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管理是一门学科.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3712994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2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管理是一门学科包政在人们的观念中,“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科,应该由经济学来承担“指导社会 实践”的使命和任务现代经济学发端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后来的 经济学,主要是指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追求“科学理性”和“学术规范”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 尊敬的理论形态;却舍去了人类社会中最关键的命题,即'组织与人”偏离了亚当•斯密的 轨道,背离了古典经济学的初衷;同时,为后来管理学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机会迟至 18 世纪末,欧洲人看到那些从事海外贸易的人发了大财,以为“贸易或交换”是财 富的源泉1776 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 揭示了财富创造的秘密,即以前一个工人一天生产不出20枚针;现在的制针业,把制针过 程分为18道工序或18个操作步骤,分别由10个工人担当;一天能够生产48000枚针,人 均4800枚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240倍亚当•斯密断言,专业化分工必能增进劳动生产 率从而转变了欧洲人的财富观,启迪了欧洲人、乃至全世界人的财智亚当•斯密的伟大,在于他能够贴近社会实践,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发展的图景,以 及图景中的关键命题,即揭示了财富的本质。

      他认为真正的财富是“物质财富”,是可供人们 消费的物质或商品,而不是重商主义认定的“贵金属货币”物质财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通过单纯的商业贸易或交换获得的扩大国民财富的关键是,在商品交换基础上,深 化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古典经济学著名的'分工理论”的由来自亚当•斯密之 后,西方世界在“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展开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包括专业化分工,继而动力、 机器和技术的应用,以及资本的集聚和集中,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财富的创造反 过来,推动着企业或组织之间“社会分工体系”的深化,同时,推动着企业内部“劳动分工体 系”的深化随着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深化,使“组织理论”和“管理学科”的建设成为必要经济学 要想占据指导社会实践的主导地位,并成为“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必须在“分工理论”的基础 上,建立相应的“组织理论”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因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在“组织 实体”中进行的;通过企业组织的有效运作或管理,实现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创造物质财富 可是,亚当•斯密认为,“企业或经济组织”只是人们追求生产效率的一种结果这是一个含 糊其辞的错误论断,导致“现代组织理论”的缺失,导致“经济学”和“管理学”后来的分歧或脱 节。

      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逐渐转向,以资源配置为中心”,构建了“庸俗经济学”理论 和方法论体系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是庸俗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通过专业化 分工、扩大规模,提高效率,来创造财富强调“分工、专业化、规模经济或资源配置方式” 在财富创造中的绝对作用进而,创造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的“价格决定机制”,来 调解供求关系,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实现资源在“生产者或厂商之间”的合理配置这本身 并没有错,马歇尔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把“企业或经济组织”当作一个“功能实体”,虚化了“企 业或经济组织”的存在;无视“企业或经济组织”在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和技能,深化分工协 作体系、协调人际关系和系统创新等方面,对物质财富创造的作用而在马歇尔那里, “企 业或经济组织”是抽象的,抽象掉了“组织与人”的存在形式和内容;企业或经济组织被定义 为一种“协调机制”,一种在“思维观念”上存在着的空泛概念,或者是一种资源要素;与“土 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要素配置在一起,发挥协调的作用按照卡尔•马克思的观点, 庸俗经济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们的偏见,即把利润当作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而实际上资本并 不直接创造价值,资本只是一种资源要素或条件。

      由于马歇尔在“分工理论”上的片面发展,使经济学在观念上摆脱了“组织实体”的约束, 甚或摆脱了社会实践的约束把“企业或经济组织”抽象为“生产者或厂商”,把“组织中的人” 抽象为“劳动力”或定义为“经济人”,逐渐把经济学的研究重心移向“资源配置”领域,并按照 西方科学研究的标准或规范,导入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逻辑实证研究;使经济学的外观形 态,变得很像自然科学甚至数学,像自然科学那样严密、规范而不容置疑英国的罗宾斯(L. Robbins)据此明确界定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即按照人们的目的,把“给定的资源”配置在 不同的用途上;并断言这是人类社会真正的经济问题(1935年)然而,在那些关注社会命 运的学者看来,比如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经济学已经蜕变成为一门“见物不见人” 的“纯学问”,不关心人的社会行为,只关心商品的交易行为;无法客观而真实地反映社会再 生产循环的全貌,随着现代大型组织的兴起,经济学科在“组织理论”上的缺失,越发显著而 难以容忍与亚当•斯密和马歇尔的观点不同,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生于1918年)的研究 表明,大型工商企业是“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不是分工或扩大规模的结果。

      换 言之,市场“交换”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也是规模经济的前提;所 谓“只有大市场才能培育大企业”钱德勒的研究是非常广泛而深入的,他经过对美国食品、 烟草、化学、橡胶、石油、机械制造和肉类加工行业的发展历史的审慎研究,发现只有那些 把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分销“结合”起来,并能够对生产和分销全过程进行“协调”的企业,才 能成长为现代大型企业事实表明,那些单纯追求“规模经济”或通过“专业化分工、扩大规 模、降低单位成本,以及谋求利润”的企业,并不能顺利地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 为此,钱德勒把自己的理论,冠名为《看得见的手》(1977年),以强调组织协调和管理功 能的重要性,强调建立管理学科、去指导社会实践的必要性钱德勒认为,专业化分工只是基础,现代大型企业的本质是“协调”或“分工基础上的协 作”随着分工的深化和规模的扩大,企业“从内到外”的协调将变得困难凡是那些不能协 调起来的企业,必然导致失效,表现为大量的存货积压、资金占用、降价促销或存货贬值 “协同”涉及到人的自由意志、价值立场和情感诉求,这是企业或经济组织的本质属性,也是 “管理”的核心命题依靠管理实现有效协同,是一个企业或经济组织的力量源泉,是财富创 造的内在秘密。

