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投行及其他金融职业介绍.docx
68页投行及其他金融职业介绍 整个金融行业大致分为buyside和sellside两大类sellside做的主要是把各种asset变成各种金融产品,提供给市场sellside主要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投行投行内部结构也很复杂,按照产品分大致分为fixedincome和equity两大类按照业务分大致分为ibd,salestrading,equityresearch,assetmanagement(这局部和buyside性质是类似的)等ibd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靠近的是corporate一边;salestrading主要进行产品销售和交易,有时候投行会扮演marketmaker的角色以保持市场的流通性 buyside主要进行的是投资管理的业务,所以也称为im(investmentmanagement)或者am(assetmanagement),主要由各种机构投资者组成,包括mutualfund,hedgefund,pensionfund等等 就careerpath来说,很难说谁好谁不好,关键看每个人的特长和个性ibd适合工作热情高涨,吃苦耐劳的人sales适合善于人际交往的人。
trading适合能承受巨大压力,并且对市场感觉敏锐的人equityreasearch适合做事踏实的人一般来说ibdcareerpath比较按部就班,需要熬年头,能熬上去的不仅需要良好的业务能力也需要强健的体魄tradercareerpath风险很大,可能在2年之内就毁了前程,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平步青云我知道一个顶尖的trader从associate升到director只用了2年sellsideequityresearch行业前景有一定问题,因为regulation越来越倾向让research保持独立性以保护投资者 buyside总体来说lifestyle比sellside好,收入也超过sellside不过,进buyside也远远难于进sellside 注当今金融产业之庞大和复杂远远超过常人想象,在整个金融产业链上还有着很多细分的行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补充一下,本文的职业分工主要是指成熟市场的情况国内情况有所不同 金融领域的开放让国内很多年轻的朋友一下子豁然开朗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扭曲的价值观:进投行的是牛人,进四大的是凡人,进企业的是土人之类在此还想说明以下我一向的观点:工作本身没有等级之分,我决不赞成投行就比四大“高级〞之说。
任何一个人能在本行干的出色的才是牛人选择职业道路应该看自己喜欢干什么,自己能够干什么,然后尽量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如果一心只想往“高级〞的工作钻的话,可能回头看来还是一事无成 hedgefund中文翻译成“对冲基金〞,这个翻译是准确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主流的hedgefund往往做的不是hedge,相反很多hedgefund对一些市场趋势进行大胆的speculation(中文是投机,贬义词,英语的原意是中性的,是hedge的反义词,表示承担风险而获取超常的收益)如果把hedgefund和国内的情形联系起来看,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私募基金〞这个意义上而言国内存在hedgefund已经已经有些年头了,只不过因为法律界定而没有露出水面现在管理层正在进行私募基金合法化的进程,应该很快就能成为正大光明的一支金融力量国内现在往往把pe翻译成“私募基金〞是不准确的,下文还有相关论述) 在成熟市场上hedgefund通常是相对于mutualfund而言其差异是:mutualfund是公开招募,并且公开交易的开放型基金国内市场上交易的开放型基金大多数属于mutualfund而hedgefund那么大多是私下招募,并且封闭的基金。
在全球金融市场,hedgefund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最近两年的商品期货的超级牛市都可以见到hedgefund的身影由于hedgefund收益率普遍高于mutualfund,最近几年全球范围的hedgefund都取得了快速的成长再加上全球性资本过剩,现在几个billion的fund都算很小的 稍微提一下对冲的概念对冲是一种控制金融风险的手段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买了20230股股票,然后又担忧股票下跌,你就可以再买一个认沽20230股的期权(putoption)进行对冲最后无论股票怎么跌,最差的结果就是你以putoption的执行价(strike)卖掉手中的股票 和对冲相关但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是套利(arbitrage)套利是指把所有相关风险完全对冲掉以后可以获取的无风险收益比方说中国银行的美元牌价是8,门口黄牛的牌价是7.8,你可以用7.8人民币从黄牛那里换1美元,随后马上拿一美元换给boc变成8元人民币,毫无风险的赚了0.2元 就职业而言buyside和sellsidelink最多的是tradingdesk双方的人马几乎是对应的。
根本上都设有:trading,structure和research几块一般来说sellside研究力量更为强大,buyside很多根本信息都依靠sellside取得sellsidestructure侧重的是如何将金融产品合理定价,而buyside侧重于如何搞出模型更好的预测市场的变化本质是一样的)双方的trader做的事情倒是殊途同归 当投行根据buyside要求设计出金融产品后,双方达成交易然后投行一般会尽快地通过相关交易对冲产品风险,而buyside这时候一般是“一切尽在掌握〞,因为买到手中的产品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而订制的这时候,双方是合作伙伴关系,大家赚自己的利润另外有些时候,投行也会takeposition,这种时候双方都是marketplayer,关系也就变成你死我活的博弈了 把业务上的link讲完后,职业上的link也就水到渠成了双方trader作的事情十分接近,互相之间的跳槽也就十分普遍research而言,投行的比较focus也比较辛苦,所以一般更加愿意往buyside跳,不过buyside本来也不需要很多的research,跳槽并不容易structure是双方都需要的,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通的,互相之间都有跳。
