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正常肝脏微循环及探究进展.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2646035
  • 上传时间:2021-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9.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正常肝脏微循环及探究进展肝脏是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最大腺体器官既是物 质代谢中心,又是重要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和屏障器官, 还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场所与其功能相适应,肝脏的体 液循环结构与方式复杂,且不同种属又不尽相同,因此微循 环研究困难,研究结果也可因研究对象与方法不同而有一定 差异肝脏体液循环及其调节1肝脏血供丰富而独特,由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 血成人休息状态每分钟流经肝脏的血液高达1500〜 2000ml,约占心输出量的25〜30%正常肝脏门静脉血供占 60〜70%,肝动脉血供占30〜40%血流受神经、体液和肝 血窦内压力等因素调节,但以肝动脉血供调节为主,正常时 与门静脉血供呈负相关血液在肝实质内进行物质交换后经 肝静脉和丰富的淋巴管(部分无形成分)回心,分泌的胆汁 经胆管排入肠道1.1门静脉:门静脉主要汇集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 脉的血流,将胃肠道吸收的营养和某些有毒物质输入肝内进 行代谢和处理,故称功能血管也有许多体液因子由此入肝 营养肝细胞,称"养肝因子” (hepatotrophic factors) 其中胰岛素是维持肝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及促进肝细胞生 长发育与再生的主要养肝因子。

      门静脉分左、右两支,入肝 后再逐渐分支为小叶间静脉,行于小叶之间直径280 um 以下的小叶间静脉称分配静脉(distributing vein),常 发出小分支入肝小叶,其终末分支称终末门微静脉 (terminal portal venule),直径约 20〜30 P m,管壁仅 见散在平滑肌,行于门管区内,组成单腺泡的中轴终末门 微静脉沿途发出若干短小分支称入口微静脉(Inlet venule),穿过界板与血窦相连直径大于400卩m的分支称 导静脉(conducting vein)0最近有研究证实也可直接发 出与血窦相连的入口微静脉入口微静脉管壁无平滑肌但与 血窦相连处内皮细胞较大,富微丝,细胞舒缩形成肝腺泡的 入口括约(Inlet sphincter),调节肝腺泡内的门脉血流1.2肝动脉:肝动脉是肝脏的营养血管,入肝后与 门静脉伴行分支小叶间动脉有数层环形平滑肌,直径 100 11 m的小动脉含两层平滑肌,直径15〜25 U m者仅有一层 平滑肌肝动脉可有多种分支,包括(1)在门管区内形成 毛细血管网供应结缔组织营养;(2)在胆管周围和上皮下形 成胆管周围血管丛(Peribiliary Plexus),为胆管提供营 养而后汇合成小静脉直接或与终末门微静脉吻合后连通肝 血窦,形成所谓门静脉的“内根”。

      这种特殊血循环途径称 为胆周门管(peribiliary portal vessel),对胆管的分 泌、再吸收及胆汁浓缩有重要作用门管”血流流入血窦 可能对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起调节作用;(3)终末微动脉可 直接进入小叶边缘的血窦,也可短程穿入肝小叶内再进入周 边带的直血窦;(4)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在行程中直接吻合, 从而使肝动脉终末端的血压下降、血流减慢,而门静脉终末 端的血压升高、血流加速使肝动脉与门静脉终末支进入血窦 前的血压与流速得以平衡,加上终末微动脉及入口静脉壁内 皮细胞的调节作用和吻合丰富的小叶周围血窦的减压作用, 使进入小叶血窦的血液流量、流速得以控制,又避免了二种 血流流速不同而产生涡流的可能这对保证肝组织、细胞在 稳定内环境中执行其多种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也是肝脏微循 环的重要特点之一;(5)肝动脉-动脉吻合支:肝动脉发出 的毛细血管,有时可在汇管区内返回肝动脉的远心端,其意 义不清;(6) 一些分支可穿过1〜3个肝小叶,在其他小叶 的间隙内分成窦支进入周边血窦;(7)动脉性毛细血管在较 大汇管区内行走于肝动脉、门静脉及胆管之间可进入胆管周 围毛细血管丛,经内根入门静脉,经根门静脉进入血窦,或 重新返回肝动脉的远心端。

