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难点总结[1]12200字.docx
30页高中地理必修一重难点总结[1]12200字 高一地理必修一综合题主要考点第一章第三节(结合第一章复习学案合作探究5)1.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3)自东向西运动速度15°每小时(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昼半球中央经线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24点5)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才和经线重合;(6)晨昏线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夏至日光照图 冬至日光照图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1)某一天随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2)某一纬度随时间变化: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先变大(直射时最大90°)后变小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1 -4.昼长的计算①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以是地方时也可以是标准时间)=(日落时间-12)*2(时间为地方时)=(12-日出时间)*2(时间为地方时) ②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每小时 ③某纬度的昼长等于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纬线的夜长5.时间计算:不跨过日界线,已知东边时刻A,求西边时刻B=A-经度差/15°一直西边时刻A, 求东边时刻B=A+经度差/15°第二章: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本30页图2.3):如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是该地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极地高气压带是该地大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2. 高低气压中心名称位置(右图)、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表述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3.(3)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 -第三章1.表层洋流的分布、名称(课本57页图3.5、58页图3.6):根据模式图记忆洋流性质(寒暖流),根据地名记忆洋流名称(如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等)2.渔场的成因;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或墨西哥湾暖流)与拉不拉多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冷海水上泛(或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鱼类饵料丰富第四章1.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类型、内外力作用,)关键点:(1)岩浆岩只有一种来源(岩浆)(2)岩浆只有一种去向(岩浆岩)(3)如果一幅图中,岩浆只有一种来源,一般是变质岩2.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落基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3.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地貌类型(山地、山岭、高地、谷地、低地等)的判读和成因表述、地形倒置的描述: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岭: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上弯曲隆起,形成山岭。
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形成山岭;向斜成谷: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下弯曲,形成谷地4.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位置、成因表述:山麓冲积扇:水流流出出山口是,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路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第五章1. 三种地域分异的比较- 3 -2. 自然带的分布地带性:注意图形中字母对应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课本91页图5.6)- 4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 5 -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6 -第二单元 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7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冷锋 暖锋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