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诗集锦.docx
7页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单独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那么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主题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悲愤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那么“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那么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假设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认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简析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顶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顶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照顾,浑然一体主题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高瞻远瞩的理想抱负,以及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盘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到达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两联竭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那么说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照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慨,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似“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主题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慨;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登太白峰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假设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译文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翻开天关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鉴赏“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衬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发奋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翻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十分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似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那么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
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翻开,于是梦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泠风〞就是清风的意思,这种形象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的念头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举手可近月,前行假设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梦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开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
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