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视域下艺术院校北方筝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
10页美育视域下艺术院校北方筝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蔡丹丹 刘赟[关键词]美育;北方筝派;人才培养;培养模式[]G6420[]A[]1007-2233(2021)11-0049-03一、北方筝派发展概述北方筝派包含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陕西筝派三个流派山东筝派以菏泽和聊城地区为主要发展区域,其曲目多来自齐鲁大地的说唱、戏曲以及弦索合奏等艺术形式,并以特有的结构和独特的变奏手法而著称代表曲目有《汉宫秋》《四段锦》《天下同》等清末,菏泽郓城的黎邦荣先后收黎连俊、张念胜为弟子,二人又传樊西雨、张为台、张应易,再传张为昭、黄怀德、赵玉斋、高自成等,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人才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多位筝家将大量的山东琴书改编为筝曲,不仅使筝乐创作和演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形成了以大板曲为代表的地方流派,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筝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河南筝派又称为‘中州古调,清末民初主要以开封、洛阳为中心,后转移到南阳地区[1]河南筝派的曲目多来源于“河南大调曲子”,又称“鼓子曲”今天的诸多代表曲目,都是历代筝家在鼓子曲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和丰富而成的代表曲目有《打雁》《花流水》《山坡羊》等在演奏技巧方面讲求运指有力,按音准确,滑音鲜明,所以整体演奏风格以高亢和明朗为主。
名家主要有魏子猷、曹东扶、王省吾等魏子猷于19世纪20年代在北京传授筝艺,河南筝乐由此传播曹东扶先后整理了大量曲目,并在郑州、北京等多地任教,是河南筝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名家王省吾则长期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将河南筝乐在西北地区予以全面的推广,使河南筝派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扩展陕西筝派又称为“秦筝”,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筝乐在秦地流行但是在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近代陕西筝派的发展出现了断层,一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才逐渐恢复在陕西的榆林地区,古筝多用于榆林小曲的伴奏所以陕西筝乐多是由秦腔、碗碗腔、迷糊曲等富含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和曲艺发展而来在演奏方面,陕西筝派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欢音和苦音的运用欢音是指微升4,苦音是指微降7,这两个音的加入,让作品的地域风格更加鲜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中心,在曹正、王省吾等多位名师的带领下,培养出了周延甲、周望等诸多骨干力量[2]代表性曲目《秦桑曲》《绣金匾》《望秦川》等,都是当代筝乐艺术宝库中的明珠二、美育视域下艺术院校北方筝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各类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古筝专业,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培养模式。
所谓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架构和程序通俗地说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主要包含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个要素,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对于艺术院校北方筝派人才培养而言,作为古筝人才培养的领头羊,几十年来,艺术院校古筝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与合理的教学模式体系,先后培养出了诸多优秀人才,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教学理念是不断发展的,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可以一劳永逸教学模式应该始终处于不断革新和丰富的过程中但是从实际来看,这种革新和丰富显然是滞后的,古筝教学仍然以口传心授模式为主即教师进行讲述和示范,学生课下练习,并在下次上课时接受教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保证教学沿着计划顺利进行,但弊端也是多方面的,既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也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学生个人和北方筝派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美育视域下艺术院校北方筝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深入贯彻和实施美育的需要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
在各种美育形式中,包含古筝在内的音乐教育则正是最佳的载体在北方筝派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和践行美育理念,乃是深入贯彻和实施美育的应有之义,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标,让古筝教学成为贯彻和实施美育的一张名片,起到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二)北方筝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古筝作为一门古老的民族艺术,曾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流派,包含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和山东筝派的北方筝派,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筝派共同构筑了中国古筝艺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通过美育理念的树立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可以使流派特色得到丰富和深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北方筝派人才,实现北方筝派的可持续发展三)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包含古筝专业在内的多个专业,都纷纷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难以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审美素质、综合素质的不足,却是起到决定性影响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很难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着较大的差距通过美育理念的树立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可以让学生的审美素质、实践能力等得到全面的丰富,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美育视域下艺术院校北方筝派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一)分组教学模式近年来,伴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艺术院校古筝专业的学生数量也较之有了数倍的增长。
在学生多教师少的情况下,如果仍然延续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美育的贯彻与实施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此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是指依照学生的演奏水平、性别性格、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以六到八人为宜,然后进行小组授课其优势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化地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美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进行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在一对一教学模式受到时间、师资等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分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对一变为一对多,先解决小组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再进行个别,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充分做到了美育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其次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分组学习模式中,小组成员之间也从客观上形成了竞争的关系,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会展示在其他学生面前,当教师对其中一个学生进行讲解时,其他学生都可以将对方作为一面镜子进行比对,达到趋利避害和扬长避短的效果[3]而且还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些集体活动,這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是大有裨益的在具体的运用中,需要教师把握三个要点首先是对小组进行有机划分。
