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doc
12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茶树主要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全世界茶树发病引发的病原种类有507种我国已发现的茶树病害100多种,其中常见的病害30余种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茶区面积大,生态条件差异明显,各地茶树病害种类不尽相同有些病害是普遍发生的,如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等;也有些病害的发生表现一定的区域特点,流行模式也不一致其中叶病(包括芽梢)是茶树病害的主要类群,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最直接、最大我国的茶树叶病在华南茶区和西南茶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发生较重,尤其是茶饼病;江南和江北茶区以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和茶煤病发生较多,茶白星病在高山茶区发生较重 茎病类最多已报道有229种,对茶树影响仅次于叶病我国的广东、云南等省(区)的茶红锈藻病发生较重,茶枝梢黑点病发生也很普遍 在热带茶区,茶树根病发生相当严重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茶红根腐病发生很普遍,茶紫纹羽病在我国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的小叶种地区发生较重线虫病是茶树根病的一个重要类群,其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茶苗根结线虫病在我国广大茶区都有发生,引起茶苗大量死亡 第一节 叶部病害 一、茶饼病 我国华南和西南茶区发生严重,已成为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茶叶品质也有不良影响,病叶制成的干茶,味苦、易碎、质量明显下降。
(一)症状 茶饼病仅危害茶树幼嫩多汁的芽叶和嫩茎部,发病最初病状是在嫩叶上出现浅绿、浅黄或略带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透明斑,一般直径0.6~1.2厘米以后叶片表面的病斑逐渐凹陷,叶片的背面突出,形状象饼状,病斑正面较平滑并略有光泽,色泽较周围叶色浅,叶背突起部份初为灰色,上覆有一层白色粉末 (二)发生规律 茶饼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在病叶的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翌年春季或秋季,平均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飞散飘落到新梢和嫩叶上,在水滴中孢子萌发,侵入组织,3~18天后,产生新病斑此病原菌在一年内能多次侵染,导致病害流行此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当春、秋季气温在18℃~20℃,平均相对湿度在85%以上,阴雨多湿的条件下,有利于此病发生全年发病时间各地不同,西南茶区在7~11月;华东和中南茶区在3~5月和9~10月;海南茶区在9月中旬至翌年2月夏季病菌在荫蔽的茶树上越夏高山、谷地及过度遮荫茶园,由于雾多、日照少、湿度大,发病重偏施氮肥,杂草丛生,采摘、修剪和遮荫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发生也多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 (三)预测预报 在茶饼病流行期,平均气温15℃~20℃,连续5天中,如有3天上午的平均日照数等于或小于3小时,或5天中日降雨量在2.5~5.0毫米以上时,应做出预报,及时喷药防治。
(四)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木检查从病区调运苗木必须严格检验,发现病苗,应立即处理,防止病害传入新区2、勤除杂草,砍除遮荫树,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树势,减轻发病及时分批采茶,选择适宜时期修剪和台刈,使新梢抽发时,尽量避过发病盛期,可减少侵染机会3、药剂防治可选用25%粉锈宁、75%十三吗啉1000~2000倍液,20%萎锈灵1000倍液进行防治,有预防和治疗效果粉锈宁(三唑酮)残效期长,发病期喷药1次即可其它药剂喷药后,间隔7~10天,再连续喷药,共2~3次上述农药喷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为10~14天非采摘茶园也可喷施0.2%~0.5%硫酸铜液,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以保护茶树 二、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是我国江南和江北茶区茶树芽叶的重要病害,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广东、湖南等省茶区主要危害春茶幼芽和嫩叶该病发生严重的茶园,梢发病率可达70%,春茶减产约30%,而且茶叶品质下降,开采期推迟,使茶农经济效益大大下降 (一)症状 病斑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发生,病斑呈黄褐色,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褐色细小粒点,以正面居多,病叶易破裂扭曲幼芽、鳞片、鱼叶均可变褐,病芽萎缩不能伸展,后期呈黑褐色枯焦状,严重者整个嫩梢枯死。
(二)发病规律 茶芽枯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老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翌年春天气温上升至8℃以上时形成器孢子,在水湿中释放孢子,并随雨水溅泼而传播,侵染幼嫩芽叶,2~3天后出现新病斑,进行扩展蔓延本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仅在春茶期发生春茶萌芽期3月底至4月初开始发病,春茶盛采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最高气温在20℃~25℃时为发病盛期6月中旬以后最高气温达29℃以上时停止发病此外,茶叶内含成分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春茶期,茶叶中氨基酸含量高,可促进病菌生长发育;而夏茶期,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高,则会抑制器孢子的萌芽,病害停止发展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萌芽早的品种如大叶长、迎霜、福鼎大白茶、龙井43等品种发病较重;而萌芽迟的品种如福建水仙、鸠坑、大毫茶、祁门槠叶种等发病较轻 (三)预测预报 根据上年越冬菌源老叶发病率(在4%~6%)和新芽萌发后1芽1叶或2叶初展时(4月中旬到5月上旬)天气形势,可预测茶芽枯病的发病趋势在此期间,如果平均气温持续在15℃~20℃,最高气温在20℃~25℃之间,温度上升较慢,又有寒流侵袭,降温显著,并伴随着阴雨天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则有可能导致病害流行,应发出预报。
