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人性透视与文化批判:鲁迅、钱钟书小说主题之比较现当代文学论文.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3772862
  • 上传时间:2022-06-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人性透视与文化批判:鲁迅、钱钟书小说主题之比较_现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 关键词:鲁迅 钱钟书  现代 小说 人性透视 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在人性透视和文化批判上都显示出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他们的小说均以苛刻的标准过滤传统和现代视域中的人生百相,由表及里地揭示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其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能够提升文学彰显人性和世界的审美品格   鲁迅和钱钟书分属于不同的现代文学史阶段,其各自创作的小说数量都不是太多,但所呈现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审美意蕴和生命体验却是同时代作家所无法比拟的敏锐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学养积淀为他们提供了观察世界、表现人生的独特视角,这种厚积而薄发的创作范式是他们的小说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笔者试从对比分析的角度研究两人小说在人性透视和文化批判方面的异同性,并试图揭示造成这些异同表现的时代文化症候和文学启示   一、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   鲁迅和钱钟书以一种苛刻的眼光过滤现实与 历史 、本土与异域的复杂文化现象,在冷静的审视中揭示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惰性对个体生命的无情吞噬和有意遮蔽的历史真相,发掘沐浴在自由之光中的现代人深陷新的人生困境的深层原因,指出部分不自知的人们沉醉于黑暗大泽而不挣扎、不觉醒的劣根习性和悲剧命运。

      两人都在小说中揭示传统文化麻醉人、毒害人的负面作用,批判经过几千年积淀而占据国民精神高地的文化劣根性这种积习深重的传统思维定势被国民奉为圭臬,以极大的排他性对相异的精神向度进行挤压与吞噬,对异己分子的精神与肉体进行双重虐杀对于这种在传统的温床上滋生出来的惰性文化因子,鲁迅和钱钟书都进行形象的刻画和毫不留情的批判,并指出它们滋生的社会文化根源不管是鲁迅小说中的闰土、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乡间底层人物形象,还是钱钟书笔下的方逐翁、董斜川、爱默的公公与父亲等遗老形象,都拖着长长的传统文化暗影,他们或愚昧不堪,或顽固不化,或狡诈蛮横,或老实无用,或忍辱负重,或自欺欺人,在“看”与“被看”的人生舞台上既拒绝给予别人以幸福与安慰,又被人赏鉴着自己的悲欢与苦欣,小心地维护和修补着“老例”对他们身上顽固不化的国民劣根性,鲁迅和钱钟书都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并从文化的视角去深挖导致精神劣根滋生的传统温床,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刻画他们愚昧麻木的生存现状和精神风貌,或在喜剧式的嘲讽中戳穿他们虚伪、迂腐的真实面目,或在不动声色的冷静观照中昭示他们固守过时的人生信条而不自知反而认为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错位意识和时代幻觉,从而使人性批判在文化层面上达到旁人难以触及的深度和广度。

        在展示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鲁迅和钱钟书所创设的文学场域却有着重大的差异鲁迅在其小说中描绘一个老 中国 的乡土世界,这个世界仿佛与时间的流逝无关,几乎封闭式地保存着传统的生存状态,自给自足地繁衍生息鲁迅以“挖祖坟”、“清旧帐”的彻底性集中批判了传统阴魂不散的乡土世界里国民的愚昧、麻木或狡诈的生命本相,他们好像摆脱不了历史轮回的宿命,在现实的时空中重复着历史的生存之梦,时光的流逝只不过为其增加好奇的谈资和消遣的话题,而随后消融在古老历史记忆的图像里在这片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乡土世界里,传统意识对现代精神的警觉是自发的、不约而同的,吉光屯的阔亭们对想要灭灯的疯子是那样的恐惧与残忍,大哥与赵贵翁们对狂人的戒备连眼神都是相像的这种吃人的真相只不过是传统老例的一种延伸,“四千文明古国古”的旧账上记载着如此类似的把戏,既有血淋淋的肉体残害,也有阴森冷酷的精神虐杀鲁迅直指国人积习深重的心灵暗影,批判他们身上遗留已久的主奴根性、面子膨胀、精神胜利法等劣根习性,以求唤起沉睡的人们,摆脱传统暗夜的束缚,走上决绝的新生之路钱钟书的小说主要展示现代背景下的传统城镇生活,他让生活在城镇里的遗老们在嬉笑怒骂中粉墨登场,不管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逐翁,还是爱默的公公和父亲,还是“同光体”诗人董斜川,都在现代城镇里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坚持传统宗法社会的人生信条,做着现代社会里落伍的遗民之梦。

