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docx
4页提要:Sperber &Wilson(1995) 和 Verschueren(1999) 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语言使用与理解,并提出了颇具影响的语用学理论,但它们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却是相互补益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互动式的会话分析,扩大其综合运用、分析语用现象的能力为此,本文以言语交际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语言使用与理解的顺应—关联模式,讨论语境顺应的动态性,并在此基础上以会话为对象,分析其顺应—关联性特征关键词:语言使用;顺应—关联;语境动态性1 语言使用的顺应—关联模式1. 1 引言语言使用是与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联系的一种互动性社交行为,也就是说“语言不存在真空,语言是供人们使用的”(吕叔湘 1983 : 8) 据此,语言研究应该着眼其使用过程的动态性与顺应性,语用学研究的本质问题就是使用中的语言及其语境功能交际过程是一个据意而择言,就言而得意的过程(刘焕辉 2 2 :52 - 53) 为此,言语交际是一个言与意(即形式与意义) 相互制约与顺应的过程 ,该过程可简单图示如下:1. 2 模式的提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各种恰当的话语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这样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Verschueren 1999 :56 - 63 , 67) 。
顺应性指的是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进行灵活选择,从而满足交际需要顺应性应该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因为语言使用过程是如下的一个选择过程:(1) 选择发生在语言的任何层面上 ,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结构、篇章等; (2) 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策略; (3) 选择过程是有意识的行为过程; (4) 选择存在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个方面; (5) 语言一旦被使用,随即进入运用过程,即选择过程; (6) 语言选择具有一定的倾向 根据以上图示,语言使用过程包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个方面,不管说话人还是听话人,都需形成一定的语境假设或根据语境关系形成关联假设,语境顺应—关联就是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帮助说话人进行最佳关联选择,最终选择话语形式或选择语用策略,或帮助听话人进行以最佳关联为取向的选择,确定与说话人交际意图相一致的推理结果这说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都存在选择,语言一旦被使用,就进入了选择过程如果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假设越趋同,双方就更容易进行语境顺应和关联选择,也就是说,语境顺应和关联选择就可能更趋于一致这进一步说明了 Verschueren (1999 : 58) 的观点,语言选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受选对象不可能具有等同的被选机会,有的受选对象存在优选机会。
同时也说明了,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到语境假设的选择、延伸、调整与顺应等,所以它可以揭示交际的认知状态说话人与听话人在认知语境上越是趋同,交际就越容易成功所以,我们认为,交际过程实际上是双方认知语境信息或假设的趋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说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最大近似性与认知关联性以上也说明了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以及选择的关联取向性语言使用的语境顺应—关联模式可以帮助解释很多普遍的语言现象,比如问—答的语用分析、语用含糊和间接言语行为的顺应—关联性、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性等这些使用中的言语交际现象是传统语码论(code theory) 无力进行有效阐释的2 顺应—关联的语境动态性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仅如此,词汇、句法和语义研究也离不开语境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比如张志公(1982) 、常敬宇 (1986) 、西光正(1992) 、冯广艺(1999) 、徐默凡( 2 1 ) 、Sperber & Wilson ( 1995 ) , Verschueren(1999) 等有关语境的定义也较多,但仍是众说纷纭。
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都离不开语境因素,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言语交际中的语言选择、理解过程中的语言解码与推理都受语境因素的制约从总体上看,语境可分为这样三种:语言语境、现场语境 P 情景语境、背景语境语言语境是话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包括所选择的语码、各种衔接关系(比如前指、后指、互指、省略、替代、重复等) 、词语或结构的序列关系以及文体类型、语体风格等;现场语境 P 情景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环境因素,比如绝对与相对的空间和时间参照因素,或参照对象的时空关系,包括 Verschueren (1999) 提出的物质世界; 背景语境指语言语境和现场语境之外的因素,包括百科知识、逻辑—语义知识,也包括 Verschueren 所提出的心理世界、社会 P 文化世界等它们是如何在交际过程中综合地起作用的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说话人和听话人是认知的主体人们的任何认知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而且认知的主体对象总是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之中,这样认知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对认知对象的认知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听话人理解的主体对象就是置于一定语境条件中的语言单位以上三种语境因素综合地影响人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的认知语境假设的形成,而且该假设会随着交际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交际中选择对象(比如语言形式或话语) 和选择结果(比如理解结果) 的顺应—关联关系,以及最佳关联选择。
