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前秦王猛的差别.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诸葛亮与前秦王猛的差别 如松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聪慧的化身,几乎已经神化,王猛的地位与诸葛亮相比低得多,这都是中国历史有意的误导从才能上来说,诸葛亮远不如王猛 从戎事才能上,在刘备逝世前,诸葛亮并不受重用,刘备逝世后,诸葛亮开头掌管全面的权力,但北伐曹魏没有丝毫的进展,更谈不上告成 在那样的大争之世,人才选拔是第一要务,可以说,这是掌权者务必做好的事情,可是,蜀中无大将廖化率先锋,相比曹魏的人才辈出,可见诸葛亮是完全不够格的 虽然诸葛亮的忠心是可歌可泣的,也将蜀中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才能限制了他的作为 相反,王猛一样处在大争之世,前秦初期,只据有关中之地,河东的晋阳(太原等地)在苻坚登基之后反叛投向了东晋,前秦的北方是代,西面是西北的各路诸侯,东方是强大的前燕,东南方向是强大的东晋,可以说是周围楚歌,而王猛率军东征西讨,到王猛去世时,南方的蜀地、西方的诸侯、东方的前燕都成为前秦的幅员,天下九州,前秦占有七州,只剩下偏安西南的东晋,王猛拥有巨大的军事成就 王猛将前秦一样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中国历史上用这八个字称呼的时期并不多,王猛和诸葛亮做到了。
在那个时代,前秦猛将如云,譬如:邓羌、张耗 毛当、梁成、杨定、吕光,前秦人才辈出 中国历史上,很崇尚一些足智多谋但行动力对比差的人,由于行动力太强,对于统治者就是要挟,所以,这些人注定得不到很高的待遇(今天,好多人说逆淘汰制,根源就在这里)这就是诸葛亮和王猛的区别诸葛亮智谋出众,但没有强大的执行力(选人用人等都是执行力最核心的片面),注定难有作为,假设要有作为的话,务必有一个行动力很强的统帅,怅然刘备不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千古传颂,但尚未实施就已经失败,荆州是战略重地,连吴抗曹是既定政策,派关羽镇守就已经注定了大战略的失败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记载了关羽的不识大体、刚愎自用马超来降,关羽特意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这个人跟谁好像?”诸葛亮知道关羽提防眼,便回复他:“马超和张飞差不多,但还是比不上你关公绝伦逸群啊这么几句话说得关羽心花怒放,欣喜得把信拿给客人炫耀黄忠官拜后将军,关羽竟然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公然欺凌自己的战友,害得诸葛亮和费祎用力安抚说好话刘备、孔明都知道,唯有结好东吴,才有西蜀霸业,但关羽不贯彻孔明“隆中对”所制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与孙吴屡有摩擦。
孙权派使者替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许婚,反而大骂“虎女怎么能嫁给犬子”,最终惹怒孙权进击荆州联合孙权抗曹操的大计,就这样被关羽轻易破坏他对刘备的妻弟糜芳和将军傅士仁平日就不当回事儿,在他出征樊城时,又嫌二人打定粮草缺乏,说待回军时便处置他们,使二人最终因惧怕担心而投降东吴,最终断了关羽的退路,使他命丧孙权之手糜芳是刘备的妻弟,对其它人可想而知,离心离德的军队是无法打胜仗的 在当时,刘备手下只有一人可胜任镇守荆州的职责,那就是赵云,赵云智勇双全,处事分外精心,可以完成连吴抗曹的大计,而且赵云的忠心也是毫无疑问的(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是小说家杜撰的),选不好镇守荆州的这个人,说明刘备的选人不当,虽然当时诸葛亮没有很大的权力,但任用关羽镇守荆州,也是诸葛亮举荐相比曹操选用张辽镇守合肥,效果天差地别,何况张辽对于曹操来说,是吕布降将 等到关张赵马黄去世之后,蜀中名将只剩下魏延,在历史上魏延的才能是对比强的,也曾经给诸葛亮献奇计,出斜谷直插长安,按当时魏蜀之间的实力比较(经济、军事、将帅的才能等),蜀国只有使用奇计才有告成的可能,但不被诸葛亮采用,说明诸葛亮的选人用人很有问题。
