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6节 分析综合课件.ppt
125页走向高考走向高考 · 语文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标版新课标版 ·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一 专题十一 第六节 分析综合第六节 分析综合专题十一 专题十一 考考 情情 汇汇 锦锦考考 情情 解解 读读考考 点点 攻攻 略略巩巩 固固 提提 升升2341考考 情情 汇汇 锦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答案] C•[解析] 由文章第一段内容可知,“古之所谓廉者”既渴慕升官、嗜好财利,又有规避罪罚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心中相持,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当他志得意满之时,或者仕途蹉跎之日,就有可能不再廉洁考考 情情 解解 读读•一、考纲解读•“分析综合”包括三方面内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分析)•二、考情特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4.命题导向•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一般有两题,题型为选择题和主观题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二是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三是用主观题形式考查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考考 点点 攻攻 略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去离风沙尘埃之苦”是方苞自述南下的经历,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是方苞的生活状态,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方苞害怕出现的情况•[答案] D•[技巧攻略] •1.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5)筛选文中论证某个论点的依据;(6)筛选揭示某种现象内在本质的信息等•2.明确设题方式•(1)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如: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如: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3.筛选信息技巧•解答此类题的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1)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多以传记文为主,间杂写景散文若是传记文,就要弄清写了几个人,主记的是谁,他与其他人有何关系,所居何朝,所任何职,写了其人多少事,其人物事迹是有关孝义、勤学、清廉、爱民还是抗上等,都是在什么时期发生的;若是写景散文,就要弄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特征如何,是按何种顺序写的,寄寓了作者何种情感等•(2)分析题干,界定概念。
明确题干要求,有的要选表现人物的思想主张,有的要选突出人物的道德操守,有的要选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如2015福建卷第3题要求选择“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3)微观研析,逐项突破做题时,要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对无把握的选项可先放下一般情况下,在所给的六条信息里,总有一条是将彼人信息按在此人头上,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此信息即可排除然后对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做重点分析,答对此题,不是很难•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①④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②⑤⑥•[答案] A•[解析] ②从侧面写张维城的相貌,不属他的优良品质范畴,可以排除C、D项;③写相面先生从周维城的手相推知他有隐德,可以排除B项①表现周维城的孝道,④表现周维城的宽宏大量,⑤表现出周维城的谦逊,⑥写周维城做好事不留名,不事张扬①④⑤⑥这四项都属于他的优良品质所以本小题只能选A,即①④⑤•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
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 •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周丰四十二岁,经过吴山,有个相面的人斜视了他很久,拉起他的手,指给他看说:“这条纹颜色像丹砂,您恐怕有隐藏的德行,命该有儿子,富贵长寿和健康安宁,从现在开始了。
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二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死,正如相面者说的那样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鱼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君子啊!•[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无法告诉书童的心事不是“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隐居生活”,而是“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
•[答案] B•[技巧攻略] •1.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1)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2)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3)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4)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5)故意误译•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6)事件杂糅•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
•(7)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8)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9)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2.方法技巧•解答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主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与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有时阅读材料提及的不止一个人物,涉及的不止一个事件,表述的不止一层意思,这时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分清轻重主次•(2)辨明因果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无论记叙文、议论文,都会有种种因果联系,如所叙事件、人物、传主处事的态度、作者的主张等要把握文章内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3)把握全面正确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
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误;如是后者,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力求全面准确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要遗漏细节•(4)仔细查对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锡宝因别人的奏举推荐,进入四库全书馆工作《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B.上海南汇人吴省钦和曹锡宝是同乡,他得知曹锡宝将要弹劾和珅之后,立即将消息告诉了和珅•C.和珅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后,立即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因此曹锡宝派人到刘全家查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好承认自己鲁莽轻率•D.敢于直言的曹锡宝在和珅气焰嚣张、声势凌人的当权时期,挺身而出,弹劾举报和珅,虽然失败,但仍不愧为一个谏诤之臣•[答案] C•[解析] 和珅是在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后,面对皇上的询问时,才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的C项颠倒了先后顺序;另外,曹锡宝是自己亲自到刘全家查看的,并非是派人前去。
