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柔石笔下的母亲形象.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16073555
  • 上传时间:2017-1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3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柔石笔下的母亲形象【摘要】柔石在小说创作中,对劳动妇女中的母亲形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她们享受着作为一个母亲的快乐和幸福,但同时经受着各种磨难即使这样,命运还是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要将她们最后的一点希望彻底粉碎作者细腻地塑造出这些在不同处境下承受同样生活煎熬、灵魂折磨的富于悲剧色彩的母亲形象,她们中虽也有反抗的萌芽,但终究是为数较少的一点雨声罢了关键词】柔石; 母亲形象; 悲苦; 反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母亲的形象丰富多彩,但最能深刻地烙印在读者脑海的是定位在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中的深受父权制度压迫的苦难母亲形象系列她们是一个与多舛命运抗争的母性群体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或体现出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厚爱等优秀品质,或表现出冷漠、卑微低贱与残酷可怕的丑恶行径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以其青春的热情和革命的活力细腻地刻画了一系列平凡又令人敬畏、命运悲惨又多舛的母亲形象创作来源于生活,柔石能塑造这些苦难的母亲形象,跟他个人的体验有极大的关系柔石的作品中充满了母性情怀,他的母性情怀的出发点是对自己母亲的炽热的爱在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到: “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

      他悲愤地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 【1】 可见柔石对母亲的爱是多么炽热,对于他作品中那些母亲形象的塑造也就不足为奇了柔石对母亲炽热的爱,除了母亲爱他,更多的是他从小就能理解在一个较为穷苦的家庭里做母亲的艰辛据柔石的儿子赵帝江回忆:“虽然到爸爸出生时,店里生意并不坏,可是由于苛捐杂税,家境仍很困难,所以直他到十岁才能进入小学读书在小学时,由于缺少买纸的钱,往往先练习小字后重复写大字可是成绩总在优等 ”【2】 这也或多或少说明了当时的窘况,但难能可贵的是,他除了炽爱自己的母亲外,还深入了解当时的浙东,特别是海宁乡下贫民的艰辛,尤其是做母亲的艰辛这为柔石以后的创作,特别是母亲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三从四德”这样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女性们,为了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柔石把目光集中到母亲这个亘古不变的题材上,他塑造出了在不同处境下但承受同样生活煎熬,灵魂折磨的富于悲剧色彩的母亲形象一、苦难中夹杂着短暂幸福的顺从者的母亲形象作为一个母亲,在当时黑暗的社会,她们连最基本的拥有并养育自己的儿女的愿望都无法满足,她们被剥夺了一切,只剩下作母亲的唯一的愿望,可这唯一的欲求也被现实侵吞了,她们彻底绝望了,失去了活下去的支柱和希望。

      本来是这样值得同情、为之哭泣的母亲,在当时残酷的环境中,处于其中的人心也变得残酷、麻木祥林嫂的阿毛的故事和悲惨命运,只供人们玩味和消遣,“咀嚼和鉴赏” ,没有人真正的同情当四嫂子失去宝儿,丧子之痛咬噬着寡妇的心,可是对于她的痛苦,麻木不仁的人们却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对于一个处于悲苦中的寡母,没有同情柔石笔下的母亲形象《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奴隶母亲——春宝娘,这部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 【3】 小说中的悲惨主人公,但作为主人公,她却没有名字,整篇作品都没有提及她姓甚名谁,这也是当时妇女们的悲哀她是一个皮贩子的妻子,小说开始没有对她的外在形象进行描写,在生活极度艰难的时候,她被丈夫典出去,没有经过她的同意,甚至连商榷都没有,就这样如商品一样被典卖出去就如小说里写的“但妻——虽然是结发的,穷了,也没办法还养在家里做什么呢?”可见她当时是多么悲哀,成了改善家里经济状况的商品她在生下春宝后,有过一个女儿,可却被她的丈夫扔到一桶沸水里,活活被烫死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里,她只能这样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摧残最终为了她的春宝,她宝贝的孩子,最后还是典嫁到了地主秀才家里,虽然内心痛苦,但她不得不顺从。