      钱德勒的研究澄清了一个事实,即企业或经济组织并非是虚拟的,企业是客 观存在的实体,是财富创造的实体和源泉至此,人们已经清楚,企业或经济组织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再生产 循环,并不是在“生产者或厂商”(虚化概念)之间进行的,而是在“企业或经济组织”(客观 实体)之间进行的企业是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一个主观能动的主体,并不是一个被动选择的 客体按照早年非主流经济学家萨伊( J.B.Say, 1767—1832)和熊彼得(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观点,企业家及其有组织努力,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是财富创 造的关键环节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来源于组织,来源于组织起来的力量,来源于企业家的 “管理和创新”能力在经济学领域中,有关企业或经济组织的命题,直到1931年以后,才被个别西方经济学家所关注,这就是科斯(Ronald H.Coase,生于1910年)科斯原本对“产业法”感兴趣,自 然的择业是律师1931年他参加了伦敦商学院的一次研修,初识亚当•斯密“看得见的手”, 即生产者之间的相互竞争,最终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最需要的产品;而且,整个经济体系是通 过价格决定机制来协调的。

      科斯是一个有科研精神的人,他推崇奈特的名言, “科学的基本 原则――真实或客观――本质上就是道德的原则 ”他涉猎经济学的目的,是希望以此来了 解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科斯对各产业及其经济组织是有质感的,他不相信生产者在决定生产的时候,会假定目 前的价格和成本在未来会维持不变;如果这样,势必会导致价格和产量的不断波动,这是一 个悖论且不符合实际情况经过对英国的养猪业者的实证研究,科斯的怀疑或假设得到验证, 确认生产者并不静态地看待即期的价格;相反,生产者知道未来的价格体系不会维持不变 当价格高得惊人的时候,他们的预期是未来价格要下跌这表明每个生产者都会有自己的主 观意志,或预期、偏好、以及对未来“机会成本”的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萨伊和熊 彼得的观点,即企业家的自由创新意志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按照德鲁克的解释,企业家的 创新精神在于,用同样的资源创建一个完全不同的企业,这是社会财富的源泉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又称《厂商的性质》),那年他27岁这正好佐 证了一个常识,即原创性的观念通常来自初入行的年轻人文章的基本观念是,如果市场或 价格决定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企业就没有必要存在。

      因此,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依靠 管理实现组织内资源的有效配置文章发表以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大约经历了50年的时 间,随着科斯的理论逐渐形成,他的思想才被同行所接受1991年,科斯因两篇论文《企业 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威林在颁奖典礼上大加赞誉,说科斯 的理论“大幅度地改善了人们对经济体系运作方式的认识――虽然我们花了相当长时间才了 解到这件事科斯的故事告诉我们,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组织理论”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它的缺 失致使经济学科变得不完整;换言之,“组织理论”或这部分“画面”的缺失,使我们无法在思 维形态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图像令人遗憾的是,经济学科,包括科斯以及 后来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内,始终没有发展出“组织理论”这个任务最终由非经济学 家彼得•德鲁克完成德鲁克(Peter F.Drucker, 1909 — 2005)早年写有《经济人的终结》(1939年)和《工 业人的未来》(1942年), 1943年底,他接到了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进行为期18个月的专 题研究,弄清楚战后的企业应该如何管理员工通用汽车公司相信德鲁克有这样的思维高度, 能够提出合乎未来工业社会客观要求的建议方案。

      德鲁克不辱使命,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调研 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组织理论”,发表于1946年,这就是著名的《公司的概念》一书该书 为“管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以往的管理领域,逐渐摆脱混沌状态,显现出理 论上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现代组织理论,始于巴纳德(C.I. Barnard,1886—1961 )的《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 年)这是一本传世之作,具有“哲学特征”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人们寻求合作的一个自然的 结果;人们为了突破个人在“资源和能力”上的限制,追求更好或更高的目标,会自然而然地 选择合作的途径,建立协同关系当这种协同关系有了 “共同的目标”和“社会性协调规则” 时,协同关系就逐渐稳定下来,转变为稳定的协同体系,这就是“正式组织” 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人的协同行为关系”认为如果个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 的目标、满足个人的欲望或动机,就不需要借助于组织的力量;协同就不会发生,组织也就 不会产生由于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欲望是有生命的;因此, 寻求与他人合作的事情就会经常发生,协同机会和组织行为就成为常态一个组织要想存在 下去,需要建立相应的条件,包括共同的目标、贡献的意愿和信息的沟通;并依靠“社会性 规范”,去协调或维持组织成员之间的协同。

      如果协同不存在了,组织也就瓦解了建立社 会性规范,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是管理的任务,是经理人的职能西蒙看到了巴纳德理论的价值,他应用经济学的学术规范,对巴纳德的“组织理论”进行 了改造,确立了具有“经济学特征”的组织理论,这就是《管理行为》(H.A.Simon, 1948) 该书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推崇,获19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