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后的六大实务问题.doc
8页股权质押后的六大实务问题股权质押中的法律规则 : 2012/12/17 作者:师安宁 一图了解股权出质股权质押设立后,债权人取得质权,也取得了在债务人按 期未履行债务时,对质押股权具有优先受偿权但是,在股 权质押设立后,会出现哪些实务问题?例如,对于股权价值 的减少,是否会影响质权的实现?损害质权人权益有哪些行 为或者事项?股权价值有哪些影响因素?质权的权能范围 是否包括共益权?质权人能否收取质押股权的孳息?如果 出质股东擅自处分质押股权,会产生何种法律后果? 一、质押股权价值明显减少,对质权人有何影响? 股权 的性质决定其价值容易上下波动与不动产的价值不同,股 权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股权的价值极易受公司状况和市场变 化的影响,特别在股票出质的情形下,股票的价值经常地处 于变化之中甚至,股权价值在短时间内会发生由波峰跌至 波谷甚至负价值的极端情况 股权价值明显减少会损害 质权人的权益股权价值明显减少造成质权人损失主要包括 两方面: 一方面,质权人的债权实现受到威胁由于质 权实现有赖于股权拍卖、变卖或者折价时的价位,如果股权 价值在质押期间明显下跌,届时如债务人未清偿债务,且不具有偿还能力,而质押股权又因价值减少而不足以清偿债 权,那么,质权人的债权实现将直接受到威胁。
另一方 面,质权人可能对股权价值减少不知情,无法及时要求出质 股东履行补救义务即使股权价值波动,由于质权未能直接 参与目标公司的决策和管理,难以第一时间获得目标公司的 内外部信息以及股权价值减少的消息,因此,也就无法及时 要求出质股东提供补充担保或者提前清偿的补救义务 因此,作为质权人,在取得股权质权后,其应当首要防范的 就是质押股权的价值减少,当然,笔者认为,股权价值减少 的范围应该广义化,既包括实际减少,也包括出质股东或者 目标公司的行为导致股权价值可能减少或者损害质权人的 权益 二、损害质权人权益的行为或者事项有哪些?股 权价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既然质押股权价值明显减 少将对质权人产生不利影响,那么,为了对股权价值有清楚 的认识,也为了更好地保障质权人的权益,以及有利于防范 机制的构建,是否应该将威胁质权人权益的原因或者因素全 面概括和界定,出质股东、目标公司哪些行为或者事项会损 害质权人的权益?笔者认为应该全面概括和界定,对于影响 股权价值的行为、事项及因素,具体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1、从行为和事项角度,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形: ( 1)导致股权价值实际已明显减少的行为或者事项。
质押股权设立 后,在债权受清偿期限届满前,如果出质股东、目标公司的行为或者其他事项导致目标公司质押股权的价值已发生减 少,例如,出质股东作为控股股东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目 标公司的主要资产,或者目标公司聘请不具有任何管理经验 的高管人员,导致质押股权价值已从出质时的每股价格 1 万 元降至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前的 5 千元,那么股权价值实际 减少,质权人的债权受偿明显受损 ( 2)导致股权价值可能会明显减少的行为或者事项虽然并无证据证明股权 价值已减少,但是,出质股东、目标公司已实际做出足以损 害股权价值的行为或者发生类似事项,可能会导致股权价值 下跌例如,因出质股东拖欠其他债权人的借款,该质押股 权被法院查封,或者目标公司陷入重大诉讼,可能被法院判 令承担债务清偿责任,由此将导致质押股权的价值明显减 少 2、从影响因素的角度,股权价值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和所处产业有关,对于股权价值的影响因素,以是否可由 目标公司控制进行划分,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具体如下: (1)内部因素,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目标公司的 利润和剩余财产分配,目标公司的管理(管理又包括战略管 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内容) ,目标公司处分重大资产, 目标公司履行业务合同情况以及面临重大诉讼等与目标公 司自身成长与管理有关的内部环节。
(2)外部因素, 包括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成本涨跌、行业利润形势、国家产 业政策等与目标公司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外部环节 此外,对于内部因素,如果从主体而言,目标公司由股东、管 理人员、劳动者等人员组成,股权价值也与这些组成主体相 关,该类主体所实施的不当行为可能会导致目标公司利润减 少的,需要监管和防范因此,只有将影响因素有效防范, 才能防止股权价值减少可能性的发生 三、质押股权价 值如何计算判断? 对于上述股权价值减少的情形,应该 明确股权价值如何计算,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才能准 确地判断出质后与出质前相比,股权价值在是否减少在实 务中,股权的价值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照工商注册登记时的出资额确定,也称为“原值确认法” 这种方 法通常适用于刚成立不久,或者资产规模未发生明显变化, 或者利润率不高的目标公司 2、按照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数额确定,也称“资产净值确认法” ,这种方法在股权转 让中最常用,可以按照目标公司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计 算,容易操作 3、按照目标公司的净利润数额确定,这种方法在股权转让或者股权投资中也经常被使用,包括以 协议签署前 1年、3 年、 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净利润平均值 乘以一定年限作为股权价值的计算。