      在秀才家她忍受着大娘的嫉恨,但在怀了身孕后,她的生活还是有所改观的,秀才不同于她的丈夫,对她比较温存、体贴,尽管秀才娘子处处为难她,但毕竟身体里孕育着新生命,作为一个母亲的她还是比较幸福的秋宝出生后,长得白净可爱,受到邻里的称赞,作为母亲她是十分自豪的但好景不长,她终究无法一直幸福下去,典当期满后,她又不得不再次骨肉分离,回到原来的家中她的生活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比以前更加痛苦乡人鄙视她,丈夫冷落她,甚至自己的儿子春宝都不认识她了她无条件地顺从和忍受不仅没有摆脱生活的贫困,反让她陷入了更痛苦的精神折磨,而且这种痛苦将永远而无情地伴随她一生小说通过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典妻”现象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经济剥削、阶级压迫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摧残,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作品着力刻画了一个被压迫、被摧残、被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因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忍痛撇下 5 岁的儿子春宝,被丈夫典到邻村一个地主秀才家当生儿子的工具当地主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又被迫和另一个儿子秋宝生离死别她拖着黄瘦疲惫的身体,带着痴呆麻木的神情,离开秀才家;回到自己那间破屋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而分离了 3 年的儿子春宝又陌生得不认识她了。

      春宝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却被剥夺了亲子之爱;她是有丈夫的女人,却不能做合法的妻子,享有做母亲的权力她是商品,是工具,是一种特殊的奴隶虽然她有过那么短暂的幸福时光,但最终还是坠入了无尽苦难的深渊,一个永远无法相认的儿子,和一个再也无法和自己亲近的儿子,同时还要忍受着无穷无尽的鄙视、嘲笑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中的人鬼妻原本是一位二十二岁的年轻寡妇,静默的中等女人,她对于嫁给人鬼有几分乐意,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愁衣食, “过去的垃圾堆里的死老鼠一般被弃着的运命,总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一切都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美好,小说中描写到, “但她一见他底脸,心就吓的碎了!这是人么?这是她底丈夫么?开着他底眼,露着他底牙齿,狰狞的凶狠的,鼾声又如猪一样,简直是恶鬼睡在床上 ”可见,这么一个恶鬼一样的丈夫,怎么能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婆婆对她也没有好脸色,她就像一个奴隶一只怕人的小老鼠存活在这个家里在邻居的救济和自己的辛勤劳动下,她非常黄瘦的脸孔,竟然渐渐丰满起来,圆秀的眼也闪动着人生的精彩,从无笑影的口边也有时上了几条笑痕了可是好景不长,这样的帮助使她遭受到了邻里的猜疑随着人鬼妻的怀孕,这种猜疑和流言更甚而后发生的事更令人难以想象,在性欲上人鬼竟是如此下流、可耻。

      他竟会与母羊、母鸡苟合,人鬼妻受着非人的遭遇孩子阿宝出生了,并且也在周围的讥笑中渐渐长大有了孩子终究是安慰,正如小说中写的“她困苦寂寞的眼前,有孩子得以安慰;她渺茫而枯干的前途,也有孩子得以窥见快乐的微光 ”于是她一方面快乐的照顾孩子,另一方面,时时提防人鬼的毒手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阿宝一次吃饭时多看了人鬼一眼,遭人鬼狠命的一掌当夜,阿宝发热,第二天就病加重了,以后竟一天厉害一天,任做母亲的怎样医治也不见好转,两个月后某天撒手归天这对于人鬼妻无疑是灭顶之灾失去了儿子,她生活的一样就没有了,她的生命也随着儿子的死亡而走向终点 “现在一切前途的隐光完全吹灭了,她可以和孩子同去,仍做她亲爱的母亲去养护他,领导他除去自杀外,没有别的梦可以使她昏沉地做下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母亲,在那个不平等的年代,她终究还是无法守护自己的孩子,只能在这悲惨的命运想屈首低头,同儿子一起死去,去另一个世界守护她的孩子她在邻居的帮助下,以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孩子的降生更使她欣喜若狂,可是这幸福的露水终究很短暂,在孩子死去,她作为母亲的资格被剥夺的时候,她只有选择死亡,去另一个世界享受当母亲的幸福《二月》中的文嫂,独自带着两个幼儿,丈夫不幸牺牲,却拿不到一点抚恤金,家中一贫如洗,连“最后一块田地也没有,屋后一方种菜的园地也在前年卖掉了给李先生做盘费到广东去”了,生存处境十分艰难。