上面说的都是投行的市场一头回过头说ibd(传统投行业务),更多的是和企业打交道,而不是和市场打交道反之,buyside都是和市场大交道所以ibd一般不容易转buyside 由于国内这些年出现了很多成功风投的案例,大家已经不太陌生,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pe 国内很多地方把pe(privateequity)翻译成“私募基金〞,这显然是不熟悉金融市场的人“顾名思义〞所致诚如上文所述,私募基金接近于hedgefund的概念(相对于mutualfund)而pe是一个相对于publicequity的概念我个人将其翻译成“非上市融资〞,现在国内比较被认可的翻法是“私人股权融资〞 现在vc/pe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国内在美国火爆的原因是最近几年pe的收益率都明显好过publicmarket,导致pe的规模快速膨胀在国内火爆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其实现在vc/pe差异已经不是十清楚显,很多时候人们把vc看成是pe的一种如果进行划分的话,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对targetcompany投资阶段的不同vc主要投资于公司开展早期,从种子阶段到上市前不等而pe主要投资于有稳定现金流,businessmodel比较成熟的公司。
pe最经典的做法是lbo(leveragebuyout),核心是将现金充分而又失去开展动力的上市公司goprivate,通过大财务杠杆使公司有紧迫感,从而为股东提供更大的收益喜欢看电影的朋友一定知道风月俏佳人,其中理查基尔干的就是pe片中罗伯茨问他你到底是干嘛的,答复颇为经典:“总而言之我干的就是把一家公司买下来,然后再拆成一块一块卖〞注:这只是pe做法的一种,并不是全部) vc/pe是金融市场中最直接和企业打交道的分支vc做的是整天看businessplan(bp),从中找出有前途的bp以及执行团队,随后进行价值评估以及投资根据公司不同,有些vc会强烈的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有些那么没有pe更多的是寻找有前途的被收购公司,并且进行金融改造vc/pe最终的的目的都是找一个更好的价钱把公司股份卖掉推出,从而进入新的循环具体操作方法vc/pe在其他很多地方都是不同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讨论 现在可以把金融产业链简单的串一串在一个企业ipo之前,公司都是private的,这一阶段可以参与融资的就是vc/pe当企业需要上市,这时投行就参与进来,对公司价值进行精确评估,然后公开招募。
这时候,企业自己或者vc/pe提供的股份是原材料,投行将其加工成金融行业认可的“股票〞公开上市前后,buyside就会进行认购接下来就是二级市场上的各方博弈了 金融的原始定义是为买足企业开展需要进行的各种融资,因此金融必定有企业和市场两级企业这级是金融行业的生存之本,市场这级可以看作金融行业开展壮大的动力投行作用是金融产业链的hub,一端联系着企业,另一端联系着市场企业这端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说资本主义出现后的几百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市场这一端那么越来越庞大并且趋向虚无很多衍生金融产品最早的出现是为了满足风险公职的需求,但很快变成一些豪赌的利器会计师事务所的地位是保证企业(无论privateorpublic)企业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从而使其他机构可以对企业价值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果没有会计师的存在,整个金融行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因而会计师有“经济警察〞之称 整体而言,金融业连接企业一端的工作核心更侧重于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金融连接市场一段的工作的核心侧重于市场风险的控制以及对市场方向的判断因为对技能要求的不同,两端互相转都比较困难相反,只要在金融产业链的同一端,转行至少都是有逻辑上的可行性的。
-------------------------另外,再给大家列个书单,如果一个人要对金融和投资方面的实际知识得到比较深入的了解,十五本书无疑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很少有人真的能在短时间内读完十五本书除了读书之外,正确的思考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一本有趣的书往往是有益的书,反之那么未必如此许多在学术上有崇高造诣的著作是无法带来任何阅读乐趣的在某个狭小的专业领域极有参考价值的书,往往也过于艰涩以以下出的十五本书属于“有趣又有益〞的交集——尽管它们并不像惊险小说那样好读,但至少不至于让人头昏脑胀又不知所云 随着时间的进步,金融技术和投资技巧的开展都已经比几十年前先进了许多但是某些根本原理是不变的,所以我相信,以以下出的十五本书,在几十年后至少还有一大局部是值得阅读的 1、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securitiesanalysis) 如果整个证券研究领域的书籍全部被燃烧了,仅仅凭借这样一本书,这个行业也必将重建大本没有建立任何精确的学术模型,却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学术和实践之间他既不向急躁的现实低头,也不向自大的学术低头通过众多纷繁复杂的例子,大本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非常具体的根底上。
虽然以知名股票投资家著称,但大本的证券分析的大局部内容是关于债券和优先股,而且其价值并不逊色于股票局部大本精辟地指出,选择良好债券的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选择良好股票的艺术,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远比人们想像的紧密 2、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theintelligentinvestor)在这本书里,大本回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