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作战战例解析第一章.doc
26页第一章联合作战发展历程“史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最有说服力尤其在军事术史中更是这样 ”——[普鲁士]克劳塞维茨从任何意义上说.军事上的革命只能出现在这样一个时候.即新的文明兴起并向旧文明挑战,整个社会发生转变迫使武装部队从技术和文化到编制、战略、战术、训练、条令和后勤等各个层次都同时发生变化——[美]托富勒一联合作战,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军事家们对一种特定作战形式赋予的称渭 ,早在 1920 年美国陆军和海军联合委员会出版的《陆军和海军的联合作战》中,就使用了联合作战一词但历史地看,联合作战的实践比人们从理论上总结联合作战要早得多,只是早期人们没有使用联合作战这种称谢如何判断某次作战是否属于联合作战,主要把握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看是否有多个军兵种共同参战,并围绕一个目的统一行动单一军兵种作战,不是联合作战,只有多军兵种围绕 4 个共同目的协同作战,才是联合作战二是看有没有统一指挥对所有参战的军兵种力量实施统一的指挥,是衡量一次作战是否为联合作战的重要标准在一次作战中具备了这两条,作战就具有了联合性质虽然古代作战不可能有现代的技术装备与指挥系统,但具有联合性质的作战很早就出现了。
战争出现之初,交战主要在陆战场七进行随着舟船在战争中的运用,水( 海) 军逐步成为独立的军事力量类型在统一指挥下,水(海) 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共同作战时,具有联合性质的作战便产生了自战争产生,人类就没有停止对先进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的追求,并不断把社会最先进的技术用于战争联合作战是军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虽然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极为漫长,但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息在技术推动、作战需求牵弓 l、战争实践催化和作战理论引导的共同作用下,作战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产生厂联合作战而在推动作战方式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技术推动最具根本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宫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革命 ”人类经过了三次技术发展浪潮,每一次浪潮,都催生新的军事力量,增加新的军事对抗领域,联合作战也都前进一步第一次是农业革命浪潮.在经过了漫长的陆军主宰时期后,产生了海军与陆海联合作战:第二次是工业革命浪潮,产生了空军与陆海空联合作战;第三次是信息浪潮,产生了空问力量和信息作战力量与陆海空犬电联合作战当今,作战方式进入了“信息化条件 F 联合作战” 的新阶段,并正向体系融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方向发展。
我们呵以沿着这个思路,追溯联合作战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中梳理一些值得汲取的经验教洲,并更加深刻地认识联合作战的特点和规律二大陆与海洋,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也是战争最先涉足的两大空间;领域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 5000 年,平均每年发生 2.6次以上的战争但在战争出现之后的 2000 多年时间里,人类战争均发生在陆地后来,舟船的产生和水军(海军 )诞生,战争开始涉足江河湖海舟船在内河用于军事行动,孕育了陆海联合作战的萌芽人类最初的船舶,只是用于捕鱼和水上交通船舶最初用于战争,也只是征调民船运送部队和军事物资,之后,逐渐由运输和捕鱼工具发展为暴力工具古代中国,船舶用于军事始于商代后期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逃跑奴隶,用了 15 天将奴隶押回周武王伐纣渡孟津,是我国史籍关于船舶用于军事运输的最早记载公元前 1070 年正月,周武王率兵车 300 乘,虎责(周王的近卫军)3000) ,甲士 45000 人,并联合了一些部落军队,大举伐纣组织 47 艘大船运送参战部队由孟津渡河东进,经牧野决战大破商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灭亡厂商朝这次渡河作战,组织严密,有专人指挥船只,规模空前。
