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代戏曲发展演变.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1744360
  • 上传时间:2018-05-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问:明代戏曲发展演变问:明代戏曲发展演变 答:答: 一、杂剧一、杂剧 (一)明初(一)明初 1.总体特点总体特点 (1)创作较为单调,歌功颂德、 明初法律规定,民间演剧不准妆扮“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 ,但“神仙道扮 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确要求戏剧为封建政教服务应运而生 的宫廷派剧作家,在歌功颂德、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2)体制突破 剧作家们精于音律、熟谙南声,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中移步换形、与时俱进,使得明初 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等形式层面,都有了一些革新与演 变 (3)内容: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4)语言:华丽雅致 (5)艺术: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 (6)作家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具有粉饰太 平的浓厚色彩 2.作家群体作家群体 ((1)概况)概况 ①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 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②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具体作家)具体作家 ①①朱权朱权(1378—1448) 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作杂剧 12 种,今存两种代表作《卓文君 私奔相如》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 (1398 年) ,分戏曲体式 15 种,杂剧 12 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 203 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②②朱有燉朱有燉(1379—1439) 朱有燉,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是明杂剧史 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 31 种,总称《诚斋传奇》 因地位关系,其剧作全部保存 这些剧作中,以游赏庆寿、歌舞升平、神仙道化为题材的约 20 种,属典型的消遣娱乐之作 另有十余种牵涉社会生活,有意识地灌注了道德思想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 朱有燉的杂剧结构匀称、语言俊爽、音律谐美,在体制和乐曲上吸收了南戏成分,在 当时流传很广杂剧系统中最有影响 ③③贾仲明贾仲明(1343—1422) 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 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所作杂剧 16 种,今存 5 种其中《升仙梦》 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④④杨讷杨讷 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 18 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 6 本 24 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⑤⑤刘东生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 (2 本 8 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为传 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二)明中后期 1.总体特点总体特点 (1)明中叶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明末不乏警 示之作,杂剧南曲化也蔚为风尚 (2)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 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 (3)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 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4)弘治时,点缀升平、宣扬礼教的风气逐渐转变,虽然表彰忠孝的意识依然存在,但生 活气息渐浓 2.作家群体作家群体 ((1)代表作家:徐渭)代表作家:徐渭 ①①徐渭其人徐渭其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 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②②作品作品 《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 “猿鸣三声泪沾裳” ,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徐 渭的《四声猿》是明中期杂剧彻底摆脱封建说教的迂腐,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

      《四 声猿》包含四种剧:《狂鼓史》一折, 《翠乡梦》二折, 《雌木兰》三折, 《女状元》五折 长短无定制,所用曲调,有时为北曲,有时南北兼用,表现出不受陈规束缚的革新精神 《四声猿》的曲辞一扫骈俪之习,不假涂饰而才气飞扬,锤炼纯熟而接近口语,词锋犀利, 富于气势 ③③影响与贡献影响与贡献 A 他的杂剧创造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 B 他的作品从不避人间烟火与市井气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 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C 对所谓的巍巍正统与赫赫权威勇于揭露、善于讽刺,嬉笑怒骂,谑而有理,开辟了讽刺 杂剧的新路 D 精通音律,采用南曲,具备开创意义 ((2)其他作家)其他作家 ①①王九思王九思(1468—1551) 字敬夫,号渼陂,陕西户县人, “前七子”之一代表作《杜甫游春》也名《沽酒游春》 、 《曲江春》 ,写大诗人杜甫在长安城郊春游时四顾萧然,触景生情,痛骂奸相李林甫,又 与酒肆典质朝服买醉,拒受翰林学士之命,欲渡海隐去这分明是借老杜之酒杯,浇自己 之块垒,骂当道之黑暗,感个人之不遇王九思还写了杂剧《中山狼》 ,开辟了明代单折短 剧的体制。

      ②②康海康海(1476—1540) 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县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也是“前七子”之一 代表作《中山狼》 (4 折)取材于老师马中锡的《中山狼传》 据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等 书记载,此剧系影射李梦阳的负恩但康海罢官后与李梦阳的关系一直很好,有学者提出 怀疑剧中所写,当是针对社会一般现象而发,是一种讽刺世情的寓言剧 ③③徐复祚徐复祚(1560—1630 后)代表作的《一文钱》 ,讽刺杂剧塑造一位吝啬鬼卢员外的典型形象此与元杂剧《看 钱奴》中的贾仁一脉相承 ④④王衡王衡(1561-1609) 代表作《郁轮袍》 、 《真傀儡》 ,讽刺杂剧 ⑤⑤吕天成吕天成(1580-1618) 名文,字天成,一字勤之,号棘津,别号郁蓝生著有传奇杂剧十数种,仅存杂剧 《齐东绝倒》 ,才情隽秀,精于音律 ⑥⑥陈与郊陈与郊(1544-1611) 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亦署高漫卿、任诞轩工乐府,雅好戏曲,有 杂剧 5 种,今存《昭君出塞》 、 《文姬入塞》 、 《袁氏义犬》3 种能谱曲,音调典雅,为评 论家所重辑有《古名家杂剧》 、 《古今乐考》等 10 余种,对整理、发展我国戏曲颇有贡献。