      总之,肝动脉的血液仅有一小部 分直接进入血窦,大部分经过各种通路流经门静脉后再进入 肝血窦小叶间动脉及其分支在神经尤其是肾上腺素能神经 作用下可收缩在动脉分叉处,终末微动脉与血窦连接处, 肝动脉-门静脉吻合支等均有括约机制这些分支血管运动 时对血窦的血流及压力起主要调节作用1.3肝静脉:肝静脉的终末支为中央静脉,直径约 45Uin,管壁无平滑肌,只有少量结缔组织肝血窦可开口 于中央静脉,开口处内皮细胞的舒缩形成出口括约(outlet sphincter)控制血窦内血液的输出中央静脉与小叶基部 的小叶下静脉垂直连接,在同一平面内,如有二条中央静脉 与肝静脉属支相连,则夹角为120小叶下静脉直径约90〜 200 nm,管壁结缔 组织较厚,含弹力纤维较多小叶下静 脉汇集成较粗的收集静脉,进而汇合成三支肝静脉和数支肝 短静脉进入下腔静脉最近有研究表明,不仅中央静脉而且 连接下腔静脉的肝静脉属支,甚至管径为2500 um的大属支 也同样向心性地汇集放射状血窦的血液1.4 肝血窦与窦周隙: 肝血窦(hepatic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的陷窝内,实质为特殊形态的毛细 血管,通过肝板孔而连接成网,宽大而不规则。

      不同种类动 物的血窦形成、大小不同人血窦呈囊状,直径20〜30umo 窦壁衬有枯否细胞(kupffer cell)、内皮细胞、大颗粒淋 巴细胞(pit细胞)腺泡I带血窦表面积与腔容积之比较大, 窦腔窄而弯曲,血流缓慢,便于物质交换III带血窦较直而 宽,血流快、易进入中央静脉窦内血流速度不同,直窦快 而连接部分慢内皮细胞是构成血窦壁的主要边界成分,细胞扁而 薄,含核部分凸向窦腔,腔面有少量微绒毛及小凹陷扁平 部有众多直径0. 1 urn.甚至1〜2um的无隔膜窗孔,胞间疏 松连接,但极少连接结构,常有0. 1-0. 5 um.甚至达lum 的间隙因此血液与肝细胞间无严密屏障结构,血浆中除乳 糜粒外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可自由通过血窦内皮细胞窗孔数 量、大小随腺泡带而有差异,I带孔数少而孔径大,适于大 分子物质通过,III带孔径小而数量多,适于最终完成腺泡内 的物质交换,对血液内溶质浓度和pH值有精细调节作用 内皮细胞内还有微管、微丝并含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使内 皮孔窗的形态、大小受生理状况和药物的影响而缩小、关闭 或扩大内皮细胞与肝细胞间存在狭小间隙称窦周隙或Disse 氏间隙,窦周隙宽约0.4Lim,血浆经内皮孔窗进入窦周隙, 而肝细胞绒毛伸入该间隙,漂浮于血浆内,与血浆进行物质 交换。

      电镜观察相邻肝细胞间近窦周隙处间隙较宽大,称细 胞间陷窝,此处肝细胞绒毛较长,表面的小凹陷较多,是细 胞吞饮和胞吐较活跃的部位肝细胞间通道与窦周隙相通, 故小叶间的窦周隙是相互通连的细微间隙肝细胞以广大面 积(72%)与窦周隙的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窦周隙的血浆从 肝小叶中心流向边缘是构成肝内淋巴液的主要来源1.5肝的淋巴:肝被膜内及小叶间有丰富的淋巴管, 肝小叶内则无淋巴管淋巴管在肝被膜和间质中沿血管周围 分布,形成淋巴丛窦周隙内的体液在小叶周边经终末血管 周围间隙出肝小叶进入门管区周围的Mall氏间隙内成为淋 巴液,吸收入小叶间淋巴管内淋巴液富含蛋白质,成分几 与血浆相近每公斤肝组织每分钟产生约0.5ml淋巴液,其 中80%从肝门淋巴管导出,20%从肝静脉与肝短静脉周围的 淋巴管出肝窦周隙内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淋巴出肝,故 淋巴管也是肝细胞分泌产物排出途径之一淋巴内也可见许 多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它们是从肝血窦逸出至窦周隙进而进 入淋巴的1.6胆小管与胆汁的分泌与排泄:相邻两个肝细胞 膜凹陷成槽并相对接形成胆小管,直径0.5〜luin,粗细较 均匀,在肝板内联结成网肝细胞近胆小管处的胞质含ATP 酶和碱性磷酸酶较多,这两种酶的组化染色及银浸染法可显 示胆小管。

