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教学教案04.doc
7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有关概念;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了解教育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了解少年、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素质目标: 教学重点个体身心发展概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教学难点教学手段理实一体小组讨论、协作教学学时2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注 释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理论知识】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一般来说,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过程与结果,是诸多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因素来看,它可以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学校是通过可控的、积极的因素以及选择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来影响学生的发展的从内部因素来看,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和由这种矛盾所构成的现实性活动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影响学生发展的内、外因素都是发展变化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因而学生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可能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也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也就是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并具有能动性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内发论内发论强调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个体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个体身心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成熟和完善的过程2. 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铄力量的推动,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 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 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3. 不平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另一方面,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4. 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5. 个体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即先天素质、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因而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个体差异从群体角度来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一)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肤色、感官特征、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二)遗传的意义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4.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二、成熟1. 成熟的概念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 成熟的意义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刚出生时是很不完备的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小学的入学年龄定为6 周岁是比较合适的如果让6 个月的婴儿学走路,让4 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不仅徒劳,而且无益这是由于他的大脑皮质的生理机制还未成熟到具备学习高等数学的程度只有身体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可为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可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早于成熟期的学习或迟于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三、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1.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 环境的分类(1)按性质来划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按范围来划分,环境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具有一定限制2. 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相关3.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有积极、消极之分4. 人不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四、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还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从个体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指导,活动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一)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方面的特殊功能1. 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 加速个体的发展3.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4. 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发展个体的个性(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发挥特殊功能的条件1. 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当受教育者具备了积极的求教动机时,环境和教育这些外因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教育的作用就越大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共鸣时才会产生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相长2. 教育条件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与教育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相关的精神条件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效应包括适当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时,教育者才能按教育规律做好教育工作,受教育者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才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学校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争取学生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协调一致地开展教育工作,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4. 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学校教育不能超越其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不能高于社会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五、个体主观能动性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说,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这种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显现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其过程结构的角度来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的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
从其活动水平的角度来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互动构成,每一层次的互动都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整体性的影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互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它是人这一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二层次的互动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的互动是社会活动对个体来说,其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发展的促进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在人类历史上,人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发现和认识的原始社会的人,经常处于外在客观力量的威胁下,因而总觉得自己软弱无力,看不到自己已有的和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奴隶社会中,一匹马可以换几个奴隶,作为奴隶毫无人的地位和尊严可言。
封建社会中,作为农奴的人也只能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人身没有自由直到资本主义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出现以后,才开始听到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唤但几百年来,人的价值始终没有摆脱资产阶级的桎梏即使到了20 世纪后期,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仍然受到种种干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尊严又受到生产流水线、计算机程序、科学管理程序奴役的威胁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的技能,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知识不应奴役人二、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指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人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的无限性与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相统一人的潜能很少会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与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人类早期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主要是依靠人身体的力量,因此,历史上流传着无数力大无比的英雄的故事但是,人的根本力量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人类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人的身体力量的发展有多种途径,教育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但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心理学中,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前者体现为个体的信念、理想等;后者体现为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社会化过程必然伴随着个性化,个性化的形成与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通过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来促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