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六.doc
9页训练6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漳州三校联考)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途径 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答案 A [据题干时间“1943年”、 五四运动等信息,结合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可以判断蒋介石是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答案为A项]2.(2014·广东冲刺)下表是中国共产党“一大”和“二大”的相关文件,首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年中共“一大”1922年中共“二大”社会性质未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士兵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上述变化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其现实意义在于 ( )。
A.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B.指出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C.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 D.提供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依据答案 D [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在三大上明确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其理论依据源于中共“一大”“二大”的不断探索,即明确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目标、革命对象和革命力量B、C项虽符合这一探索,但都从属于D项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之后,排除A项,故D项正确]3.(2014·海淀模拟)“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答案 B [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与时间不符。
]4.(2014·衡水质检)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答案 C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因此国民党政权反对农民阶级,进而反对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故C项正确]5.(2014·日照调研)下图是一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答案 D [材料中的“两党合作”“国民政府”表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答案为D项]6.(2014·开封一模)1938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说:“在战争问题上,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毛泽东得出此结论的根据是 ( )A.中国抗战的形势和特点 B.国共本身力量对比悬殊C.国共矛盾日益凸显 D.国民党的领导地位答案 A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两个战场并存,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要战场,中国共产党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严重威胁日军后方,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日军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得出题干的结论]7.(2014·江苏三市调研)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到:“陈谢纵队本月休整……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面。
……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该信件写于解放战争中的 ( )A.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B.战略决战开始前夕C.北平谈判开始前夕 D.渡江战役开始前夕答案 A [据题干信息“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后,准备战略反攻,故答案为A项]8.(2014·金华十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1936年1937年1938年棉纺织业10081.769.8面粉业10077.572.5机器业10099.656.0各业平均10085.574.9①民族工业逐渐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 [观察表,从1936年到1937年再到1938年生产指数的下降,说明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①正确;表中只有中国民族工业,没有外国资本,因此得不出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的结论,②错误;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表中无从体现,③错误;1936年到1938年生产指数的下降,是由于日军侵华造成的,④正确,故选B项。
]9.(2014·石家庄质检)1912~1919年的八年间,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由此推断,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应在 ( )A.一战期间 B.北洋政府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民国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答案 D [从材料中的“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可知,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应在1936年A项是指1914~1918年,B项是指1912~1928年,C项是指1927~1949年,D项是指1912~1937年,根据题意可知D项符合题意]10.(2014·上海闵行模拟)“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作者主要想强调的是 ( )A.旗袍样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B.旗袍是西学东渐局面下的产物C.女权运动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D.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悄然变化答案 C [材料中的“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是指女子要求像男子一样拥有权利,从而可知女权运动得到一定程度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只是表面现象,均可排除。
故选C项]11.(2014·北京西城二模)1939年冬,毛泽东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的材料中毛泽东 ( )A.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B.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C.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D.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先锋队作用答案 C [从题干看,毛泽东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辛亥革命及以后的一系列斗争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不成功的,答案为C项]12.(2014·江苏联考)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理解据题干材料,说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革命纲领,指出了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实质说明毛泽东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形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2014·聊城五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二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三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请回答:(1)阅读图一和图二,回答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准备怎样解决土地问题?如何评价?(6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请你结合所学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1919~1949年间的两件大事6分)(3)按照材料三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6分) 解析 第(1)问两个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可直接回忆太平天国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回答,评价主要从性质、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考虑回答。
第(2)问选择1840~1911年间的重要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选择评价较高的说明;据材料二的研究角度,1919~1949年间的两件大事可从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选择解答第(3)问要注意材料三的研究角度即现代化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评价辛亥革命答案 (1)农民阶级: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评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但绝对平均的规定只能是一种空想,不可能真正实施 资产阶级:平均地权评价:这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