此外,语境以及语境假设是一个变量,而不是恒量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比如社会语言学家 Gumperz (引自高海洋 2 3 :15) 认为,交际总是互动的,而且总是有意图的,但有的行为并不是有意的,比如不由自主地大哭,你并不想交流,但是有“动”又如Verschueren (1999) 和 Sperber & Wilson (1995) 都认为,语境不是交际发生之前就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处理时语言语境的延伸或扩大可能影响听话人对最佳关联的寻找交际中形成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该假设会随着语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即产生语境顺应例如:①儿子:妈妈! A1妈妈:怎么回来啦? B1儿子:今天星期五,你怎么啦? A2妈妈:呃,不是要补课吗? B2儿子:已经提到晚上补啦A3妈妈:喔,这样B3以上对话中,母亲第一次问话(B1) 时的语境假设是“ 儿子今天应该在学校”,儿子的回答(A2)“今天星期五”这一新信息的隐含意义则是“ 今天应该回家”, 它与母亲的语境假设相互矛盾此时母亲就需要重新构建、调节自己的语境假设或利用相关的已知信息,重新验证原有的语境假设,于是出现了 B2 ,在获知 A3 的回答后,这一新信息又与原有的语境假设相互抵触,母亲才重新调节了自己的语境假设,从“儿子今天应该在学校”调整为“儿子今天应该回家”。
可见,言语交际就是不断调节或重新构建认知语境假设的动态顺应过程交际就是这样推进的,否则便很快结束或出现话题转移再如:②主持人:您那时候怎么看待这些吸毒的人 ?A1嘉 宾:我一开始很有信心,结果做了一段时间后 ,我就觉得吸毒的就是一些人渣,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戒了吸,吸了戒,老觉得这是一个永无成就的工作B1主持人:你没有办法信任他,是吗 ? A2嘉 宾:没办法信任他B2主持人:你也没有办法把他改造过来 ? A3嘉 宾:这更谈不上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他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来做这个工作因为我要拿工资,我自己要养活自己B3(CCTV - 1 实话实说“, 戒毒,因艰难而坚持 ”)以上会话是按照问—答这样的互动交际模式进行的说话人的问话可以是为了获取新的语境信息(比如 A1) ,或确证自己现时的认知语境假设(比如 A2) ,或在现时的认知语境假设得到确证(B2) 以后,自然会形成新的认知语境假设(“ 你没有办法把他改造过来”) ,从而确证该假设(比如 A3) 可见,语境假设的获取与确证过程具有动态性、顺应性因此,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的发话和听话人的回答不能仅仅视为传统意义上的问与答沈家煊先生(2 1) 指出,从人类认知的特点看,人们处理信息的目标是以尽量少的 “心理投入”获取尽量大的“语境效果”, 而不是(或不仅仅是) 判断新信息的关联性。
也就是说,判定关联性不是理解过程的目标,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因此话语的理解过程不是先确定语境然后判定关联性,而是先设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关联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认知语境假设这一论述足以说明前面例①和例②的情况既然人们要对语境加以选择,那么关联的定义也要作相应的改变,关联是指新信息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而不是和语境的关系根据沈先生的以上观点,语境选择,寻找关联,判断或确证新信息的关联性都具有动态性和顺应性3 会话的顺应—关联性分析会话是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互动式言语交际下面我们参照以上的顺应—关联模式,以情景会话为例,分析言语交际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推进及其语言选择的语境顺应性和理解的关联性,以期抛砖引玉先看下例:③主持人:干了什么事? A1学 生:别说了B1支持人:大概哪个方向? A2学 生:那什么. . . . . . B2主持人:你悄悄地告诉我A3学 生:不告诉你B3主持人:是不是觉得说了难为情 ? A4学 生:嗯. . . . . . B4(CCTV - 1 实话实说“, 这个班主任不好当”)从交际进程的推进来看,以上会话主要以问—答的方式展开的提问或询问 3 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形式,它们之间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静态关系,在有的语境条件下,提问不一定需要对方提供问题的答案,有时提问则是一种策略,其目的是实施一定的间接言语行为,比如建议、请求、引导或劝诱等。
此段对话是主持人(A) 询问学生(B)在遇到困难时是否采取过 某种极端的方式,比如自残,来解决问题主持人的第一次询问(A1) 遭到拒绝以后,会话并没有因此结束,相反他却采用了含糊但颇具诱导性的询问方式(A2) ,其目的是劝诱对方把自残的事情讲出来,类似提问方式的变化就是一种语境顺应在学生犹豫之际(“那什么. . . . . . B2”) ,主持人又采取了更加情感化的话语方式(A3) ,向对方发出使役性请求当再次遭到拒绝后(B3) ,说话人顺势就其原因进行追问(A4) ,其目的则是打消对方的顾虑,把自残的经过讲出来,从而推进交际的进行这些都是交际过程中即时出现的变换形式,双方都需要根据交际意图和对方的反馈随时进行灵活的选择任何语言形式的选择都不是事先固定的可见,说话人(主持人) 在一定交际目的的支配下,随着交际的推进,比如对方的回应,须不断进行话语形式的选择和调整认知语境假设,以顺应交际的发展对于听话人(学生) 来说,当说话人向他发出询问 (A1) 后,他是知道对方希望获知什么信息的,也就是说他能够进行关联推测,形成相关的认知语境假设,否则他不会拒绝对方的请求(B1) 随后所进行的对话都是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互明的情况下进行和推进的,双方都比较容易地推知彼此间的关联期待是什么,听话人的回应和语言选择也是根据交际的发展和自我需要进行的。
听话人(学生) 从一开始的拒绝、犹豫、承认,都是交际动态发展的结果再如例 ④:④嘉 宾: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难为情的 ,因为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候而且如果你能说出来,可能能帮助更多的人,他现在还有这样的事情,你就能帮助很多人说不定还是上千上万的孩子呢! C1主持人:我上学的时候就用右脚踩过自己的左脚觉得不开心,你是用的什么方式排遣内心的烦恼? A5学 生:我呀?B5 此例中,说话人(B2) 的追问就是对 A2 的一种顺应效果,同时该效果在以下交际条件下具有认知上的关联性,B2 提问的认知语境假设是 “打得严重”, 所以才出现了以提问的方式去确证该认知语境假设4 结束语从以上分析可见,以互动式会话为基础的言语交际是动态的,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互动的话语选择与理解,整个交际过程具有顺应—关联性总的来说,顺应—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