(四)防治方法 1、在春茶期实行早采、勤采,尽量减少嫩芽叶留在茶树上,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抑制发病2、利用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在重病区改种换植时,尽量选种抗病良种3、感病品种可在春茶萌芽期和发病前各喷药一次,药剂可选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上述药剂喷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为7~10天停采茶园可喷洒0.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三、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是一种重要的芽叶病害主要危害嫩叶和幼茎,病梢上叶片变小,节间短,百芽重降低,致使茶叶产量下降,而且病芽叶制成干茶,味苦涩,具异臭,汤色浑暗,茶叶品质和风味也明显下降除茶树外,还危害油茶、山茶等植物发病重的茶园一般减产20%~30% (一)症状 在嫩叶和幼茎上初生针头状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直径0.5~2.5毫米,灰白色,中央凹陷,边缘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后期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脉发病可使叶片扭曲畸形嫩茎上病斑暗褐色,后变灰白色,上生小黑粒点。
严重时可蔓及全梢,致使梢枯 (二)发病规律 茶白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病茎中越冬翌年春茶初展期,在潮湿条件下形成器孢子,通过风吹、雨溅传播病菌,侵染幼嫩茎叶,1~3天后出现新病斑,重复侵染,扩大蔓延本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一般在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发病重;气温高于25℃ ,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不利发病全年发病期在春秋两季,发病盛期在5月份高山茶园发病尤重缺肥、偏施氮肥、采摘过度等而致使茶树衰弱的茶园发生较重 (三)防治方法 1、及时分批采茶 减少侵染源,以减轻发病2、加强管理 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 在3月底至4月初,春茶初展期,可选用50%福美双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防治在重病区间隔7~10天,再重复喷药1次上述药剂喷药后安全间隔期为7~10天 四、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在各产茶省均有发生以西南茶区发生较重近年来,浙江茶区推广龙井43品种后,病害扩大蔓延一般多发生在成叶上,老叶和嫩叶偶尔发病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翌年春茶产量明显下降。
除茶树外,还危害油茶、山茶和茶梅 (一)症状 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红褐色,后期变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病斑正面密生许多黑色细小突起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上无轮纹发病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 (二)发生规律 茶炭疽病的病原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间的雨天形成分生孢子,并借雨水传播,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8~14天后形成小病斑,发展成大型病斑需15~30天此时嫩叶已变为充分展开的成叶由于炭疽病的潜育期长,病菌在嫩叶期侵入,但在成叶期才出现病斑在高湿度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可以不断进行重复侵染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大叶品种抗病力强,而龙井43等品种易受感染 (三)预测预报 在我国茶炭疽病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5~6月梅雨期和8~10月秋季,尤其以秋季发生最多一般上年秋季发病重的年份,当年春、秋季多雨,茶树氮肥施用较多,叶片柔嫩,品种感病的茶园,可作出预报,指导防治 (四)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做好积水茶园的开沟排水,秋、冬季清除落叶,2、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秋雨开始前为防治适期在新梢1芽1叶期喷药防治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有保护和治疗效果75%百菌清1000倍液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上述农药喷药后安全间隔期为7~14天非采摘期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五、茶网饼病 茶网饼病发生不普遍,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贵州、四川、广东、台湾等省局部茶园有发生主要发生在充分开展的成叶上,嫩叶和老叶也可发病病叶常枯萎脱落,嫩茎枯死,发生严重时,对春茶产量有明显影响除茶树外,还危害山茶和油茶 (一)症状 叶片上出现针头大小的斑点,淡绿色,以后逐渐扩大,有时扩大至整叶,色泽变为暗褐色,病部变厚,叶背沿叶脉出现网状突起,所以称为网饼病,其上生有白色粉状物病斑后期呈紫褐色至紫黑色,常枯萎死去而引起病叶脱落病叶有时向上卷,并可由叶柄延至嫩茎,引起萎枯和枝枯症状 (二)发病规律 茶网饼病由真菌所引起,以菌丝体在茶树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形成新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白色粉末(病菌的子实层),担孢子飞散,通过风力传播,侵染芽下第一至第三张嫩叶,约30天后出现新病斑,60~70天后扩大为网状大型病斑,此时嫩叶已充分展开为成叶。
平均气温19℃~25℃,叶面有水膜的低温高湿条件,适于病害发生的流行,一年中以5~6月、9~10月发生最盛病菌怕光照和干燥,因此在夏季炎热而干旱季停止发病,而在荫蔽处越夏一般在高山多雾茶园或周围种植竹林的阴湿茶园发病重叶片厚、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种表现抗病;而叶片薄、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较易感病 (三)防治方法 1、增施磷钾肥,以增强茶树抗病性,减轻发病2、在头茶和四茶的新叶展开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7天后再进行喷药,连续防治2~3次喷洒农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非采摘茶园,也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铜剂防治 六、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上最常见的病害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枝条和果实茶树患病后,叶片常提早脱落,新梢出现枯死现象,致使树势衰弱茶云纹叶枯病在树势衰弱和台刈后的茶园发生较重,扦插苗圃发生也较多发生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枯褐色,幼龄茶树可出现全株枯死除茶树外,还可危害油茶、山茶、茶梅。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