•参考译文:•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年,以举人身份考取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担任军机处章京一职资历深了以后,应当提拔为侍读,锡宝推辞没有就任乾隆二十二年改任庶吉士因为母亲的丧事回家,又生了溃烂之病,几年后才好转乾隆三十一年,改任刑部主事再次升官担任郎中被授予山东一职皇上到山东巡视,召见曹锡宝,让他到京城当作部属使用因为大学士阿桂的奏举推荐,皇上让他进入四库全书馆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过了三年,皇上因为曹锡宝补任司业没有期限,特意授予他陕西道监察御史一职当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掌握大权,他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衣服、车马、居室都超出了规格曹锡宝打算论告弹劾,侍郎上海南汇人吴省钦与曹锡宝是同乡,听说了这件事,和珅此时正随着皇上在热河,吴省钦飞马把这件事告诉了和珅,和珅命令刘全拆掉超出规格的房屋,衣服、车马只要是超出规格的,都隐藏得没有踪迹曹锡宝的奏章到了皇上那里,皇上责问和珅和珅回奏说自己平时对属下警戒约束很严格,但是或许自己随从护驾在外,奴仆无人管束,逐渐惹是生非,请求严格查办加重惩罚•皇上就命令留在京城处理事务的亲王大臣召见曹锡宝到刘全家去检察查看,没有发现证据,自己承认鲁莽轻率。
皇上让锡宝到热河当面责问,曹锡宝上奏说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但是没有实际证据,自己只是为了帮助和珅杜渐防微,才有这次上奏皇上又让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人审察询问,曹锡宝又承认“杜渐防微”的话不恰当,请求给自己治罪交给相关部门议罪,应当降官贬职•皇帝亲手写了诏书,大意说:“朕平时任用人才,处理政事,从来没有事先猜疑别人心存欺诈怀疑别人不诚信的想法如果委任群臣百官却不能示人以诚,公正无私,而猜疑防范,根据一时没有根据的谈论,仓促地给别人罪名,使得全天下人重叠着脚站立,斜着眼睛看人,十分恐惧,绝对没有这样为政的曹锡宝没有查清实际情况,拿书生拘泥于腐的见解,假托是合于正道的话来向君王进言姑且宽恕他的罪行,改为革职留任乾隆五十七年,曹锡宝去世•清仁宗亲理朝政,诛杀了和珅,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才回想起曹锡宝的直言进谏,下诏说:“先前的御史曹锡宝,曾经弹劾和珅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家财丰厚那时和珅名声势力强大,全朝没一人敢于纠正弹劾,只有锡宝能坚持上奏不愧是诤言之臣现在和珅被治罪后,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发现财产达到二十多万这样看来曹锡宝所弹劾的没有虚假,应该加以优待奖赏,以表彰他的敢于直言。
追授曹锡宝为副都御史,他的儿子曹江也照此封官职曹锡宝,是一个读书人的侄子,经历两代就位居台省,以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家里有个饔,用来焚毁谏书的草稿,曹江曾经请擅长写文章的人(关于这件事)写了诗歌,传诵一时巩巩 固固 提提 升升•1.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 )•A.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B.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C.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D.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答案] A•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B.“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C.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D.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答案] B•[解析]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3.下列有关文言文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强调“利民之志”而反对移过于民,不满于向鬼神献媚取宠,或利用鬼神以自欺欺人最后总结史实,从而认识到兴废在人,鬼神是靠不住的,明确提出“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要后人警戒•B.本篇分祝和盟两大部分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祝和盟都是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C.本文按写作内容来分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祝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第二部分讲祝词的写作特点,第三部分讲盟文的产生及祝词的流弊,第四部分讲盟文的写作特点•D.祝词的产生,是“兆民”在生产活动中出于对风雨诸神的敬仰,而要有所报答或祈求,这反映了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的淳朴思想。
•[答案] C•[解析] 第三段讲盟文的产生及流弊•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到秦昭襄王和南夷所订盟约,用珍异的“黄龙”表示决不侵犯夷人;汉高祖分封诸王侯的誓辞,用山河不变之意来寄望诸侯保持长久•(2)商汤还曾驾着毫无装饰的车马,去祷求免于旱灾,列举六种过失来责备自己,这就是他求雨的祝文到周代的太祝,掌管“顺祝”、“年祝”等六种祝辞•参考译文:•开天辟地以来,各种神灵都受到祭祀天地诸神既受尊祀,名山大川都按一定次序致祭于是风调雨顺,各种谷物生长起来由于亿万民众的仰赖,便对神灵作美好的报答。
但供献馨香的祭品,要以光明的道德为根本;祝史陈说诚信,就必须以文辞为凭借•相传古代的神农氏,开始在岁末祭祀有关农事的八种神灵他的祭辞说:“泥土返回自己的位置吧,水也归还到山壑间去,危害庄稼的昆虫不要兴起,草木归生于薮泽中去(不要生长在良田)!”这就是上古皇帝的祝文了虞舜在春天的祭田辞中说:“扛着长耜,在南亩农田上努力耕作,四海之人都有穿有吃为民谋利的思想,已表现在言辞中了到了商汤,德行一天一 天高起来他用黑色的牛来祭告上天,把四面八方之人的罪过,都归在自己一人身上•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答案] D•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答案] C•[解析]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答案] B•[解析]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错,原文是房玄龄的陈述。
•4.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画像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2)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参考译文:•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答案] A•[解析] 致:送达•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乌承玼父子忠心报国的一组是( )•①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②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③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④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⑤从战捺禄,走可突干•⑥积粟厉兵,出入耕战•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答案] B•[解析] ①说的是“中贵人”,③说的是“先夫人”,④说的是乌氏先祖•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诱捕叛将卢从史的危急时刻,乌重胤挡住军门,正气凛然,控制住了局面朝廷对他嘉赏提拔,并给予他建立家庙、先祖享祭的荣耀•B.乌氏宗族源远流长,《春秋》上即有记载,历代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入唐后成为名将之家,乌重胤因平叛有功而被封为河阳军节度使•C.乌氏家庙于元和八年建成,用以祭祀乌重胤的先祖三代人:父亲工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乌承玼,祖父中郎将乌蒙,曾祖父左领军卫大将军乌令望•D.这篇碑铭重点突出,着重记叙了乌承玼父子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而对他们先祖的事迹则略去不述,这样写使碑铭的重点得以突出。
•[答案] C•[解析] “左武卫大将军”是乌氏先祖唐初的乌察,从下文看,其父生前曾还被授予“右威卫将军”等职•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他们的后代有去江南的,在鄱阳安家;居住在北方的,在张掖安家;有的进入夷狄之国,成为君长•(2)史思明又反叛了(唐朝),乌承玼与其兄乌承恩谋划杀死史思明事情败露,被灭族,尚书乌承玼独自逃出得以免死•参考译文:•元和五年,皇帝说:“卢从史当初建议用兵讨伐恒州,但却暗中与贼寇勾结,骄横凶悍,出言不逊,给我把他捉拿来!”当年四月,宦官吐突承璀就诱捕了卢从史。
卢从史的部下都披甲而出,拿着兵器追赶喧闹,他的牙门都将乌重胤堵住军门大声呵斥道:“天子有命令,遵从者有赏,敢于违抗者杀头!”于是士兵们都收起武器回到营中,最终将卢从史押送到京城壬辰,皇帝下诏授予乌重胤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