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崔瑗的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选自哪里.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鑫**
  • 文档编号:245441279
  • 上传时间:2022-01-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4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崔瑗的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选自哪里你知道《座右铭》吗?它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立场,其中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冲突的   一、原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①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②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③   隐心④而后动,谤议庸⑤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⑥圣所臧⑦   在涅⑧贵不淄⑨,暧暧⑩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毅   硁硁⑪鄙夫介⑫,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芳香   二、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施:施舍   ②世誉:世俗的荣誉   ③纪纲:法度   ④隐心:估量   ⑤庸:岂,哪里   ⑥守愚,守拙   ⑦臧(zāng):褒奖   ⑧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⑨缁(zī):黑色;变为黑色   ⑩暧暧(ài):光线不够光明的样子   ⑪硁硁(kēng):执著,形容浅薄固执   《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   ⑫介:坚实   三、白话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特长。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遗忘   世人的赞誉不值得艳羡,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争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许的   雪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变更颜色,才是珍贵的   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线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毅者必死   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   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假如长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四、创作背景   曾有打车吕延济题注说崔瑗的兄长崔璋被别人杀了,崔瑗就手刃他的仇敌,然后逃命,被赦免才得以逃脱   于是作此铭来警醒自己,又因为常常放在座位右边,于是叫做座右铭   五、讲解   勿道人之短,勿夸己之长   这两句是崔瑗对自己言语的要求   崔瑗认为,人世间的人我是非都是因为口舌而引起   因此,他在言语方面非常谨慎,还特殊警示自己在与人言谈时,不说别人的短处   不仅不说别人的短处,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胜于别人的特长,他也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夸。

        我们常说“病从口人,祸从口出”,就是说我们所遭受的许多祸害都是因自己口舌不谨慎所导致的   崔瑗这两句话不仅是自警,也是为了警示世人   其实,这两句话中的后一句“勿夸己之长”还不是太惹人厌   假如你在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专长,一般不会损害到别人   顶多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傲慢自大,华而不实的人   而“勿道人之短”则是关系到个人祸福安危的警语   假如一个人口无遮拦地说别人的不是,不仅会损害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严峻的还会导致家破人亡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因自己说人闲谈而带来祸害的例子数不胜数   正是因为是非之语具有诸多过患,因此,历代祖师和哲学家都劝人要谨言慎行   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家第一方   石屋清珙禅师在《题裁缝》诗中也说:“手携刀尺走诸方,针去线来日日忙尽量他人长与短,自家短长何曾量   诗歌以裁缝衣为喻,劝人不要成天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是应当多反省自己,多找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俗话说“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   当自己真正回过头来反观自身的时候,你才会发觉,哦,原来我也一无所取。

        对我们来说,当要评价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在心中多想想,自己说出去的话是否符合事实,是否会损害别人   做到可说可不说的话最好不说,不能说的话坚决不说,必需说的话要思索后再说   若是口无遮拦地随意乱说,不仅会损害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施人慎勿念,受恩慎莫忘   告知我们对待恩惠的看法   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难免要求助于人,那种万事不求人的人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困难时假如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应当牢记在心,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状况下,回报别人的恩德,并将自己所受的恩惠传递给那些须要帮助的人   我们许多人都有实力帮助别人   助人为乐是值得提倡的善行,但假如布施者总是惦记着自己对人的恩德,这种布施就不纯净了   正确的做法,应当如《菜根谭》所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讲解并描述对待赞誉的看法和为人应当具备的品行   崔瑗认为世间有许多人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成果,常常会得到世人的赞誉   能够被人赞扬,当然是人人都憧憬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突出的业绩,被人所赞美。