但这些船只系临时征集,当时还没有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和人员,因此还称不上舟师,其行动也仅限于内陆江河,是陆海联合作战的萌芽,但还不是陆海联合作战水军(舟师)的建立并用于战争,出现了最早的陆海联合作战在联合作战发展历程中,公元前 6~2 世纪,是陆海联合作战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海战由利用民船作战发展为使用专用战船作战在古代中国,公元前 559~549 年问.楚国首先建立了舟师——“楚用舟师自康王始” 楚康王元年为鲁襄公 t四年,距今至少已有 2560 多年悠久历史在西方,公元前 5 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不断西侵.与正在向爱琴海地区拓展移民的希腊城邦国家发生冲突,导致持续 40 余年的希波战争这场战争刺激了陆战和海战样式的发展大致从这时起,人类开始了陆海并肩作战的新时代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次由建制的舟师进行的水战是公元前 549 年, “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但这时海军(水军、舟师) 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在江河湖泊,有时也在沿岸海域协 l 耐陆军作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陆海联合作战中国第一次海陆协同作战,是发生在春秋末期的吴齐之战春秋中期,位于今山东东北部的齐国是霸主国,其疆域曾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
到了春秋末期,齐国国势渐衰公元前 494 年(鲁公元年) ,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以后.开始北进争霸为便于从水上进军,吴斟专门开凿了邗沟公元前 485 年(鲁哀公十年),吴国会合鲁国等军队开始攻齐王夫差亲自率主力由邗沟入淮水北上,直抵齐国南部边界,另派大夫“徐随帅舟师,将自海入在黄海与齐国舟师进行 r 一场海战,试图陆海并进败齐称霸,吴齐海战的结果是吴舟师战败返航这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次海战和第一次海陆协同作战,也是舟师由内水扩展到海上的首次大规模作战第二年,吴鲁再次联军伐齐,艾陵(今山东泰安附近)一战,齐军大败,鲁、卫、宋渚国都归吴国,吴国势更加强盛略晚于吴齐海战的兄场有名的陆海联合作战,是公元前 480 年8~9 月希腊陆、海军为抗击入侵的波斯军队,在希腊温泉关、萨拉米斯海湾进行的交战,即“温泉关、萨拉米斯战役” 战役中,波斯军队的陆军为缩短机动距离、提高机动速度,搭载海军舰船机动作战过程中,陆军沿海岸行动,海军在近海航行.在作战和希腊军队依据统一的计划,在统一的指挥下,陆军在陆地扼守温泉关隘路,迟滞波斯陆军的进攻,海军则在萨拉米斯海峡进行决战,陆海作战相互呼应、密切配合,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舰队击败波斯舰队,成为希波战争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使希波双方都认识到了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的重要意义到公元 5 世纪,海战和制海权已在地中海地区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5~8 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与日耳曼部族国家和波斯帝国长达一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战争,海战规模不断扩大717~718 年,阿拉伯帝国出动 20 万大军和 1800 艘战船进攻君士坦丁堡,陆海联合作战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中国的元明两代.是中国古代海军的鼎盛时期元代共建造各种兵船 1.79 万艘,其中海船 9900 艘明代共造海船 2749 艘元代发明了火炮,明代制造了火枪,枪炮这些杀伤距离较远的兵器普遍装备到战船,使古代中国海军的战法发生了由接舷战、撞击战过渡到舷击战的重大变化,陆海联合作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元代第二次东征日本,共动用战船 4400 艘,兵力 14 万人明代戚继光曾指挥一支精干的水师,转战浙、闽、粤沿海地区,取得抗倭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形成了水陆配合,重点守卫,具有一定纵深的海防体系,对抗击外敌海上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古代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近代以前,陆海联合作战的联合程度、指挥、规模与战法,都受到战船和武器技术水平直接制约。