      方逐翁迂腐守旧得像家中的那座祖传老钟一样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却抱守着古老迂腐的传统信条并时时炫耀它们的高明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些遗老们或以历史守旧的眼光衡量事物,或以传统的守旧心理定位自我,成为现代社会中别样的类群,与鲁迅老中国土地上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照与互补在这种对照互补中,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反思显示出深广的文化通透感,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传统群体进行冷静观照,使得两人的批判具有丰富的文化意味,蕴含着鲜明的主体精神   二、透视和质疑现代文明的种种假象   鲁迅和钱钟书是现代社会的启蒙者,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关注并不是盲目地只唱赞歌,而是以苛刻的眼光去发现新的压迫、新的不平等、新的精神奴役和创伤,从而揭示现代人物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危机两人既批判传统思维定势对现代人性萌芽的扼杀与围攻,也指出现代精神枝条的稚嫩与脆弱两人都不回避现实世界的矛盾和悖论,在冷静的审视中直面和揭示现实世界的不完美、不全面,处处存在人类自造或他设的陷阱,批判不自知的人类的浪漫主义、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天真和自恋癖,戳穿现代文明外衣下的种种人生和生活的假象他们在小说中并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在解构的同时也微微透露些许生命的亮色,暗示通向美好未来世界的诸种可能性,如《狂人日记》里的孩子、《药》里夏瑜坟上的花圈、《在酒楼上》和《孤独者》里坦然走路的“我”,以及《围城》中的唐晓芙等都暗示了对令人窒息的现实人生的突围力量。

      这些事物或人物身上既有对难以驱除的历史阴影的清理,又有对新的生命征程的踏入与迈进,象征着现实世界中蕴含理想色彩的审美内容,它们可能会蒙上新的污垢,在新的起点中可能会遇上新的歧路,但毕竟预示了通向未知世界的可能性但也应该指出,两人由于过于关注对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批判和人性剖析,认识到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漫长,感到重建理想未来的艰难,所以其小说主要进行的是对历史传统与现实人生的清理和反省,而没有致力于描绘未来世界的理想图景   鲁迅所揭示和批判的现实世界多是过去时间的一种延伸,由于现实世界中不断袭来的精神暗箭和感受现实世界时层层淤积的心灵创伤,由于童年世界里的阴郁记忆下意识地不断涌现,由于发现现实与历史之间总是惊人的相似甚至仿佛完全叠加在一起,鲁迅常把现实作为历史悲剧的循环影像,现实并没有标示时代的进步与 发展 ,而仿佛陷入荒谬的轮回之中,所以鲁迅对现实同样不满并执著地予以批判《药》表现革命者与群众之间的双向隔膜,《肥皂》、《高老夫子》讽刺了伪知识分子好色、猎奇的虚伪本性,《兄弟》揭示现代知识分子潜意识中的阴暗、自私心理,《在酒楼上》、《孤独者》写出知识分子在追求个性解放道路上的软弱与偏激,《伤逝》写出现代爱情在遭受旧有纲常伦理的围攻和现代人格不能承受之轻的困境下而走向寂灭的真相。

      另外,鲁迅还深刻地揭示所谓的一些“新”的名目其实不过是旧的把戏的排演,骨子里散发出演过无数遍的旧戏的气味《阿Q正传》里假洋鬼子们的革命只不过是在玩一种投机的把戏,而革命后的县城掌权者没变,只不过换了一下称谓而已;《离婚》中的爱姑看起来是一个摆脱封建淑女品性、追求女性独立的新人形象,但她的追求只不过是被封建夫权所抛弃之后想依附而不可得的女性悲剧;《风波》中被剪去辫子的七斤不仅没感到进入民国时代的轻松与喜悦,反而因张勋复辟而在赵七爷的威吓下感到自己末日的降临正如汪晖所指出的那样:“鲁迅抑制不住地将被压抑在记忆里的东西当作眼下的事情来体验,以至现实与历史不再有明确的界线,面前的人与事似乎不过是一段早该逝去而偏偏不能逝去的过去而已   钱钟书对现实的解构和批判更为底,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把现实看作是传统的延续,而是从人类根性的基点上对现实世界中人们难以改变的精神缺陷进行揭示和批判在《围城》中,他几乎解构了一切合目的性的结局和世俗的进步,方鸿渐既没有花好月圆、良辰美景般的婚恋结局,也没有出人头地报效祖国的事业成功,虽然他曾求学于中西文化,有着较为广博的人生视野,但仍身陷归国后的灰色生活之流而不能自拔,最终成为一个无根飘浮的现代人。

