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小论文.doc
12页有机化学小论文有机化学小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世界化学研究中心的确立及其因由, 以大量的史实分析了英、法、德、美四国近现代在政治、 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对科学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阐 明了世界化学研究中心转移的历史背景及对我国现代化学 事业发展的启迪关键词:化学研究中心转移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是西欧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 的时期,也是近代化学孕育、确立和繁荣时期200多年中, 世界化学中心发生了三次转移考察转移的历史背景,探 究这些国家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因由,对现代化 学及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近代化学在英国孕育近代化学开始的标志是17世纪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 念,第一次明确了化学作为独立学术的研究价值自17世 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英国的化学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如布拉克、普里斯特列、卡文迪许的气体研究、戴维的电 化学研究、道尔顿的原子论等都堪称划时代的成果164 2年,英国最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前提在国外先后战 胜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 界贸易中心的地位,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新兴资产 阶级借助科学力量发展物质生产,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方 法,大力提倡自然科学,为英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创造了良 好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 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 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技术第一次被有意 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其规 模是以往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①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因一个国家先成为教育中 心而后才能成为科技中心,科技中心往往在教育高峰期到 来,教育兴隆期越长,科技兴隆期就越长②16世纪末 17世纪初,培根、洛克等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英国教育中 心的地位,1 7-18世纪,英国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改制, 在牛津和剑桥的基础上,对一些老院校如1597年建校的格 列普学院加以改革,增设了新的系科和专业,将物理、化 学等作为主要课程还在英格兰建立了北安普敦高等专门 学院、惠灵顿学院、曼彻斯特学院等;在苏格兰建立了爱丁 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普里斯特列曾任教于惠灵顿学院; 道尔顿曾在曼彻斯特学院讲授化学;布拉克毕业于格拉斯哥 大学,并留校任教,后又担任爱丁堡大学化学教授布拉 克是一位杰出的化学教育家,在当时化学教育的起步探索 阶段,他提倡化学教育与化学进展保持密切联系,使学生 能及时触摸到化学发展的时代脉膊,并投入到研究中;他还 提倡演示实验,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很多著名化学 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如美国第一位化学教授拉什、氮气的 制取者卢瑟福等科研组织形式对科学发展起到了最有效的推动作用17世纪初,英国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医生、牧师等就常常 聚会,交流科学观点而当社会生产提出的课题远远超出 个人能力时,这种智力上的切磋和学术上的交流更显得日 益重要,聚会也就变得经常化和制度化,从而导致了科学 学会的出现最初是“无形学院”1662年英王正式恩准将 “无形学院”命名为“皇家学会”,这表明科学的社会意义 得到了公认皇家学会的化学家定期作学术报告、演示实 验、收集资料并出版《哲学会刊》,还建立了委员会指导学 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化学研究和化学教育的发展18世纪中叶,伯明翰成立了 “月社”,由于化学家普里斯特 列、布拉克等人的参与,化学成为主要课题,扩大了化学 学科的影响,推动了化学知识在英国的传播当时英国的科学普及特别受到重视,政府建立了职业 技术学校,成立了各种学术团体,人们以f.培根的“知识 就是力量”为动力,倡导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科 学、学习科学成为时尚,不少王公贵族建立了私人实验室 这种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无疑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
18世纪后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神学思想的再度 兴起以及科学教育制度不健全,使英国失去了教育中心的 地位,加之政府没有给予科学活动以资助和组织,皇家学 会也仅是官方认可的群众性组织,终因经费短缺和充斥了 一些游手好闲的纨裤子弟而几乎成了社交俱乐部英国不 可避免地失去了化学中心的地位二、近代化学在法国确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世界化学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 法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拉瓦锡的辉煌业绩和他所 享有的崇高威望拉瓦锡创建了燃烧氧化学说和科学的元 素观,完成了化学领域上一次重大革命同时法国出现了 孚克劳、贝托雷、盖•吕萨克、杜马、罗朗、日拉尔、路布 兰等一大批优秀化学家,使法国的化学研究突飞猛进,取 代了英国化学中心的地位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它高举民主 与科学两面大旗,彻底解放了法国的科学,全面系统地引 进和整理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近代科技成果,为法国科学的 腾飞形定了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 尔泰、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尔等,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 哲学家,还是科学家,他们极力提倡研究和普及自然科学 1 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100多年前英国 的资产阶级革命更加彻底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消灭了封建 制度,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