      另有《黄门集》 、 《考工记辑注》 、 《檀弓辑注》 、 《苹川集》 、 《隅园集》 ⑦⑦冯惟敏冯惟敏(1511—约 1580) 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以举人授涞水知县,升至保定通判他是明代著名的 散曲家杂剧《僧尼共犯》写僧明进与尼惠朗苟合,被邻人捉至官府,辖司吴守常将二人 打板,断令还俗成亲:“成就二人,是情有可矜情法两尽,便是俺为官的大阴骘也!”冯 氏为人戏谑,此剧可见其个性表现对禁欲戒律所造成的人性痛苦表示同情 ⑧⑧孟称舜孟称舜(1599 -1684) 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称舜工曲作有杂剧《桃花人 面》 、 《英雄成败》 、 《死里逃生》 、 《红颜年少》 、 《花舫缘》 、 《眼见媚》各一本, 《曲录》盛行 于世他的《娇红记》被评为十大悲剧之一 二、传奇二、传奇 (一)明初(一)明初 1.所谓传奇所谓传奇 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 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 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2.特点特点 (1)音乐和表演上由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到宫调渐渐严密起来。

      (2)文辞向典雅骈俪发展 (3)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3.作家作品作家作品 (1)邱濬 理学大儒、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传奇的重要作者他有三种剧完整传世, 其中《五伦全备忠孝记》最有代表性剧中写五伦全、五伦备兄弟孝义友悌的故事,其主 旨如开场白所宣称的:“使世上为子的看了便孝,为臣的看了便忠……虽是一场假托之言, 实万世纲常之理 ”把传奇创作径直视为“备他时世言,寓我圣贤言” ,把审美趣味降为 “若于伦理不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 剧中的说白唱词大段地抄录经书,充满封建说教的 陈词滥调 (2)邵灿 宜兴生员,作《香囊记》 ,是《五伦全备记》的翻版他把为臣为子为母为妻为兄弟为 朋友的标准德行全部组织在一部剧中,煞费苦心此剧曲词讲究对偶、喜用典故,雕琢甚 深;对白多用骈文,大讲经义,对于后代戏剧的骈俪化倾向有较大影响所以《南词叙录》 批评其“以时文为南曲” ,可谓一语中的3)少道学气和八股味:《精忠记》 、 《金印记》 、 《千金记》 、 《连环记》 (二)明中期(二)明中期————三大传奇三大传奇 ·声腔:由戏文中脱胎变化而来的各种新声腔调,其源总出一支,都是古老南曲声腔的变 体,它们是南曲戏文在各地流传时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曲调而陆续演变的结果。

      可统计到的 南曲变体声腔一共有 15 种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众多的声腔中,昆山、弋阳、 海盐、余姚四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大约到了嘉靖中后期,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 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他们借用海盐腔、弋阳腔的曲调,同时吸收北曲结构严谨的长处; 在音乐伴奏方面,也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集南北之所长这种经过改 良的昆山腔,清柔而婉折,富于跌宕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其声调“恒以深邈助 其凄唳” (余怀《寄畅园闻歌记》 ) ,适宜于表达带有伤感色彩的内心情绪其后梁辰鱼首先 将它推向戏曲舞台,创作了传奇《浣纱记》 ,对这种新腔的传布起了很大作用此后南戏的 演唱,昆腔便占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万历后昆腔被称为“官腔” ,而其他诸种戏文声腔被视 作“杂调” 以后的文人传奇一般都是为昆腔演唱而写的,诸腔所唱则为民间作品 1.李开先的李开先的《《宝剑记宝剑记》》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所作传奇今知有三种,存有《宝剑记》 、 《断发记》 《宝剑记》共 52 出,取材于小说《水浒 传》 ,写林冲落草的故事,系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

      《宝剑记》叙林冲故事剧中,林冲因二度上本弹劾高俅、童贯专权用事、败坏朝政而 一再遭到迫害,高衙内看上林冲妻,则在发配后剧本主旨:“诛谗佞,表忠良,提真托 假振纲常 ”道德说教色彩仍然浓厚此剧唱辞偏于文雅,但雕琢不深, 《夜奔》一出,写 得苍凉浑厚,抒情性强 《宝剑记》结构比较松散,祁彪佳批评说:“此公不识练局之法,故重复处颇多 ” (《远山堂曲品》 ) 2.梁辰鱼的梁辰鱼的《《浣纱记浣纱记》》 梁辰鱼(1521——1591)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昆山(今属江苏)人他失意 于功名,寄情于声乐,平生任侠好游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苎》也是依昆山腔写作的,有 较大的影响;戏剧方面除《浣纱记》外,尚存杂剧《红线女》 《浣纱记》取材于《吴越春秋》 ,把勾践复仇灭吴的历史大事件与范蠡、西施的爱情传说 结合在一起来写,剧中的中心人物实际是西施因西施与范蠡初以一束浣纱定情,故以此 为名 此剧写出文人浪漫的生活理想:忠君报国,功成身退,才士与美女相偶放浪江湖剧 本赞扬了范蠡和西施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爱情和幸福的行为,同时也以相当多的篇幅渲 染了西施在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时所感受到的深深悲哀《浣纱记》作者思想豁达而富于才情,文辞工丽却并不呆板。

      3.署名王世贞等人的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鸣凤记》》 产生于隆庆年间的《鸣凤记》是一部关切当代政治事件的剧作,或谓是王世贞作,或 谓是其门人作,均难确定作者把以严嵩父子及赵文华为一方的“奸党”和以杨继盛、董 传策等人为一方的“忠臣”向两个方向作极端化的描绘,从而维护了嘉靖皇帝的“圣明” 品性把复杂的政治矛盾解释成政治人物道德品质的对立,这是一种惯常的作法,作为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