      当文嫂刚刚从上海回到一无所有的家时,她很焦虑,很恐惧,以后她该怎么生活下去?两个孩子嗷嗷待育,可家徒四壁,身无分文,饿死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萧涧秋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一丝阳光,这个善良的读书人看到昔日同学的妻女如此的境况,不由得产生照顾孩子养活他们的想法他拿出自己收入的一半供小女孩读书,供他们一家生活这突如其来的好事,使文嫂把萧涧秋看做大慈悲的菩萨,高兴之余心中生出一线希望,当有一天下大雨,萧涧秋在他们家一时回不去,不懂事的采莲提出要萧伯伯留下来和他们一起睡同一张床上时,女人脸红了,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面对一个知书达礼,又心地善良的青年,内心没有期盼是假的,所以作者有一句话:“妇人没有话,她的心被女孩天真的话所拨乱,好像跳动的琴弦 ”文嫂内心的波动、挣扎,是为了摆脱目前的困境可是,严酷的现实,周围的舆论,她和萧涧秋之间的实际距离迫使文嫂压抑自己,用感激来表达对萧涧秋的谢意,用坚强来忍受可怕的流言本来这样的生活可以延续几年,一直等到两个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可是命运偏偏给这位苦难的母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作为文嫂生命支柱的儿子夭折了,文嫂彻底绝望了,尽管萧涧秋千方百计想要挽救她,甚至不惜以娶她作为挽救的手段,但哀莫大于心死,一颗绝望的心是挽留不住的,最后她选择上吊自尽。

      文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妇女形象,在整篇作品中她始终是一个满脸愁容,两眼满含悲哀的妇人萧涧秋无私的帮助从未减少她亡夫的悲切,别人的流言蜚语始终让她心里不安,儿子的死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和勇气,于是她选择了自杀以祈求解脱母爱,是人的天性,是人类最亲切、最深沉、最圣洁、最伟大的爱身为人母,不幸中的最不幸,悲惨中的最悲惨当属失子之痛柔石选取“母子别离”这一叙事模式,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传统母亲所承受的哀怨悲苦小说中的母亲虽然受到贫困的挤压,肉体的损害,但更深切的却是孩子离散所引起的对心灵的折磨鲁迅说:“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当女儿性生成母性时,孩子成了她们的唯一,要孩子脱离母亲,简直是一种虐杀 二、在迷茫中看不到希望,绝望无助的母亲形象在艰难的生活中,能和自己的孩子朝夕暮处,即使很艰辛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唯一的希望——儿女,在这时候离开,是多么的无助,迷茫,而世人只是麻木地观看,没有人帮助,是多么的绝望在小说《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中的老母亲, “尖利的北风巍峨古旧的城下一位五十多的老婆子,坐在地上,哭她生命末路的悲哀:天呀!命呀!我底痛苦呀!” 【 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眼前。

      一位老母亲,她怀着微弱的希望,在城墙下诉说不幸的命运:大儿子因为战争被拉去搬炮弹,命丧黄泉;二儿子上山砍柴,失足落崖而死;小儿子被狼拖走,家里只留下一个重病的丈夫她乞求路人能关注她,并给她以适当的施舍,以买药去救丈夫可是经过的路人总是听取其中的一小截,而后报以漫不经心的议论、冷漠的批评,并没有真正的同情和帮助老母亲由希望到绝望,痛苦地倒在城墙脚下小说刻画了一个孩子全部死亡,无助、失落,想要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的母亲她承受着老年丧子的痛,虽然苟活着,但如同行尸走肉,在人间苦苦挣扎却并没有人要同情她同《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中的老母亲有类似经历的《夜的怪眼》中的老母亲,她也是老年丧子这位老母亲,得知儿子将要在城外被枪杀,于是提早跪等在附近的神龛前,希望能要回儿子的尸首当儿子被执行了死刑,母亲苦苦哀求那些士兵, “还我儿子的尸罢,兵爷!” “修好吧,兵爷,还我儿子的尸!”那一声声惨绝人寰的叫声让人不寒而栗但兵爷无视她的哀求,抹灭了她的希望,毫不留情地把他的尸首抛进大海中留下在海边讨不回儿子尸首的、绝望的、即将死去的母亲这是一位多么悲剧的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她不能倒下,她要要回儿子的尸首。

      可是命运不会轻易放过她,儿子的尸首最终还是沉入大海而这位母亲只能在神龛底前面,等待着死神的到来古老的中国的母亲们根本没有做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