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1.docx
4页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 摘要:瘙痒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类疾病,常见的病种主要有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等,这些疾病常发展为慢性病程因其瘙痒剧烈,患者经常搔抓,病久之后皮损呈浸润肥厚或苔藓样变,因而外涂药物难以渗入皮肤深层,临床疗效较差祖国中医应用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可以明显减轻瘙痒症状,改善皮损状态,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关键词:瘙痒性皮肤病,慢性病程,火针1.火针的发展火针疗法始源于先秦时期,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火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就有初步的描述,称火针为“燔针”“焠刺”,但对火针的整体认识却不够全面,如《灵枢经筋》记载:“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说明当时运用火针仅限于治疗寒证,而热证则不能用唐宋时期,经过古代医家的整理,火针疗法不断趋于系统化,适应症已从痹症、经筋、骨病,扩大到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等的治疗如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将火针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瘰疬痰核等至明清时期,火针已进入成熟阶段,如明代医家高武首次提出火针治疗的机理,认为“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虚泄实之害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得到了普及和提高,由此,火针也重新得到了重视,治疗范围远远超出了古籍所记载的相关内容。
在治疗传统疾病痈疽、痹痛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应用于临床上各科疾病贺氏火针疗法指出:“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2.火针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2.1慢性湿疹湿疹患者多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导致脾胃受损,失其健运,从而湿热内蕴,又外感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热湿邪阻于肌肤而发病且湿性黏滞留恋难去,故病程易致慢性,迁延不愈应用火针治疗湿疹,可开启腧穴腠理,点刺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能使体内郁结的风热湿毒之邪有所出路,从而减轻瘙痒久病入络”,“若风寒湿之气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慢性湿疹因病久邪气侵入血络后,经脉瘀滞失于濡养而发瘙痒火针可借助其温热之性,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正常,所谓“血行风自灭”,风熄则痒自止黄蜀等【1】用火针治疗慢性湿疹 方法: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首先在皮损周围用碘伏消毒,用0.5cm粗的盘龙火针迅速刺入皮损,深度不超过皮损基底间隔1cm围刺皮损处针完再次消毒,24小时禁止沾水然后取背部双侧腧穴肺腧、脾腧速刺1次,深度不超1cm,隔2天治疗1次,治疗3周评定疗效对照组使用派瑞松软膏外涂皮损处,每日2次,治疗3周。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2.2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抑郁,肝郁化火,或外感风湿热邪郁滞肌肤,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火针利用“以热引热”的作用治疗热性病症,能借火之力,打开门户,透热转气,引热外出,故能成效就如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说:“热证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潘书林【2】等应用火针治疗神经性皮炎89例 方法:选用0.80mm的火针,在患者皮损处周围以2cm左右等距离进行局部点刺,并在中心点刺1针,每3日1次,15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隔5~7天结果:痊愈68例占76.4%,显效19例占21.4%2.3结节性痒疹结节性痒疹多因素体湿热内蕴,兼外感风火湿毒,或昆虫叮咬后,虫毒入侵,毒邪凝聚体内,经络受阻,气血凝滞,形成结节病久后,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结节变硬,形成瘀痒火针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结节较坚硬处,可重刺缓出,刺入深度不超其皮损基底,刺出瘀血,消散结聚结节性痒疹的患者经火针治疗后瘙痒感可随即减轻,结节逐渐消退张军弼【3】等用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48例 方法:治疗组火针治疗,常规消毒后,用火针快速垂直点刺皮损,见有皮质样物质从针刺点弹出后迅速出针,每7日1次,4周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用液氮冷冻治疗,每处皮损需进行2次冷冻,每2周1次,共2次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3.91%,对照组总有效率46.94%3、小结瘙痒性皮肤病通常会出现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皮损处经常受外来机械刺激,导致皮肤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经久难愈火针治疗利用加热后的针体局部点刺皮损,通过腧穴、经脉将火热之性直接导入机体,火热之力可激发人体经气,温壮脏腑阳气,鼓舞经脉血气运行,从而明显改善局部皮损的血液运行,行气活血,温经通络,祛瘀生新,促进皮损修复现代临床研究证明【4】,火针对白细胞有调节作用,火针治疗后可以提高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白细胞渗出,使炎症消退,防止炎症蔓延到全身接受火针治疗时,患者的注意力是集中在医生手中的火针,对操作技术感到新奇,加上火针对皮肤组织引起的痛觉和烧灼感,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患者对原有皮损处的瘙痒感觉,说明火针可以起到快速止痒的作用火针可使皮肤的“痒”、“痛”转化【5】,,皮肤中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和中枢神经相联系,瘙痒性皮肤病的患者经常搔抓皮损后皮肤破溃结痂都感觉不到痛,当局部特别痒的时候,痛觉会变的不敏感火针可以直接作用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刺激游离的神经末梢,传导给大脑皮层第二兴奋灶,提高痛觉降低痒感,恢复神经传导对痛觉的正常反应。
[1] 黄蜀,姚戎,陈淳涛,等.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J].四川中医,2004,22(12):86-87[2] 潘书林,潘明,孙晓兰,等.火针治疗神经性皮炎89例 [J].中国针灸,2005,25(10):740[3] 张军弼,刘青云,李云峰,等.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48例临床观察 [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9):1279-1280[4] 张晓霞,吴之煌,董明霞.火针疗法治病机理初探[J].北京中医,2007,26(9):576-578[5] 温杰鹏,杨志涛,董艳华等.火针疗法对皮肤病瘙痒止痒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4(7):88-90-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