历史上的选人用人从没有确定的标准,都是因时事而选用的,在任何大争之世,不能选择一些纯粹的道德模范,由于这样的人往往才能缺乏,而要不拘一格选人才,适合大争之世的需要,譬如常遇春是一代名将,但热爱杀降(断定不符合道德模范的标准),朱元璋也不合意,但这样的人才是大争之世有用的人才,朱元璋使用的分外好,成就了常遇春,也成就了大明的建立 王猛在这一问题上也有独特的作为,王猛征服前燕之后,王猛上疏苦求任命梁琛(前燕的大臣)当主任秘书(主簿)兼主任记录官(记室督)有一天,王猛跟僚属们宴会,谈到前燕帝国的使节,王猛说:“人心不同,从前,梁琛到长安,只一味说祖国是如何之好;乐嵩只强调桓温军力强大;郝晷那么多少透露一点祖国的毛病此三人都是前燕的大臣,也都当过前燕的使者来到前秦)军事参议官(参军)冯诞说:“现在这三位都是政府的官员,请问:用人的时候,哪一位最为优先?”王猛说:“郝晷能洞察轻微,理应优先!”冯诞说:“那么,你可是赏赐丁固,而诛杀季布了王猛大笑(王猛大笑,笑冯诞之流的见识迂腐,刘邦所以诛杀丁固,是在全国统一之后;现在王猛面对的还有两个强敌晋帝国和前凉王国,正需要有更多的丁固,源于丁固更有才能)。
由此可见,王猛的审时度势的才能分外强 王猛比诸葛亮更领会,大争之世和和平盛世的选人标准是不一样的,需要权变 王猛在灭前燕的战役中,对于一群悍将有宽容,可以容纳他们的私心和缺点(目的是使他们效死力),结果以6万军队击败前燕30万人的强大兵团,在冷兵器时代,以这样的劣势却做到以少胜多是分外难得的等到占领邺城(前燕都城)之后,又能约束一些悍将做到秋毫无犯(前燕人说:“想不到今天又遇太原王(慕容恪)"慕容恪曾经将前燕治理的欣欣向荣) 之所以诸葛亮的地位远高于王猛,是由于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需要这样的人,足智多谋而且忠心不二,至于作为大小是另外一回事;而王猛懂得审时度势,假设说诸葛亮是一个完备的参谋长,王猛就是合格的统帅和参谋长的集合,这样的人对于皇权的要挟对比大,自然难以得到宣扬,所以,历史的名声也就不高 王猛一生唯一值得质疑的地方就是面对慕容垂的态度当时处于东晋时期,中国的等级观念分外严重,东晋达成了血统论的高度,没有典雅的血统是难以当官的,慕容垂是前燕的吴王(有典雅的血统),来到前秦得到很高的礼遇(苻坚亲自迎接),而王猛出身草莽,通过自己东征西讨建立的丰功伟绩才有当时的地位,这是苻坚务必解决的问题。
司马光批评王猛,是对的(源于大争之世需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也是不对的,源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就是门阀制度,苻坚务必解决这一问题,否那么就难以长期称雄 在当时,苻坚需要赋予慕容垂很高的礼遇,需要给他很高的名誉称号(为的是围拢人才),但不能赋予实职和权力,务必建立功绩之后才能承担实职,同时要赋予王猛一类出身寒门的将帅和才智之士确定的安抚,错或许在王猛,但本质理应在苻坚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王猛远比诸葛亮等人重要源于诸葛亮熟悉了当时的形势,但自身没才能变更,刘备也一样不具备变更的才能;而王猛即熟悉了社会,也有充沛的才能变更社会,苻坚的宽仁、不拘一格选人才、民族融合等措施,也比刘备的政治手段更高明 换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诸葛亮在东方受到推崇,源于君主制度的需要;假设放在西方,王猛才会受推崇,由于熟悉世界是一片面,变更世界是更重要的一片面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