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为了迎头赶上处于科技领先地 位的英国,采取了强有力的教育体制改革措施施行‘一 留学二办学”的方针,一方面派遣大批留学生到英国等地 深造;一方面建立各种以智育为中心的新型学校,在招生条 件、考试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改革,聘请国内外一流化 学家任教、建立精良的实验室如1794年创立的第一所 “巴黎多种工艺学校”,聘请著名化学家蒙日担任校长、由 孚克劳讲授普通化学、贝托雷讲授有机化学、德莫沃讲授 矿物化学、沙亚塔尔讲授植物化学……著名化学家盖.吕萨 克、泰纳尔、杜隆、佩蒂等都是该校的学生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这是世界上第二个正 式建立的国家科学院,化学是最早被承认的学科之一科 学院由王室支付经费,院士们共同完成皇室交付的课题, 是世界上第一批专业科学家同时,科学院肩负着科学研 究与科学教育双重职责,形成了教育研究紧密结合、配套 互补的建制系统教育部门以教育为目标并举科研,研究 机构以科学为中心兼顾教育著名化学家承担基础化学教 育任务,化学教育家首先是优秀的化学家,学生在学习中 研究,在科研中学习,师生教学相长正是科学组织上 的优势使一些院士在18世纪成为发明创造、技术鉴定及科 学发现的实际应用方面的著名权威。
从而使巴黎科学院在 18世纪中期取代英国皇家学会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组织 ③大革命初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粗 暴镇压了大批科学家如化学家拉瓦锡,但他们很快认识到 科学对巩固大革命成果的作用,从“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 转向积极倡导科学,重用和爱惜人才选拔了许多科学家 担任政府军政要职,如任命卡诺为陆军部长,孚克劳为帝 国政府教育部长等拿破仑还广设科学奖,鼓励创造发明, 并允许科学家保持自己的政治见解,甚至在英、法交恶期 间还亲自给在电化学方面屡立奇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颁奖 智能型的用人政策大大提高了科学家、科学职业和科学教 育在法国的社会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化学的发展法国积极吸收和继承外邦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并 慷慨地将先进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传播到欧洲各地政 府制定了专利法,诚请外国知名学者到法国从事科研工作 这不仅为法国的科学提供了新动力,也使欧洲各国的科学 和教育受到了法国中心的有效辐射,形成了法国科学全面 开放的局面19世纪30年代,拿破仑战争的失败给法国经济造成了 巨大的创伤再者,拿破仑期间,法国政府加强了对教育 和科研组织的控制,导致“科学家远离社会生活,固守传 统的研究模式,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赶上科学潮 流,致使法国科学推动了德国科学中那股来自积极应用的 动力。
④另外,法国科学组织高度集中,居于领导地位的 科学家的专横,使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受到排挤,这也是 法国化学领先地位易手他人的原因之一三近代化学在德国繁荣19世纪2 0年代以后,德国的化学研究逐渐超过法国, 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得以高度繁荣其最先崛起的是 有机化学如:李比希改进了有机物元素分析法、提出了 有机化学中的“基团”理论、阐明酸的性质,使他在当时 有机化学理论方面享有最高权威的地位维勒一生有众多 发明,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尿素的人工合成,它打破了无机 物与有机物的界限,开辟了有机合成的新天地李比希和 维勒的成就开创了德国化学的新纪元,极大地提高了德国 在世界化学研究中的地位自1 850到1920年,德国化学 逐步走向鼎盛如本生、迈尔对无机化学的贡献;凯库勒、 肖莱马、费歇尔、格美林、霍夫曼、拜耳对有机理论和有 机合成的贡献;克劳胥斯、赫姆霍斯、奥斯特瓦尔德、能斯 特等对物理化学的贡献;哈伯、波恩开创了化工技术新领域 等从1 901年诺贝尔化学奖开始授予到1920年,共有18 人获奖,其中德国化学家占8名,英国2名,法国4名, 美国1名早在19世纪20年代,德国就实行了强制初等教育, 1860年,德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高达97%,成为19世纪后 期文盲率最低的国家,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 校,在普通中学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 基础教育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教育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的方针。
19世纪20年代,化学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学改变了 以往的教学方式,首创了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向学生开放实 验室的先例,形成了实验一教育一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 式,大大培养了学生实际研究能力受其影响,化学家维 勒在哥廷根、本生在海德堡、霍夫曼在波恩都建立了类似 的实验室当时德国的化学家几乎都是教育家,与同时代 的其它国家相比,德国化学家们对教育的热心和投入是其 它国家无法比拟的,他们培养出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是 独一无二的德国的科研条件优越、学术氛围宽松,注重不拘一格 降人才如:21岁的李比希大学没毕业就被任命为吉森大 学的副教授,吉森大学还按他的要求,建立了教学实验室 维勒留学归国不久,柏林工业专科学校就为他建立了一所 实验室,使他在短短几年里,连续完成了铝、披、轮的发 现和尿素的合成良好的软环境、硬环境不仅对德国的化 学家是极大的激励,对外国化学家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如荷兰化学家范霍夫因科研条件优越而移居德国,后来他 由于对化学平衡与温度的关系的研究和发现溶液渗透压定 律而获得190 1年化学诺贝尔奖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早 年提出了电离理论,在自己的祖国倍受冷遇,被称为“奇 谈怪论”,但在德国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因此他曾多次到 德国从事研究工作,并由此而获得19 03年化学诺贝尔奖。
科学教育一科学研究一工业生产三位一体的循环加速 机是德国化学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相比,德国化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度是最高的 德国的大学生、博士生们纷纷到化工厂谋职、著名教授也 被工厂聘为顾问,他们不仅用理论指导生产,而且将化工 生产中的课题带回实验室训练学生19世纪中叶,德国先 后建立了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拜耳染料公司、赫希斯特染 料公司等六家大型化工企业,这些企业不惜重金创办研究 所、高薪聘请化学家担任领导,因而科研硕果累累1886 ——1 900年德国仅在染料技术上的专利就达948项,染料、 酸、碱等基本化工原料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染料产 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o同时,德国的医药、化肥、钢铁、 炸药等化学工业也居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化学中心的形成,无疑还受益于其优秀浓厚的哲 学氛围在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之间 的斗争中,这一时期德国哲学不仅在世界的本源问题对科 学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在科学研究方法上也起到了重要 的促进作用特别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诞生,更加显示出其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强有力的 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