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初备).doc
22页第三组 心灵之歌 唐王镇老南小学 韩海燕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分别是《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学习目标:1.学会写18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4.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对于如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方法,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能够体会,应用起来可能会描写不够细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资料课时安排:9、穷人 2课时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课时11、唯一的听众 2课时12*、用心灵去倾听 1课时口语交际三 1课时回顾·拓展三 1课时 合计 8课时 9、穷人教材分析: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本课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4.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情分析: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两个悬念交替展开,扣人心弦,能深深的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掌握起来容易,学习掌握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难点.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作者,阅读其作品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总课时21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设计意图】开篇以海明威的话为引子,激活学生生活中有关贫穷和幸福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1.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及阅读过的他的作品2.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2.检查自学情况(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桑娜 渔夫(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3)本文写作顺序?【设计意图】让学生诵读课文,读通,读读透,读明白,读出整体的印象,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四、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⑴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⑵ 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⑶ 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6.体会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设计意图】紧扣一个穷字,和一个“急”字,引导学生读和悟,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促成学生的感情的投入7.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8.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⑴ 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⑵ 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⑶ 桑娜想: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口头句式的训练,体会桑娜的善良,并进行语言训练第二课时 总课时22一、体会桑娜的矛盾心理活动理解两次沉默) 1.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2.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3.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4.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设计意图】紧扣桑娜这个中心人物,紧扣桑娜抱回孩子前后的表现,引导学生找,悟,议、思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体会渔夫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朗读渔夫的话,体会渔夫的善良.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 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 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设计意图】引导学社由中心人物桑娜,到中心事件,在扩展到全文涉及的人物渔夫,感受穷人的品质,达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2.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习作水平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勤劳善良) 渔夫 非这样做不可 得赶快抱回来 西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美好心灵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父亲也很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