4、按照目标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收益率确定,这种方法将股权价值与目标公 司将来的盈利能力挂钩,特别是在涉外投资中经常被使用, 但是,盈利能力较难确定,通常由专业机构综合各种影响盈 利的因素予以评估 5、按照审计、评估机构作出的价格确定该方法通过对目标公司会计账目、财务报表、资产 的清理核算,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目标公司的资产和财产状 况,通常适用于双方对股权价值无法协商一致,各自的估价 差异较大的情况 当然,上述每种方法都存在利弊,例如,出资额和目标公司净资产额的方法便于计算和操作,但 是反映的均是目标公司的历史数值,与股权的实际价值存在 较大差异,其次,出资与股权不能相互混淆,净资产也不能 反映目标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审计、评估的方法较能体现 公司的资产状况,但是,目标公司的资产处于变化状态,审 计评估也不能体现目标公司的不良资产率、公司发展前景等 对股权价值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盈利能力虽然反映公司的发 展前景,但其数值反映的是评估机构的主观观点,不一定与 目标公司的未来盈利相符 因此,基于单一的标准确定股权价值都存在不足,应该根据股权和目标公司的实际情 况,采用前述的一种或几种计算方法,结合目标公司不良资 产率、国家产业政策等因素确定股权价值,予以综合判断。
四、股权质权的权能范围如何?质权人能否行使出质股东的 共益权? 分析股权质权的范围主要是为了讨论质权人在股权质押设立后可以行使哪些权利,例如,是否能行使质 押股权的表决权、选择管理权等共益权,如果质权人可以行 使表决权,则其可以影响目标公司的经营决策,从而影响股 权价值,也将影响质权人自身的利益 关于股权质押的权能范围,在理论和实务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股权质押时,质权的效力并不及于股东的全部权 利,而只及于其中的财产性权利即自益权,而公司重大决策 和选择管理者等共益权则仍由出质股东行使 另一种观点认为:股权乃股东的自益权和共益权这两种权利的有机结 合,因此,绝不可强行分割而只承认一部分是质权的标的而 剔除另一部分对股权的处分,就是对股权的全部权能的一 体处分 股权质押的权能范围通常只包括自益权,理由 如下: 首先,从股权质押协议的目的来判断,该协议的实质目的为了在债务人未按期履行债务时,保障质权人的债 权受清偿,具体通过取得质押股权的交换价值实现,因此从 性质上来说,股权质押属于财产权利,与自益权的财产属性 相符 其次,从质权的实现时间和条件来看,质权人的权利实现附期限或者条件,只有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或者 质权提前实现的法定或约定条件成就时,才享有要求出质人 履行担保责任的权利。
而在此之前,质权人只享有届时实现 质权的可能性,如果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已清偿完毕 债务,则质权人因债权实现而质权消灭,也就不可能在债务 履行届满前以股东身份参与目标公司的决策或者管理再次,从股权质押和股东权利各自的法律关系来看,股权质 押是出质人与质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目标公司的共益权 则属于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体现公司人合性的法律特征在目标公司股东行使共益权时,质权 人作为第三人,与目标公司及其他股东并无直接法律关系而质权的优先受偿权,也仅针对出质股东的股权,属于其个 人财产,并非针对公司的资产 五、股权质押设立后,质权人能否收取质押股权的孳息? 出质股东与质权人并未约定质押股权的孳息收取,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 前,目标公司分配红利或者分配剩余财产的,质权人能否取 得该红利? 依照《物权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除非在质押合同中明确排除,否则质权人有权收取质押股权产生 的孳息(股息或红利),出质人不得拒绝在债务人不存在 不履行债务的行为时,且债务履行期限未届满,出质人应如 何处理孳息存在争议,因为除规定“孳息应先充抵收取孳息 的费用”外,关于质权人如何处置孳息法律未予以明确。
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出质人出现担保能力严重不 足的情形时,质权人才能行使质权,也才能以孳息充抵债务, 否则质权人只能持有但不能充抵该孳息在债务人清偿主债 务后,质权人应返还孳息(扣除收取孳息的费用) ,而且孳息余额的利息也当按照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一并返还六、股权质押设立后,出质股东擅自处分质押股权的法律后 果如何? 从法律规定来看,《担保法》、《担保法司法解释》与《物权法》对质物处分的规定不完全一致,按照新法 优于旧法的原则,在《物权法》实施之后,质押股权的处分应适用《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即股权出质后, 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 让基金份额、股权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 或者提存 对于出质股东擅自转让质押股权的效力,丿否则,从债权行为效力和物权效力分析从债权行为来看,属于效 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如果质权人同意的,则为有效民事法 律行为;如未征得质权人的同意或者追认,则为无效民事行 为从物权行为来看,如果受让人确系善意第三人,其受让 行为符合善意取得要件, 则受让人有权取得质押股权; 质权人应当享有担保物权的追及效力,不论质押股权流转何 人手中,质权人之质权并不消灭,可以直接对抗第三人。
当然,实务中,由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确认以及股权质押、 转让都应由工商登记机构登记,所以,除非因工商登记机构 的重大过失致质押股权未登记,受让人关于其为善意的主张 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如果受让人代出质股东清偿债务,债 权因受让人代偿得以清偿,即使先前的出质股东处分质押股 权未被同意,也不影响出质股东之前转让质押股权的行为, 因为此时质权人的债权权益已得到实现,抵押权也随之消 灭,故另当别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