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站名由来.ppt
32页北京一号线地铁站名的那些事 张力科 2012.12.12一号线的历史v一期工程于1965年07月01日开工建设,沿长安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市区,连接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采用明挖填埋法施工1969年10月01日建成通车根据计算,北京地铁在战时可以每天运送5个陆军整编师个陆军整编师的兵力自西山运至北京市区v由于属于战备工程,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很长时间内不对公众开放,需凭介绍信参观及乘坐需凭介绍信参观及乘坐1971年公主坟至北京站开始试运行,1973年04月23日延长为苹果园至北京站v北京地铁1号线,西起苹果园,东至四惠东,大部分线路与长安街重合,全长31.04千米,于2000年6月28日全线开通全线设26座车站及古城、四惠车辆段代表颜色是红色苹果园v在明朝,有柳姓太监为了出宫后有个落脚之处,便拿出全部积蓄在此购置100余亩土地,并雇人种植了梨、桃、苹果、杏等果木,因位于京城之西,当初称西果园西果园。
也许是因为水土的关系,所种植的果木以苹果树的长势和收成最好,而其他果树却很少见收成,后来就将收成不好的果木砍掉,都种上了苹果树,于是西果园也就被改成了苹果园苹果园10年以后老太监离开紫禁城,便在此居住,再以后宫里有太监出宫的,也到他这里落脚v 数百年后,这一带的苹果园逐渐消失,变为农田,但依然以苹果园而称v 上个世纪50年代首钢公司在此兴建宿舍区,60年代后期修建地铁时,又在这里设置了苹果园站随着地铁的开通,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八大处公园八大处公园v公园内有8座古寺(灵光寺、长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庙、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 “八大处”由此得名v8座古刹最早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历代修建而成其中灵光、长安、大悲、香界、证果五寺均为皇帝敕建八大处公园古城v早年间这里因临近西山而被称为西山村v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3月,李自成率领义军攻打北京城一天夜里,他们来到今天的古城村一带,见西边隐约有一座“城池”,便不敢贸然攻城,怕“城”中有重兵埋伏v谁知天亮以后再看那西边的“城池”,原来是个小小的村子只是村子被两行枝叶茂盛而高大的白皮松合围起来,合围的白皮松在此有个很大的缺口,远远望去,很像打开的城门。
李自成走到村前,不觉笑道:“真是虚惊一场,原来误将村庄当城池了v李自成便将村名改为“古城”闻讯赶来的村民们见李闯王为村子起了新的村名,便在村口修建了一个大影壁,上写“古城”两个大字,此后西山村被改成了古城村 v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兴建了古城小区,以后随着长安街向西延长,使这里成为石景山区最为繁华的地区 八角游乐园v原站名“八角村站”,,曾有钱、赵、阅、孔、祁、王、梅、肖八户人家最早在此定居,他们多是明朝时来自山西省洪洞县的逃荒难民(一说李自成时期进京)由于山西洪洞口音称“八家”为“八角”,所以“八家村”也被叫成了“八角村”v该园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集100多项大、中型高科技游艺项目的大型现代化主题乐园,国家AAAA级景区八宝山v八宝山由东西两座山峰构成,最高点海拔103米,因产八种黏土矿物而得名即:红土、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方解石)、沙石、板石山下亦有“八宝庄”的村庄,北京地铁一号线的奠基地即在此 八宝山v八宝山公墓是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过去曾是明清两代太监养老送终的世外桃源,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等八种矿产而得名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这里改建为忠烈祠,1949年后,成为中共领袖的长眠地。
1950年初步建成,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一直用于安葬我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和革命烈士1970年,经周总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玉泉路v石景山与海淀的临界路,因其北端与玉泉山遥遥相望因其北端与玉泉山遥遥相望,故而名之v玉泉山是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位于颐和园西侧,因泉水自高处“龙口”喷出,琼浆倒倾,如龙喷汲,“水清而碧,澄洁如玉”,故得“玉泉”之名,乾隆皇帝在历品各地名泉之后,认为玉泉的水质最佳,便钦定为“天下第一泉”,于是山以泉名,得名“玉泉山” v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玉泉山五棵松v清代,此处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具体位置在五棵松站的北侧站口这五棵古松有十多米高,枝繁叶茂,傲然挺拔,是当时京西一带的标志物之一 v那时候出阜成门往西南再向西有一条去往门头沟的大道,许多从门头沟往京城送煤的、拉骆驼的人大多走这条路,五棵松附近是必经之地,并在此歇脚v民国年间,阜成门外人烟稀少,还时有打劫的强盗出没,许多人都不敢单独行走。
