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合型拔尖人才辅修班的选拔模式研究.docx
6页复合型拔尖人才辅修班的选拔模式研究 摘要:工程教育高级班、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和公共管理强化班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三个辅修形式的特色尖子班在多年改革实践基础上,这些辅修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生选拔模式,包括工作框架、选拔流程,以及面试对象潜力与意愿结合、面试过程中师生结合、面试标准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三结合”特色本文详析该选拔模式,并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kai-Wallis方法,部分验证其有效性,以供类似的人才选拔工作参考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二次选拔,辅修班,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举措,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既有专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复合素养(如工程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等)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需重视的议题为着力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作为浙江大学改革“试验田”的竺可桢学院设置交叉复合辅修班,通过在以工科学生为主的浙江大学本科生中遴选出具有潜力的学生,力图培养出兼具专业素养和广阔视野的复合型领导人才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适合进行交叉复合培养的优秀本科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基础。
事实证明,浙江大学所采用的选拔模式效果较好、适用范围广泛一、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复合辅修班概述竺可桢学院是浙江大学的荣誉学院,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力图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竺可桢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针对其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前期教育和自主型个性化的后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平台另一条主线则是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作为荣誉学院的竺可桢学院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专业学院联合建立工程教育高级班、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公共管理强化班等交叉复合辅修班交叉复合辅修班与主体平台之间的区别见表1辅修班学生除继续在专业学院接受专业教育外,还利用周末时间,接受竺可桢学院组织安排的辅修专业课程训练这些辅修班已成立长达10年的时间,培养的学生中工科学生占大多数其中工程教育高级班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浙江大学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综合工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和公共管理强化班则是落实本科生工程创业、公共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表1 竺可桢学院主体平台与辅修班的异同选拔对象学生学籍管理课程属性毕业证书主体平台高中应届生竺可桢学院专业课荣誉证书辅修班在读本科生原学院辅修课荣誉证书在培养过程中,这些辅修班的学生取得了远超同侪的成绩,并体现了特色化倾向交叉复合辅修班成员(每年班级成员120名,全校同级本科生超过5000名)在毕业前获得浙江大学最高奖竺可桢奖学金的比例远远高于该奖学金在全校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见表2)表2 2009~2013年竺可桢学院交叉复合辅修班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情况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交叉复合辅修班46253全校1212121212占总人数比重(%)335016.6741.6725其中,成立最早的工程教育高级班主要聚焦于提升学生工程能力数学建模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在浙江大学有悠久的传统,数学建模课程向全校开放,由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听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教育高级班的学生仍能获得全校大多数全国、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奖项(见表3),说明了其选拔和培养机制的有效性表3 2009~2014年竺可桢学院工程教育高级班获得各级数学建模竞赛奖项的情况比赛名称/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65686N/A占全校获奖比重50%42%50%67%50%N/A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899810N/A占全校获奖比重44%50%50%44%56%N/A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51337占全校获奖比重56%56%11%33%33%78%全国大学生效学建模竞赛二等奖565440占全校获奖比重42%50%42%33%33%0竺可桢学院的交叉复合辅修班并非仅仅强调工程教育,事实上,它也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熟悉其他领域的途径,为这些学生转向相关领域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的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体现了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其创新创业精神的贯彻(见图1、2)图1 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业基本情况图2 全国大学生、浙江大学大学生及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业率对比公共管理强化班的学生也表现出了类似特征自2004年成立以来,每一届均有2~7人经过学习(占全班人数的5~10%),前往公共管理领域继续学习深造(见表4)表4 历届公共管理强化班转向公共管理领域深造的人数入学年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人数35273555据不完全统计,在2002—2009级公共管理强化班已就业的学生中,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就业的平均比例为54%,其中2004级学员的比例高达76%这些指标都高于未加入该班的其他学生集体的平均水平竺可桢学院交叉复合辅修班因其较为成熟的培养过程、较好的培养绩效,目前已在校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这些辅修班每年从浙江大学低年级本科生中选拔40名学生有意参加辅修班学习的学生通过填写报名表、参加面试的方式接受辅修班的选拔,录取比约在4:1左右慕名申请的本科生来自不同的学院,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职业规划。
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被交叉复合辅修班所获得的成绩所吸引,较少主动评估这一模式与自己的匹配度,这对进一步选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辅修班学生遴选机制的改革探索为了从相对盲目的本科学生中有效选拔出符合班级培养初衷的学生,交叉复合辅修班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三结合”遴选模式三结合”是指人才遴选过程中面向对象的结合、面试环节中师生的结合以及校内校外结合这一模式最早于1994年被提出,用于当时工程教育高级班的招生选拔,面向当年大一的1993级新生,之后又陆续于1999年和2004年分别用于新成立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和公共管理强化班迄今为止,交叉复合辅修班已累计通过“三结合”遴选模式选拔了2500名兴趣、特长、背景和职业目标都不同的本科生尽管三个交叉复合辅修班的招生时间、培养主题多有不同,但其选拔模式基本一致,均遵循报名表筛选、实践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群面和单面等环节,考察候选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大学规划、学习兴趣等是否符合辅修班要求图3展示了交叉复合辅修班选拔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引入多元主体,在选拔过程中实现对候选者多元特征的考察图3 交叉复合辅修班遴选工作框架图4 交叉复合辅修班选拔流程图4展示了交叉复合辅修班的选拔流程。
选拔的第一步是报名表筛选报名表的设计旨在了解被选拔者的基本条件报名表从报名者的个人经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特定领域的认识和学习理解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考核经过二十年的实践,目前各班报名表已基本形成了标准化的四大模块,包括个人信息及简历、相应交叉复合辅修班基本信息问答、与特定培养领域相关的开放性问答和个人展示报名者的报名表通过筛选后,进入招生流程的面试环节,包括由学生组织、教师把关的实践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群面以及教师组织进行的单独面试为验证这些流程的作用,下面以2010级公共管理强化班招生情况为对象进行分析2010级公共管理强化班招生40名,共有221名来自各学院的大二本科生报名这些学生平均分最高为91.95分,最低77.57分此处将通过报名表筛选、第一轮面试和单独面试的报名者分别标记为1、2、3,其他报名者标记为0,则共有125名报名者未能通过报名表筛选,36名通过报名表筛选的报名者未能通过第一轮面试,20人在通过第一轮面试后未能入选最终仅有40名报名者通过选拔,入选当年组建的公共管理强化班这批学员的基本情况见表5尽管有些学员在选拔过程中被淘汰,但是这并不说明被淘汰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处于劣势,而只能说明入选的学生更适合接受公共管理方面的训练。
在这一意义下,提出假设1,上述各组学生在绩点方面分布没有明显区别各组学生平均分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次性假设要求,因此需要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