      小说中的其他“新儒林”人物也基本如此,他们常常浪漫地怀旧,这种虚幻的怀旧为他们的现在争回了一些面子,精神胜利似的填补了现实的虚空、无聊和不能逃脱的困境汪处厚常向人们吹嘘自己战争中失落在南京房子里的无数古玩,陆子潇不断描述战前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的盛况,李梅亭也在脑海里建构了一所被日本人烧掉的上海闸北的洋房,连方鸿渐也把沦陷区的故乡老宅在意念里放大了好几倍而到处吹嘘自己家曾经如何富有……现代人自欺欺人的劣根性成为他们身陷现实泥淖的重要原因,他们既不能正视现实,也不能认识自我,因此常常造成现实与自我的错位《人·兽·鬼》暗示出现代人由于不自知而常常事与愿违的现象,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爱默在听到丈夫另有新欢的消息后马上露出了女人软弱可怜的本相,而作为丈夫的李建侯在婚外情满足之后的心境也像火车上看到的向后退的黄土那样干枯憔悴;渴望婚外情的曼倩在和丈夫的表弟天健切切实实发生了肉体关系之后,却感到超出希望的失望……不管是钱钟书把现代人看作孤岛上的人、围城内外的进城者或出城者,还是比喻为鸟笼内外的鸟、想吃葡萄的猴子等等,都显示他对现代人生困境的独到发现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发展,现代人仍然会被新的问题和矛盾所困扰,人性的劣根也会像猴子尾巴一样总有露出来的时候,这种发现劣根性并使其形象地展示出来进行批判的意向寓指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具有普泛性的文化色彩。

        不管是以民族现实为考察基点,还是着眼于人类根性的揭示,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都通过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深入到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层面,对 现代 文明进行冷峻的透视和质疑两人都有着宽广的理论视野,但他们的小说并没有因此抽象化和教条化,而是在审美层面上包蕴着对生命个体的终极思考,他们的小说在现代生命 哲学 的高度扩充了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展现力度,加深了对人性世界的认识与揭示   三、风格形成原因和启示探析   在2O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最关注的不是对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焦虑,而是弱小民族的生存危机问题,是中华民族的自救、自新问题作为一个现实感和忧患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鲁迅思考问题的起点还是以对国民性的考察为基点,以救国、立国的愿望为缘起他考察了近代以来器物救国、制度救国的 发展 历程,但避免了它们的狭隘性和急进功利性,注重精神启蒙和反思性的文化批判因此,这种启蒙主义意图进入创作实践的建构过程之后,那种救国、立国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退居幕后,而关于人的本能欲望和生命力的现实思考和文化批判则被置于小说主题的前台,构成他审视社会和人生的文化视点虽然他的小说画面和人物语言都带有鲜明的 中国 作风和中国气派,但这种深广的文化批判却暗合整个人类的灵魂世界,阿Q形象接受的世界性影响已说明了这一点。

      这种最初在民族传统的思考基点上展开的人性和文化批判具有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钱钟书是在民族救亡运动进入高潮的年代进行小说创作的,但炮火连天、风起云涌的战争氛围并没有影响他的小说创作,他冷静地避开 政治 意味日益加重的时代主潮,在战争的缝隙里找到安放心灵的宁静书斋,进行中西文化的冷静观照和深刻剖析,揭露长期被忽视的人类“根性”,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这种文化观照的通透性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鲁迅的文化批判的延续,只不过鲁迅把批判与揭示的重点放到传统与 历史 上,而钱钟书的重点则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但不管怎样,他们的文化批判都抓住了人的最深层次的“根”,即精神和灵魂的更新与蜕变,这是人们摆脱奴隶时代向“第三样时代”迈进的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步,只有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面貌和灵魂痼疾发生根本改变,真正的“人国”才会出现所以说,他们在小说中所进行的文化祛魅(消除文化负面性的影响)和人性透视是深刻而必要的   鲁迅和钱钟书小说中深刻的文化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代性的神话,显示了现代性自身的悖论性特征,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文化视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