        既然我们做不到到处被人所称颂,那么,就应当做一个具有仁义道德之人   其实,一个人成不了名人或伟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人缘的人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劝人不要心怀狡诈,正确对待别人的诽谤   “隐心而后动”说的是那些两面三刀,心怀鬼胎的人   在我们四周,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表面对你客客气气,但一转脸就会说你的是非   这些人擅长巧语花言骗人,经常面是背非,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他们对人没有任何仁义之!心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的就是那些成天对人装着笑脸,巧语花言的人,没有慈爱之心   “谤议庸何伤”告知人们不要理睬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言沦   假如你不理睬这些无稽之谈了,它们自然就失去了市场   时间一久,便无影无踪了   所以,百丈禅师也劝人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是非往往是越说越多,越传越玄乎,只有不理睬它,你才不会为此苦恼   高人涵养厚,不宣己名良   劝人要培育自己高尚的品行,不在人前表明自己的人品   我们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被人称颂的名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具有为人赞美的优良品行   孔子在世时,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闻到该国的政事。

        当子禽问子贡孔子为何能够知道一个国家的政事时,子贡说,夫子是以温柔的语气,和善的品德,尊敬的看法,节俭的行为,谦让的礼节来得到的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种品行,成为后世风雅儒士完善自己品行所奉行的标准   “不宣己名良”意在让人们时刻保持虚心的看法   一个人是好是坏,不须要自己来鼓吹与辩解,人们自有公论   其实,一个真正有修养和才华的人,他们从不会在别人面前标榜自己   相反,他们往往显得很朴实、很低调   俗话说“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很一般的人   君子绝交处,禁忌恶声扬   告知人们与人绝交之后应当把握的道德水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各种缘由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挚友,相恋多年的情人,患难多年的妻子断绝了关系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他们即使因各种缘由不再与人往来,但也肯定不会有意损害别人的感情与自尊,更不会逢人就败坏对方   但是,恰恰有许多人,当他们与人绝交时,总会想方设法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曾见我们生活中有的人,与挚友绝交时,斤斤计较挚友的不是,绝交后,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人失恋后,常常对以前的恋人纠缠不休,阻挡对方重新恋爱。

        有的甚至为此,生起杀心,酿成血案;也有的夫妻在反目之后,为争家产和子女的抚养权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   佛教讲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缘   能够成为挚友、恋人或夫妻,这都是多生多劫累积的殊胜缘分   当你与别人的缘分走到终点时,应当感谢对方与自己在相互关照中走过一程   以你的宽容与大度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她)的这份缘的珍惜   说不定,因为你的宽容,日后还能与对方重结旧好呢   勿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   告诫人们要名实相符,大智若愚   在任何一个朝代,那些被人们所熟知的名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才华而受到大众的推崇而成名的   如唐代被誉为诗仙和诗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是以其诗才名垂青史,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尊崇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名实相符的才子   所以,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肯定要求真务实,名实相符,否则,会被人卑视和谩骂   名实不符不行,才华太露也不行   一个真正有才智的人,尽管你很有才华,也要学会隐藏自己   不能功高盖主,否则会遭致杀身之祸   俗话说“棒打出头鸟,雨淋檐头椽”,说的就是假如一个人过分显露自己,往往会受到打击,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局   所以,即使你很有才华,也应当学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处富贵不流,暖暖内含光   告知我们对待富贵的看法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现世的富贵都是前世修来的,应当珍惜福报   假如对自己的富贵不知珍惜,肆意妄为,将来还会受到贫困的果报   事实上,从古到今,能够做到富贵之后不忘本,不变坏的人并不多   相反的是许多人富贵之后抛妻弃子,残害亲友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告知人们养生处世之道   对于慎言,在前文“不论人之短”中已经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句中的节饮食,是养生之道   民间俗语说“要想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节饮食并不是要人吃饭不吃饱,而是要人对于自己喜爱的食物不贪求,对于自己不太宠爱的食物也不拒绝   注意养分的均衡摄人   另一层意思是让人吃饭不过饱   这有利于养生,假如吃饭过饱,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对人健康不利   在为人心态上,崔瑗劝人要知足   这种知足常乐的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其实,人活在世上,凡事能够知足,你就会少了许多的忧愁苦恼,自己也能够心态平和,无欲无求   在佛门中流传一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晶自高”,就是劝人少欲知足   孔子弟子颜回是一个少欲知足的典范   孔子曾赞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为淡泊名利的弟子之一。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