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株洲市蝶屏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3页湖南省株洲市蝶屏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姚晓丹“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书破万卷 路行万里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
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至情至性 方正不阿在对待学术方面,冯其庸至情至性,方正不阿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小说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国学知音 后辈知音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在此之前,学校多次邀请专家研讨,一直莫衷一是原因很简单,专家自己就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现在看冯先生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他当年在无锡国专经历的活用,‘国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版本目录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很多都出现在国学院的课程之中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学术成就他还是国学的知音人、后辈的知音人、学术的知音人叶君远说选自《光明日报》(___4___)年01月23日 05版),有删改)【相关链接】“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
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冯其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书籍时对玄奘归国路径心存怀疑,于是重走故地,终于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B. 冯其庸审校助手的注释稿件后,发现助手注释草率就立刻把助手批评教育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C. 冯其庸曾用一首诗来讲述他和《红楼梦》的缘分,但他的学生认为,他不是红学知音,而是国学知音、后辈知音、学术知音D.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设立之初,由于许多专家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就根据冯其庸先生的意见来完成5. 文章开头引用冯其庸先生的话:“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有何作用?试分析6. 冯其庸“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简述参考答案:4. D 5. (1)内容上是自谦,表现了冯其庸先生身份虽改而初心、人品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2)结构上,该句与文章标题形成反差,激发读者对其“永不甘于平庸”的事迹的阅读兴趣,并能引人深思。
6. (1)严谨治学,有独到发现采用实地考察与书本相互印证的治学方法,找到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处等2)倡导大国学担任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设计基本规范3)有远见和担当与季羡林先生一起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备国家不时之需4)涉猎广泛,成就卓然冯其庸先生在书画、文史、红学、西域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4. 试题分析:A项“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无中生有; B项“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偏颇;C项,“他不是红学知音”是误解5.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答出传主“自谦”的性格,表现了冯其庸先生身份虽改而初心、人品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结构上,该句与文章标题形成反差,激发读者对其“永不甘于平庸”的事迹的阅读兴趣,并能引人深思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此题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6. 试题分析:和足以从“严谨治学,有独到发现”“倡导大国学”“有远见和担当”“涉猎广泛,成就卓然”的角度进行概括。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杜 甫 评 传张建东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其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家风对杜甫的影响很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就很自然地建立在他生活道路与创作带路的起点上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杜甫希望凭借横溢才华从科举走向仕途,登上卿相高位而实现愿望他迷于盛唐表面的繁荣景象,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高唱自己的壮志理想,并不断为政治前途开辟道路虽然他举进士不第,但仍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公元746年到755年,诗人35岁到44岁正值壮年,也是唐朝统治由最高峰折向下行阶段杜甫思想性格逐步转变并趋于成熟,创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五首》《奉先咏怀》等所谓“野无遗贤”的政治欺骗,使满怀希望来长安的杜甫十分震惊诗人不甘日益穷困,奔走于权贵之门,急寻一条入仕道路,一再投诗干谒,“有儒愁饿死,早晚投于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直接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但都没有实际结果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社会关系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促使诗人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逐渐认识到“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赠比郭萧郎中十兄》)然后,开始把自己的遭遇跟昏暗的政局联系起来,这是诗人美好幻想碰到丑恶的现实而遭到破灭的必然结果,这种来自生活深切感知的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变化,对诗人的生活特别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发轫之作(兵车行)既是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也是诗人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里程碑公元755年到759年,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充分展现,从政信念愈趋成熟,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政治原因诗人处在时代的大变动之中,又处在战乱的中心,曾几次追随刚即位的肃宗皇帝,二任左拾遗之职影静千宫里,必事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把肃宗当作中兴的希望,然而不论是被俘逃生还是抗疏直谏都未得到重用,最终还是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诗人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段隔离开来,从流亡的饥饿的人民中和满目疮痍的村落间去观察肃宗的中兴多年的困顿流徒、压抑深思,诗人已能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用诗歌不断褒贬,力求对政治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击形诗《北征》便是诗人针对时局写出的政治论述性的鸿篇巨制战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曾经被盛唐诗人们热烈歌唱过的一些题材,在叛军铁蹄下已经没有意义,而战乱造成的局面,他们难以立即熟悉认识这时的诗坛很多些沉寂萧条,但杜甫却如中流砥柱,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写下著名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反映出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忠实地记录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诗史”。
三吏”“三别”,代表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跟诗人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痛苦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从政的热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随着对时局的关注而更加强烈勃发,诗人在公元759年到770年漂泊西南,48岁到59岁这是杜甫生平的最后一个时期,政治热情执著不衰飘飘和所以,天地一沙鸥《旅业怀书》)功名无成,漂泊流离,社会的极度黑暗使诗人不免叹老嗟卑,写下许多吊古、咏怀、追忆往昔痛苦的作品,总结自己的一生诗歌艺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境也异常开阔,然而诗人的政治热情却未衰退,赞颂并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碎,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战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下,总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雄心不已;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坚定信念;即便是那些描写山水、田园、花草、鱼虫的诗,也可以看出他从未忘怀国家和人民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流离中听到叛乱即将平定的消息,不禁放歌纵横,欢喜若狂;年老体衰的杜甫漂泊在洞庭湖畔,他舟中自叹:“扁舟应老去,无补圣朝明《野望》)感情悲愤凄凉,却仍然关心着政治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最后一曲歌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还在念念不忘考虑国家的大事。
摘自《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有删改)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致君尧舜上”两句,表明了杜甫的抱负,即辅佐皇帝,使其成为有道明君,让人民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B.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的典型代表作,反映了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感受C. 被杜甫赞颂并效法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是其晚年创作的主题,而且也是杜甫精神品质的概括D. 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在此期间却不肯离开长安,被俘逃生和抗疏直谏均是因为对皇室的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