      电镜下肝细胞胆小管面的微绒毛凸入管腔,两个 肝细胞连接处的胆小管表面微绒毛较多,形成二条相对的边 J#(marginal ride),胆小管附近的肝细胞质宽约2〜3 u m, 与胆汁排泄相关邻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由紧密连 接、桥粒等组成的复合连接结构,封闭胆小管,防止胆汁外 溢至细胞间及窦周隙内活体显微录像可见肝细胞之间的胆 小管有活跃的舒缩,先缓慢扩张,继之快速有力地收缩封闭, 小管内的胆汁随之排入下一级胆管用细胞松弛素B或D瓦 解微丝后,胆小管及其周围微丝减少,胆小管收缩活动减弱 或消失,小管扩张,胆汁淤积,表明肌动和肌球蛋白微丝的 泵作用是胆小管收缩的机制胆小管在肝小叶周边移行为小 叶内胆管,二者间可见过渡性管道,称胆小管-胆管连接, 系由1〜2个立方形细胞和肝细胞共同构成小叶内胆管与 小叶边缘、直径约151101、由立方上皮细胞组成的小叶内导 管(hering canal)相连小叶内导管穿过界板与位于门 管区的小叶间胆管连接,小叶间胆管直径约30〜40 Pm,由 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构成小叶间胆管逐渐向肝门方向汇集, 管径增大,上皮渐变为柱状1.7肝的神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周围有丰富的交感 及副交感神经丛,它们来自内脏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分支和部 分膈神经分支。

      神经纤维随血管分支入肝,在门管区三联管 的外鞘内形成丛,纤维分支穿入管壁内终止于平滑肌细胞, 调节血管运动及肝的血流近年通过免疫荧 光、放射自显 影及电镜观察证实肝小叶内也存在神经终末支,可见少量神 经纤维终末支止于门管区附近的血窦壁及肝细胞上,但肝内 神经分布的种间差异甚大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研究显示: 肝内神经丛由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纤维组成刺激交感神经 或给予拟肾上腺素药,肝内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门静脉 压升高刺激副交感神经或给予拟胆碱药,肝血管也有收缩 和扩张变化,但对门静脉影响小目前已肯定包括灵长类在 内的多数动物肝实质内有单胺类神经终末支分布在肝细胞 中,而胆碱能神经仅见于门管区,肝小叶内尚未发现此外 门管区还有许多肥大细胞,它们释放的单胺类物质,尤其是 5-嶷色胺可影响肝血窦内皮孔窗变化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 变2肝脏的微循环单位肝脏的微循环单位应该是肝脏最小的结构、功能单位 的体液循环动态,所以经典肝小叶与门管小叶作为微循环单 位的观点已被放弃,目前倾向于肝腺泡”作为微循环单 位肝腺泡(liver asinus)以门管区发出的终末门静脉 和肝微动脉为中轴,伴有胆管、淋巴管和神经分支,两端以 中央静脉为界,从中轴至一侧中央静脉的肝板断面约有几十 个肝细胞排列组成。

      其立体形态似橄榄、平面呈卵圆形从 一个终末前血管发出的三个终末支为中轴组成3个肝腺泡与 其终末前血管周围的肝实质套先共同组成一个复腺泡,它的 中心是一个较小的门管区3〜4个复腺泡组成一个腺泡球, 中心为较大的门管区一个腺泡球接受一条血管干供血,分 泌的胆汁排入一个胆管单腺泡、复腺泡和腺泡球构成肝的 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单位肝腺泡内不同部位的肝细胞结 构、代谢、酶活性都存在差异,称为结构和功能梯度差异 根据血流方向及肝腺泡获得血供先后优劣的微环境差异,可 将之分为三个功能带近中轴血管部分为I带,肝细胞优先 获得富含氧与营养成分的血供,细胞代谢活跃,细胞内线粒 体体积大,细胞吞噬活动与抗病毒和再生能力较强;肝细胞 富含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TP酶、转氨酶等含 量也较高,为主要的蛋白和糖原合成部位肝腺泡远端靠近 中央静脉部分III带,肝细胞获得氧和营养成分条件较差,抗 病毒和再生能力较低,线粒体数量稍多,但体积小、细长、 散在,细胞内以还原型辅酶I、II、黄素酶等含量较高毒 物所致中毒性变化首先出现于该带,早期肝硬化时这部分细 胞首先为纤维组织取代III带主要为脂肪、色素、药物等代 谢部位。

      I带与III带之间部分为II带,肝细胞的营养条件也 介于I、III带之间若以门管区为中心又可将腺泡划为A、B、 C三个区B、C区从终末血管的较多分支获得较优血供,A 区靠近门管区,终末血管分支少,肝细胞血供较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