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水网建设规划.docx
43页萍乡市水网建设规划(简本)二 0 二三年三月目 录一、规划背景 1二、区域概况 2三、建设基础与存在问题 5(一) 水网建设基础 5(二) 存在问题 8四、建设思路与布局 11(一) 指导思想 11(二) 规划方向 12(三) 规划目标 13(四) 总体布局 13五、重大行动与重点工程 15(一) 重大行动 15(二) 重大工程 19六、投资匡算与实施安排 23(一) 投资匡算 23(二) 实施安排 23(三) 预期效益 24一、规划背景萍乡,古之吴楚咽喉,今之赣西明珠,位于湘江水系和赣 江水系的分水岭,以境内杨岐山、武功山为发源地,分属赣江、 湘江水系的“ 一河四水”呈放射状分别向宜春市、吉安市和湖 南株洲市辐射,是湘江、禾水、袁水流域生态环境的源头防线 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河源地区山洪灾害频发,工程型缺水 问题突出,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不稳定,制约着全市实现高质量 发展的进程为凝心聚力谱写新时代治水兴水新篇章,江西正着力推动 水网建设2022 年 5 月,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顺利召 开,会议强调要聚焦 “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全面实施 国家江河战略,健全完善水网布局,狠抓重大水利项目建设, 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
2022 年 6 月,省委 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赣发 [2022] 18 号 ),要求着力构建“ 一核四区”江西现代水网2022 年 8 月,江西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省级水网建设先导区,全力 加快水网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有力保 障萍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网建设,在省级水网框架下, 准确把握市情水情特点,编制完成《萍乡市水网建设规划》( 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重点从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 水生态保护治理和水网智慧化提升四个方面全面提升水安全1保障能力,着力打造“一河四水安澜生态、一调多库统筹调配” 现代水网格局,为“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 范围为萍乡市全全域,共 5 个县 ( 区 ), 国土面积 3831.30 平方公里现状基准年 2020 年,规划水平年 2035 年, 展望 2050 年2023 年 1 月,省水利厅组织召开《规划》审查 会;2023 年 3 月,编制单位结合专家意见修编完善,形成本 报告二、区域概况萍乡是中国近代工业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湘赣边界,紧靠长株潭,对接长珠闽,是江西对外开 放的 “西大门”,素有 “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 国土 面积 3831.30 平方公里。
山川秀美,文化深厚 区内地形中部高,南、北低,并向 东西侧倾斜,略呈两个相连的马鞍形北部、中部、南部分别 有杨歧山、武功山和禾山余脉上埠- 高坑-泉江-楼下一线,丘 陵岗峦相连,为赣江支流袁水与湘江支流渌水的分水岭七山 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水要素层层汇集,孕育了深 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红色历史记忆、悠久的古色傩文化印象、 知名的绿色杨岐山禅宗文化品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萍乡处于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核心 区域,同时接受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闽东南经济区的辐射,是长 江中游城市群的节点城市、 沪昆城镇发展轴上的区域中心城2市、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中的门户城市境内沪昆铁路横穿 市内腹地与京广、京九两大动脉相连319 和 320 国道呈十字 型在市区交汇通过,沪昆高速、萍洪高速贯穿全境市中心城 区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仅 120 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条 件便利的交通使得萍乡融入中部枢纽群,进而 “横挑华东、 西南,纵联中原、华南”经济发达,产业集聚萍乡市重要的工业城市,具有较好 的工业基础,已经形成了“一区五园”的产业空间布局全市电 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顺势崛起, 形成传统产业依靠科技提升、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工业新格 局。
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打造新业态, 激发新动能,2020 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 963.60 亿元,财政 总收入 176.2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04 万元,农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8 万元资源丰富、底蕴笃厚萍乡市植物品种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67.25%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较 好,发展演化各类矿产丰富, 已发现矿产 46 种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朴素无华的民风民俗,造就 萍乡红色 (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绿色 ( 武功山、杨岐 山 )、古色 (指掌画、多管书法、农民铜管乐、采茶戏、傩艺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类旅游资源丰富、底蕴笃厚、特色鲜明、 品位高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萍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3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 足,春末夏初阴雨连绵,伏秋干旱少雨,无霜期长,年平均气 温 17.4°C ,实测最低气温- 12.5°C,最高气温 40. 1°C ,多年 平均无霜期 279 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1581 小时 多年平均 降雨量 1584.5mm,实测最大年降雨量为 2264.2mm( 1997 年 ), 实测最小年降雨量为 1118. 1mm ( 1963 年 ),多年平均水面蒸 发量约 900mm( E601 ),多年平均风速 1.5m/s,最大风速 16m/s, 风向季节转换不明显,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
