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及产业结构变化对阿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关联分析.doc
8页政策及产业结构变化对阿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关联分析摘要:基于国内外文献对比研宄表明,影响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众多因素中,产业结构一直被视为 最主要因素本文即从产业结构对阿拉善盟城乡居民 收入影响的角度,通过相关性研宄,分析了 1980-2013 年内蒙古阿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迁现状,旨在 验证新时期阿拉善盟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切实为阿拉善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阿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 结构;关联分析随着内蒙古十余年经济的超高速发展,普遍存在 的城乡农牧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随之带来的收 入分配更加不平衡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及政府关注的 焦点本文试图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剖析、验 证产业结构变化这一主要因素对内蒙古阿拉善盟(以 下简称“阿拉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旨在发 现其中的规律为缩小差距提供政策依据且为更加深入 研究提供支撑一、阿拉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现状自1980年建盟以来,阿拉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具体 来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①年的497元增长到 了 2013年的11752元,增幅为基年的24倍;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6年的638元增长到了 2013 年的26807元,增幅为基年的42倍。
再根据最终分配 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收入远远大于农牧区,且增幅为 农牧区的1.75倍为进一步明确阿拉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动 态过程,从阿拉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指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牧民人 均纯收入为1,下同)来进行测算将阿拉善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变化放在中国城乡 改革、内蒙古城镇及农牧区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发现 城乡变化的差距与政策基本吻合如图1所示,自1986 年以来,阿拉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出现了一个急剧变化 上升 平稳拉大 趋于稳定下降的过程,其变动轨迹大体可以化为四个阶段:首先是1986-1989年期间,自治区及盟委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促进农牧区发展的政策计划,作出全盟林 业改革、《关于对保护母畜、种公畜和骆驼实行奖励的 决定》、草畜双承包、“念草木经,兴畜牧业”、《关于1987年毛绒购销办法和收购价格的通知》等保护及提 高农牧民收入的政策,使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同期间,城镇经历了 89年动乱的严重影响,同时历经 地震,基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 增长同比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剧烈动荡变化,4年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28降到了 0.98。
其次是1990-1994年期间,阿拉善盟发生3次地 震,农牧区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灾害,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减灾保畜,实施搬迁牧户工作,农牧区收 入增长速度放缓;同步,阿盟开通策克口岸,使贸易、 工业等迅速发展,政府鼓励公职干部职工人员停薪留 职创办实体等诸多政策措施,使得城镇居民收入快速 增长5年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21上升到了 2.11第三是1995-2008年期间,政府开始实施行政事 业单位兴办实体、分流人员的若干政策,大力发展苏 木镇企业,并出台一系列保护农牧民畜牧产品出售, 并减轻农牧民负担;但同期,国家进行了工人及职工 干部工资调整,使得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相比更快速14年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95上升到了 2.47第四是2009 — 2013年期间,各级政府大量实施 “总理”工程、银巴高速公路、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 区精品农业发展、“菜篮子”工程等各类大型项目工程,极大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带动农牧区富裕劳动力就业, 使得城镇居民收入和农牧民收入均大幅提高,5年间 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2.43降到了 2.28上述分析表明,每一次变化背后都有阿拉善城镇 农牧产业变化及倾向的背后作用,故下文对应做出产 业结构分析。
二、阿拉善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分析1980年以来,三大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GDP由1980年的0.56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 增长到2013年的443.51亿元,增长了 792倍其中, 第一产业由1980年的0.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5 亿元,增长了 73倍;第二产业由1980年的0.24亿元 增长到了 358.30亿元,增长了 1493倍;第三产业由 1980年的0.16亿元增长到了 73.56亿元,增长了 460 倍从增长速度上看,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其 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最慢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在1980年的比重为 28.6%, 8年后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30.1%,之后基本 趋于稳定降低态势,2012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 是历史最低水平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980年的比重 分别为42.8%、28.6%,从整个时间维度看,第二产业 所占比重变化非常大,到了 2012年占比达历史最高的83%,而第三产业一段时间呈上升,1995年达到了历 史的最高水平55.7%,而2013年降到了 16%的水平(见 图2)从产业类型上分析,1989年以前,第一和第三产 业比重变化较频繁,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较高。
1989-1992年阿拉善盟产业类型为“二三一”(即第二 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 1992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出现了更替,产业类型发 展成为“三二一”从时间节点上看,2003年为阿拉 善盟产业结构变化的关键节点,前后发生巨大变化, 具体表现在:阿拉善盟工业高速增长、但服务业相对 下降,使得产业结构类型变“二三一”,表明阿拉善盟 经济整体的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和服务业构成 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三、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的关联分析(一)分析方法根据统计学范畴中pcc指数对阿拉善盟产业结构 与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分析(在统计学中,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nt是测度经济学中两个变量定距相关性常用的指标)二)数据来源基于阿拉善盟统计数据的可得性,选择样本区间为1980-2013年连续3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由阿拉 善盟历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 收入的数据,计算可以得到阿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比 率,记作变量Y;由阿拉善盟各年的三次产业的生产 总值数据,计算可以得到1980-2013年阿拉善盟三次 产业的比重,生产总值的相对应比重为: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X1、X2、X3。
三)数据分析基于为有效考量三产业结构的因素,在阿拉善盟 历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阿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 影响程度,在上述分析年度内把城乡收入比率(Y)定 为因变量,代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水平,选取阿拉 善盟相应的各年的三产业的比重XI、X2、X3作为自 变量,基于统计学运用SPSS17.0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 给定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0.05,软件运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1980 — 2013年阿拉善盟的城乡收入 相对比率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之间的皮尔森相关 系数分别为-.866、.403、-.063,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 都较高,说明阿拉善盟的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 明显的作用具体来说,阿拉善盟的城乡居民收入比 重与XI和X2负相关性较强,与X3正相关性较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阿拉善盟的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980年分别为28.6%、42.8%、28.6%,而2013 年的比重却为3.0%、81.0%、16.0%O得知:二三等非 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农牧业的相对落后,将使得阿 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越来越大;阿拉善盟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种产业结 构的不断变动。
四、结论与启示计算表明,阿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与农业在 GDP中的比重负相关系数很高(-09.46),说明阿拉善 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是农牧民收入增 长率比之城镇居民过低造成的此外,第二产业、第 三产业的发展对阿拉善盟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 (测量值分别为-.866、.403、-.063),亦即:第二产业 的发展更有利于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发 展有利于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根据上述计量分析, 其结论与阿拉善盟实际经济情况吻合,并表现出了较 好的一致性由此可知:在现行的收入分配体系下,阿拉善盟 只有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 方式,促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挖掘农牧业内部 增收潜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切实缩小 阿拉善盟城乡差别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形成良 性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作者单位:内蒙 古工业大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少数民 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BJY038)阶段性成果;对阿拉善盟的居民收入数 据统计局是从1986年开始统计和记录参考文献:[1] 盖志毅.牧区产业政策的制定要以保护草原生 态环境为前提[■!].中国民族报,2010.2[2] 王瑜.重庆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 证研宄[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6.[3] 阿拉善盟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M],阿拉善盟统计局[4] 中国共产党阿拉善盟历史大事记(1980-2013 年)[M],阿拉善盟档案史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