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依恋与依恋障碍课件.ppt
23页儿童依恋与依恋障碍,,概念,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形成强烈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儿童依恋于为之提供安全与照顾以满足其各种需要的特定养育者,这个人通常是母亲,但也可以是与儿童联系密切的其它抚养者概念,幼儿的依恋行为主要表现: 为哭、笑、喊叫、抓握、吸吮、躯体依偎及跟随等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本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第8~12周):此期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不能加以区别,见到任何人都会微笑或发声发展阶段,第二阶段(3到6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性,能认识其父母并开始优先对他们予以反应,在这些熟悉的人面前婴儿的微笑、大声笑或发声更多些发展阶段,第三阶段(6月到三岁):婴儿从6、7月起,开始对特定的人发展特殊的依恋,常常是母亲,她被作为探索周围环境的安全的基地,如果与之分开,儿童会变得不安,当她回来,儿童则显得十分高兴如果面对不熟悉的或恐怖性的情境,儿童会寻求与之躯体的亲近。
第四阶段(3岁以后):最后的伙伴关系阶段,儿童较少自我中心,能理解母亲的动机和行为,依恋关系变得较少依赖性 在Bowlby的内化运作模式的基础上,Ainsworth认为:对父母的依恋一直持续到成年期,而且成人之间的同伴关系亦应归于依恋依恋的主要特征,依恋不同与依赖 具有生物学基础(内化运作模式的心理机制) 对精神病理的影响,,依恋并不单独指向母亲,大多数儿童可显示多重选择性依恋(对象常为3或4个),同胞、亲属或家中朋友都可成为依恋对象,依恋甚至可指向无生命物体,只是对无生命物体的依恋不会如同对父母或同伴的依恋那样导致正常的社交关系,Harlow 的罗猴试验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所有的依恋在提供安慰及安全方面都有极相似的功能,但其中有明确的等级,一般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最强依恋的类型,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来自Ainsworth的认识: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他与同事(1978)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量(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量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类: 1、安全依恋(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接受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insecure—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在Ainsworth的最初研究中,安全依恋儿童约占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占21%,反抗型14%破坏型不安全依恋约占4%依恋的影响因素,儿童的自身特征: 成熟因素(区分人物是否熟悉的能力,与物体保持亲近的能力) 婴儿气质(负性情绪的气质特征与不安全依恋有关),,养育的特征: 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喂食行为研究,教养行为研究) 母亲情绪 (母婴脸对脸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 Cohn),,家庭社会因素母亲精神疾患家庭不和社会经济地位,依恋的理论,1.习性学理论(本能反应的结果;Lorend1937年印刻实验) 2. 心理分析理论(需要的满足) 3.社会学习理论(喂食而满足需要,Harlow的罗猴实验:刺激的作用) 4.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能力),临床意义,1. 对儿童养育模式的冲击(儿童病房,慈善机构家庭模式,领养)2. 指导干预性研究,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CCMD-3标准 是一种以长期的社交关系障碍为特证的儿童精神障碍,患儿长期表现为一种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如过度抑制、过分警惕,或明显的矛盾反应,常伴情绪紊乱。
起病于5岁前,与严重的教养方式不良有关,如心理或躯体的虐待或忽视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症状标准: 1、在社交关系中,表现为过度抑制、过分警惕,或明显的矛盾反应(如患儿对养育者的安抚同时出现亲近、冷漠、回避和违抗),或缺乏情感反应、退缩、情绪紊乱,对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表现攻击反应,或恐惧性过度警觉;,,2.有时在与正常成年人交往过程中,有一定的社交应答和反应能力 严重标准:大多数场合,社交关系明显障碍 病程标准:起病于5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