在小组划分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共性,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力求做到一元中的多元,才能为普遍教学和针对性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小组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其次是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北方筝派本身就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筝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尤其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也是美育的宗旨之一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力争为每一个学生制定独特的培养方案,鼓励他们进行各种审美创造,让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得到充分发挥可以看出,分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数量多的问题,充分贯彻美育的宗旨,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和灵活运用二)团系合一模式团系合一模式是近年来在职业院校获得普遍好评的教学模式,是指将古筝教学与院系的乐团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乐团的排练和演奏活动中进行音乐理论的学习,并及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结合艺术院校古筝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的运用也是有着较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可以依托于學生和教师的专业优势,组建多个乐团,就该模式进行运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和谐之美,提升合作意识和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运用中,需要教师把握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是树立正确认识学校和教师,要将团系合一模式视为实施美育和培养北方筝派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乐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并与一些文化单位、机构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其次是理顺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对教学模式实施的成败起到决定性影响团系合一模式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一次大变革,必须对已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灵活调整这种灵活调整并不是要撤销原本的乐理、和声、音乐史等课程,而是要增强这些课程与演奏的联系,实现音乐表演专业多门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支撑,多科渗透、综合施教再次是加强师资建设团系合一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综合音乐知识和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适应该模式运用的需要最后是丰富实践活动乐团的成立,除了与团系合一模式相配合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否则乐团也就成为了摆设对此需要学校和教师一方面在校内开展演奏活动,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如举办公益演出,参加地方政府和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等,在使学生自身得到全面锻炼的同时,也为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使团系合一模式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和发挥。
三)知情意行模式知情意行模式是一种旨在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认知和体验作品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知”是指知识和技能,“情”是指情感,“意”是指态度和价值观,“行”是指审美感悟和创造整个过程是与包含古筝演奏在内的音乐表演规律相一致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过分侧重,而是对审美进行了强调首先,在“知”的环节中,在面对一首古筝作品时,不能立刻尝试演奏,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包含曲目的来源、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技术特点等在以往,很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知”的重要性,一曲奏罢甚至连作品内容都不明确,这显然是有悖于古筝演奏规律的只有先通过对作品的全面了解,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审美风格,为审美创造打好基础其次,在“情”的环节中,要真正认识到情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第一,要求学生对古筝艺术本身有热爱之情,之所以演奏古筝,乃是发自内心的对这门艺术的热爱第二,要深入体验古筝作品中的情感每首古筝作品都不是凭空而至,而是情感的结晶要求学生通过事先的作品分析以及经典演奏版本的聆听,体验作品的情感,形成表现这种情感的冲动和欲望,这种状态下的演奏,虽然可能暂时在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但一定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再次,在“意”的环节中,古筝作品不仅是包含情感的,而且展示着创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演奏者正是通过对这种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学习,形成自身的认识和体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不能设置标准答案,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强加给学生,而是重在引导,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最后,在“行”的环节中,要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作品,将他们的“知”“情”“意”予以外化,让整个演奏成为了一个情之所至的自然结果同时,为了提升表演质量,还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夯实演奏基本功,主动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积极参加艺术实践等,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人的目标可以看出,情知意行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既符合古筝演奏的基本规律,也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四)工作室模式“工作室模式是一种最初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边学边做,彻底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先讲后做的模式和顺序[4]结合艺术院校古筝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完全可以对工作室教学模式予以有效运用,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演奏和教学能力的高质量北方筝派人才在具体的运用中,则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北方筝派古筝工作室的成立,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所以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健全管理机制在宏观方面,要求学校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负责规章制度的确立、日常运行的管理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