为了安全起见,一些去往京西的人们就纷纷相约在五棵松树下聚齐,然后搭帮而行,所以“五棵松”就被当成地名叫开了后来在五棵松的北面形成村落,称五棵松村五棵松v1965年7月北京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其线路正好从五棵松附近经过,并在此设站当时还没有暗挖技术,全是采取明挖的方法施工,所有地铁的建设都是“敞开式”进行为了保住这五棵松树,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有一棵先死了,人们试图移来一棵,但没有成功,后来连剩下的四棵也死了v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万寿路v60多年前,万寿路只是京西的一条乡间小路,周边多是庄稼地1940年建成4米宽的砾石路,1955年拓宽成13米宽的柏油路,是通往颐和园风景区和丰台区的主要道路,因其北端不远处有慈寿寺塔,俗称万寿寺塔,故名“万寿路” v慈寿寺建于明代,其中寺内有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50米,是仿照天宁寺的辽塔建造的,因所在地临近八里庄,俗称八里庄塔,是京西著名的标志性建筑 公主坟v这座公主坟所葬的是清嘉庆皇帝的两位下嫁蒙古王爷的公主两座墓中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为嘉庆皇帝的第三个女儿,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2月,于嘉庆六年(1801年)11月下嫁给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
嘉庆十六年(1811年)3月病故,卒年31岁v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为嘉庆皇帝的第四个女儿,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于嘉庆七年(1802年)下嫁给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嘉庆十六年(1811年)5月故去,年仅28岁 v按照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后是不能葬入皇陵的,也不能葬入婆家的墓地,必须另建坟茔因和硕公主和固伦公主是同年而故,时间相差只有2个多月,所以就埋葬在同一个地方日子久了,原本没地名的地方就有了名,民间就称这地方为“公主坟”了公主坟木樨地v关于这一地名的来历,存在许多争议,主要有4种说法 v一说此地明代时种植过大面积的苜蓿,为皇帝的御马提供饲料清代成村,称苜蓿地,民国时被讹化为木樨地苜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牧草之王”著称 v二说早年间门头沟往京城送煤的骆驼队多出入于阜成门,当时这一带生长着许多野苜蓿,所以赶骆驼的人时常在此歇脚,以便给骆驼喂些草料,日子一长,这里就被称为苜蓿地,后谐音为木樨地木樨地v三说此地种植桂花树,桂花树统称木犀,樨、犀同音义,原产我国黄河以南地区,久经栽培,变种较多,常见的有金桂、银桂和四季桂等,是名贵的观赏植物,亦可做香料。
木樨地即桂花之地v四说此地曾是白云观的菜园,以产黄花菜闻名黄花菜即金针菜,可食用,色泽金黄如桂花,俗称木樨,故称此菜园为木樨地木樨地v第一种说法更为可信,《明世宗实录》中就有关于明代军队在九门之外种植苜蓿,“按月采集苜蓿,以供内厩喂养”的记载而其他说法无确切记载,难以考证 南礼士路v早年间这“礼士路”却叫“驴市路”v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阜成门附近曾设有驴市那时候去往京西门头沟等地,交通十分不便,骑驴就是一种比较方便而经济的交通方式驴市上的驴贩子守在城门西侧,见有雇主走过来,就主动搭话,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雇主交完租金就可以骑驴上路了,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南礼士路v在驴市南面不远就是著名的白云观,每年春节要办庙会,于是骑驴逛白云观便成为很受人欢迎的活动,所以一到庙会期间,到阜成门驴市骑驴逛庙会的人很多,特别是初一和十五两天,驴市上的毛驴甚至供不应求v此外,在复兴门等处也有好几处“驴市”,日久天长,从西直门经阜成门直到复兴门,这条南北绵长数里的小街被人们称为“驴市路”南礼士路v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北京城市交通的发展,公交车日益增多,于是驴市就逐渐地消失了没有驴市了,再叫“驴市路”即名不副实,更不雅观,于是在调整地名时,依照“驴市路”的谐音更名为“礼士路”,其典故由“礼贤下士”而来。
v后又将该路北段称为“北礼士路”,南段称“南礼士路”复兴门v复兴门并不是京城的老城门,与建国门一样,是70年前在老城墙上开凿的一个“门”v1939年占领北京的日寇在西郊筹建了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为了沟通西市与城内的交通,便在内城西城墙扒开的一处缺口,虽称为“城门”,却并无城楼和城门,实为城墙上的一个豁口,初名“长安门”v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为“复兴中华”之意复兴门v1946年11月在复兴门缺口处增建了一座十米宽的拱券门洞,并安装了铁门v1955年为拓宽道路,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加宽了缺口,以后随着旧城墙的拆除,这个缺口也随这个缺口也随之消失v上世纪70年代在这个缺口的位置兴建了北京市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立交桥——复兴门桥,并成为二环路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京内城九门v朝阳门:运粮食v崇文门:走酒车v正阳门:皇帝龙车v宣武门:囚车v阜成门:运煤v德胜门:出兵征战v安定门:收兵v东直门:砖瓦,木材等v西直门:运水西单v早年间就有“东四西单鼓楼前”的俗语,描述的是老北京内城比较繁华的三个商业区。
其中“西单”指的是今天西单大街一带而“西单”之名由来已久,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v明正统年间(1436-1449 )在今天的西单路口建牌坊,其位置约在今十字路口中心偏北牌坊最初的匾额是“瞻云坊”,后改为“庆云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带戗杆的木牌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带戗杆的木牌坊坊v因地处皇城西侧且为单座,故称西单牌坊或西单牌楼,并与东单牌楼相对应,简称西单从清末开始,西单附近的商业渐兴,并逐步发展为北京内城的重要商业街区为解决交通问题,1923年将西单牌楼拆除1954年拓宽西长安街,1957年拓宽复兴门内大街,逐渐形成今天的面貌2008年奥运会前夕,在西单路口东北侧的广场上重修了西单牌楼,其建筑材料不少是当年拆除时保留下来的原构件,使消失了85年的老景观重现故地,成为长安街上一道新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