当时的作战,仅限于陆海两个领域,只有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有统一指挥,但仅限于战前明确目标与目的,由于没有远距离指挥手段.不同军种作战也主要是两个战场的作战效粜的联合,作战过程中陆海相互支援的作用有限,作战行动还达不到密切协同配合的水平在战法上,出于这一时期主要使用冷兵器作战,兵器作用距离很短,战船全靠人力驱动,水战战法主要是接舷战和撞击战,后来发展为舷击战13 世纪,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伴随蒙占军西征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陆海交战开始使用火铳、火绳枪和火炮等初级火器,但由于精确度差、发射速率低、射程短,加之靠简易信号通信,尚不足以引起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的革命,陆海联合作战也只能停留在两个战场效果叠加的水平自 16 世纪,热兵器在欧洲逐步推广,滑膛枪炮成为主战兵器,海战方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海军的接舷战逐渐被抛弃,炮击在海战中成为制胜的主要手段16 世纪后期,在争夺海上霸权的过程中,英国海军率先变革,以装备火炮的风帆舰船取代老式桨帆船,并创立便于机动和发挥火力的舰队纵列阵式海上作战方式的发展,使陆海联合作战成为濒海地区战役的基本形式,陆海军相互支援配合更为密切总体上讲,此前的陆海联合作战从性质上看,还只是一种初级的联合,与现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还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为战胜对手,人类总是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首先用于战争在350 多年的世界近代进程中,虽然联合作战规模和作战方式不断发展变化,但始终没有超越在“地球表面”协同配合的联合方式 18 世纪中期发生的工业革命,使热兵器加速发展并逐步取代冷兵器1860 年,始于欧洲的以内燃机和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内燃机和电力广泛使用,汽车等新兴工业兴起后装线膛枪炮取代前装滑膛枪炮.圆柱锥形子弹取代 IU 式弹丸,无烟火药取代黑色火药,铁路用于军事运输,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大幅度提高;有线电报和用于军事通信联系,有利于在大范嗣内指挥控制部队作战;总参谋部出现,为谋划、指挥及协调大规模联合作战打 F—r 组织基础;纵队和横队结合使用,疏开的散兵线成为基本的战斗队形19 世纪 60 年代螺旋桨蒸汽装甲舰船出现,大威力火炮取代了粗笨的装在旋转炮塔上的舰炮,潜艇和鱼雷也在美国内战中亮相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约克敦之战,是世界近代第一次联军陆海联合作战在美法联军的打击之下,1781 年 8 月初,驻美南方英军主力 7000 余人,退至弗吉尼亚半岛上的约克敦筑阵坚守约克敦之东是直通大西洋的切萨皮克湾,英军试图占据约克敦这一陆海相连地区,利用海上交通与驻纽约英军保持联系。
美国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担任联军指挥官,统一指挥美法联军陆海协同行动美法联军从陆海两路直逼弗吉尼亚州的约克敦,法国舰队从 1500 英里之外的海域驶抵切萨皮克湾,驱逐了由 19 艘英舰组成的英军舰队,掌握了附近海区的制海权,切断了约克敦英军的海上补给线和退路1.6万美法联军陆海合围,以伤亡 250 余人的代价歼敌 7000 余人,基本结束了北美大陆的军事行动,迫使英方议和这次陆海联合作战,虽然双方使用的是风帆战舰,但体现出了现代陆海联合作战的一些基本特点:联军统一指挥:陆海军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先夺取制海权以断退阻援,再实施陆海联合围攻美法联军的胜利,为现代联合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克里木战争,是大规模陆海联合作战的初步实践1853~1856 年闺 J,俄国与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撒丁王国,以克里木半岛(旧译克里米亚半岛)为主战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陆海联合作战沙俄为夺取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控制黑海海峡,集中火炮 1400 余门、战舰178 艘、兵力 9 万余人,首先以黑海舰队在黑海海域的锡诺普海战中全歼土耳其分舰队,夺得黑海制海权1854 年 1 月,英法舰队开进黑海,英法联军 5 万人在瓦尔纳登陆,海军将俄黑海舰队封锁于塞瓦斯托波尔。
与此同时,联军在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堪蔡加半岛等地实施进攻,1854 年 9 月14~18 日,联军 6 万余人在克里木半岛西岸叶夫帕托里亚登陆.突破俄军阿利马河防线俄守军由科尔尼洛夫海军中将指挥,加强要塞防御,在港湾入口处沉船封锁,并新建炮台,组织数百门火炮防守双方经过长达 11 个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之战,于 1856 年 3 月签订《巴黎和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