水系纵横,资源丰富 区内河流纵横,流域面积 10 平方 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 121 条,河网密度 0.44 公里/平方公里, 河网密集而均匀湘江、赣江两大水系,萍水河、袁水、栗水、 禾水、草水五大流域,贯穿了萍乡五个县区,为萍乡水网建设 构建了良好的天然基础2020 年,全市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 断面比例为 83.3%,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 100% , 水质状况总体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上以矿产资源丰富而 著称,被誉为 “江南煤都”;森林覆盖率 67.25%,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植物物种 1200 余种;市域自然保护地多达 21 处,面 积占全市 10%以上;水资源总量 35.68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 35.68 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 5 万千瓦灾害频发,损失严重萍乡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萍水河 沿岸常受洪涝侵袭据不完全记载,近 100 多年来已发生多次 大水,以 1954 年、1969 年、1995 年、2006 年、2010 年、2016 年、2019 年、2020 年的洪水为大,其中 2019 年是 1956 年来4的最大洪水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流域内人民群众及各级 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防洪工作,使萍乡防洪标准有了一定的提 高,但对较大的洪水防御能力还不足。
萍乡市城区、三县两区 及其乡镇常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损失严重,如 2019 年洪灾, 湘东区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山塘水库受损,交通道路等 设施大范围中断,水电气讯大面积严重受损,房屋大量倒塌, 车辆大量被淹,公共设施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惨重经灾后统 计,本次洪水共造成共计 29.52 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人 口 5.83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 30.08 亿元三、建设基础与存在问题( 一) 水网建设基础1 、 工程基础萍乡水系发达,河网密布,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 大、覆盖广度不断延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智慧化能力不断 发展,已逐步构建起集防洪排涝、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修复 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各类水利工程具备了由点 向网、由分散向系统转变的工程基础,为萍乡市水网建设提供 了重要基础条件防洪减灾已基本形成了 以堤防工程为主,河道整治工程、 防洪水库与防洪非工程措施为辅的防洪减灾体系已建堤防总 长 654.781km,其中城防堤及千亩以上圩堤 426.031km ; 萍水 河、袁水、禾水、栗水、草水等 “ 一河四水”干流及主要支流5的部分重点河段堤防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堤防达标率 71%;山 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低洼易涝地区和粮食主 产区排涝能力逐步提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鹅湖排涝站和五 丰河出口排涝站已经建成, 萍乡市城区排涝能力得到显著提 高;已建具有防洪作用的大型水库 1 座,即 山 口岩水库,总库 容 1.05 亿 m3,防洪库容 0. 121 亿 m3,防洪任务为使芦溪县城 区袁河干流及下游两岸大片农田的防洪标准达到 20 年一遇, 防洪作用明显。
水资源开发利用构建了 “蓄、引、提、调”工程相结合 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已建成各类水源工程 4 万余处,各类供 水工程供水能力达 9.96 亿 m3,建成 2000 亩以上灌区 26 处,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34.75 万亩,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饮水 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0%,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 可基本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水生态保护治理 聚焦 “扮靓源头五水,绽放生态萍乡” 的建设目标,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面 积 由 2011 年 的 481.50km2 下 降 至 2020 年 的 429.36km2 ; 2016~2020 年全市 17 个地表水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 Ⅰ~ Ⅲ类 ) 略有波动,但均稳定在 83.3%以上,2019~2020 年全市 3 个湖 库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 100%,动真格留住蓝天白云,下决心 换来青山绿水2 、 技术基础通过历年国家和省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山洪灾害监6测预警系统项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基础上,萍乡 市水利感知监测不断完善全市已建成自动监测站 343 处,基 本实现了降水量、水位、水温、墒情等水文要素采集。
水利各 业务应用持续建设,已建成覆盖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 态保护、水工程建设、工程标准化运营等核心业务管理系统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技术、装备设施制造技术、水利工程 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萍乡水网建设奠定了有力的技术基础 同时,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提升萍乡水网管理运行、防控 水安全风险提供了技术手段 3 、管理基础萍乡市流域生态治理成果显著萍乡市坚持系统思维,结 合海绵城市建设,大力开展流域生态治理,统筹水安全、水资 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 “五水共治”,综合施策打造生 态多元之美,形成 “生态+防洪+旅游+产业+健康”的生态经 济循环链,打造生态流域综合治理领先示范,擦亮江南水乡生态亮丽名片, 治理成效获《中国水利报》2021 年 11 月 20 日 进行头版头条报道此外,推动出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 革等方案,打造“河长+检察长+警长”协作工作机制的河长制 升级版;先行先试签订《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开启赣湘“对赌”治理河流的先河,倒逼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形成联防共治合力,为水网建设提供了有 力保障。
7(二) 存在问题近年来萍乡市水利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但由于历史欠账等原因, 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萍乡现状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突出短板和薄弱 环节,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等要求相比仍有一定 差距,亟待进一步提质升级1 、 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短板一是河道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