的三四句以想象之辞写扬州名胜之美景,表达了诗人欲与友人再次共游的渴盼玉人教 吹箫”中的“教吹箫”只是虚言,实处在“玉人”两字,即是友人韩绰此句一用以点题, 二用来想象他的游踪,从而说明作者对他现状的关心,同时也就表示了对他的遥念其间抒 情之迹线不可不审视清楚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虽重在抒情,但在后 世读者的心目中,其中对扬州胜景的赞美成分已大大超过前者,成为描写古都扬州的不朽名 句之一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 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 下三清楚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本诗中的二十四桥,在宋代依然是文人 墨客的描写热点,姜夔的《扬州慢》词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的虽 是旧时胜地,表达的却是伤乱忧世的悲情,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王士祯以后为此桥写诗 赞美的有7000余人,编成300多卷的诗集一部,一时蔚为壮观,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最 后两句在清风明月之夜,心想友人是否和女子倚箫歌舞此诗之美,在于景致优美,意境深 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