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件 岳麓版选修2.ppt
35页第第12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解放者”的身份骑着白马进入巴黎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4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战败,向英、法和土耳其俯首沙皇俄国何以从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向何处去?(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和内因分别是什么?(2)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具有怎样的影响?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重点掌握改革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2.客观评价“二一九法令”的作用,特别是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作用3.明确认识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中的转折性的地位4.关于教材中斯托雷平改革,因涉及农民份地的新规定,应有所了解一、克里木战争(必要性)1.爆发:1853年俄国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1854年,英法舰队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转到俄国__________进行2.结果及影响:1856年,俄国战败,交战双方签订___________。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3.农奴制是导致这种落后局面的深刻根源温馨提示:国际关系是世界近代史的主体框架,克里木战争体现了复杂的国际关系,使得俄国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19世纪上半期,俄国是欧陆霸主,克里木战争后,法国取而代之(60年代),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取代法国所以克里木战争对世界历史有重大影响《巴黎和约》克里木半岛二、改革的呼声(可能性)1.“十二月党人”起义: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受西方社会影响,结成秘密组织,主张废除________,实行________2.“知识分子”群体的改革要求:到19世纪中期,以________、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进步代表,他们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3.亚历山大二世推动改革:1855年,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感受到唯有变革才能自救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强制在俄国发起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农奴制 立宪君主制 2.赫尔岑 沙皇专制 农奴制三、“解放”法令(经济:农奴制改革)1.标志: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________,宣布废除________。
2.内容: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________的人身自由;可以通过________获得一半土地3.影响:(1)农奴在获得“________”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为了赎地农民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他们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________的束缚2)由于“解放”法令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改革过程中爆发了空前的农民骚动温馨提示:1861年改革后农奴的法律地位提高,称为农民,直到1906~1911年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后才摆脱了封建依附(村社的束缚)1.“解放”法令 农奴制 2.法律上 赎买 3.(1)解放 村社四、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政治改革)1.司法改革(1)原因:“解放”法令实施之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随之消亡2)内容:颁布____________,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统一法律及司法程序;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3)作用:政府官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实际进展缓慢《司法章程》2.地方自治(1)内容:在农村建立________,在城市建立________由选举产生2)作用: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3.三方面改革的影响“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地方自治改革,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________迈出的重要步骤。
但这次自上而下改革很不彻底改革中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2.(1)地方自治局 城市杜马 3.现代化五、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改革后的政治经济状况)1.日俄战争:1904~1905年俄国与日本交战,俄国战败日俄战争是一场为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的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的失败再一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2.1905年革命:1905年1月22日,圣彼得堡工人进行大规模请愿游行,遭到沙皇政府残酷镇压,导致“________”事件引起许多城市罢工、罢课,军队骚动,农民暴动沙皇政府感到自己的统治基础被动摇了1.朝鲜 中国东北 2.流血星期日温馨提示:日俄战争就性质而言,双方均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俄国失败的原因有:社会政治制度反动腐朽,人民厌恶战争,经济与军事组织落后,军队指挥方法不当和最高统帅部采取消极防御战略;战区距离国内中心地区遥远;俄国历来把远东看作次要战场,认为自己的战略中心在欧洲因此,俄国在远东虽然有很大野心,但实际上缺乏必要的战争准备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改革背景: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2.主要内容: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
3.评价:(1)促成了俄国“________”的经济大发展俄国成了“________”和世界最大的农业出口国2)在土地改革中,宣称“________”,根本不顾贫苦农民的利益社会更加不公,________愈发激烈农民失去了对沙皇政府的信任俄国处于革命的前夜1)斯托雷平奇迹 欧洲谷仓 (2)扶强抑弱 社会矛盾温馨提示:俄国的近代改革虽然较西欧来得迟,但从历史角度看毕竟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历史是注重结果的,任何事物都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我们应看主流,看到改革虽然有局限性,但能平稳、连续、渐进地促进社会进步就应给予肯定 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19世纪以来,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开始瓦解,商品经济得以发展,农村中代役租形式和雇佣生产方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萌芽,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逐渐应用,专制制度的统治也出现危机所有这些都表明,长期统治俄国的封建农奴制经济形态已经没有任何进步性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达到异常激烈程度俄国社会要想进步,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冲破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和影响,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的农奴制生产关系。
因此,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俄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针对训练针对训练1.下列各项属于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的是( )①改革前农奴制出现了危机 ②思想界出现了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 ③改革前遇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④改革前俄国工业发展步履维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根本原因是农奴制落后导致经济发展缓慢,19世纪,以赫尔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要求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③现象俄国未出现,故排除答案:C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1.进步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改革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①经济上: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②政治上: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地位: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改革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质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2.局限性:资产阶级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1)“解放”法令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2)从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3)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主义的特点,所以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针对训练针对训练2.俄国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这是因为( )①农民在农业生产之余可以自由地从事家庭手工业 ②个体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 ③法律上的自由使农民比较容易迁移和流动 ④政府允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民进入工厂做工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①表述的家庭手工业属于自然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工业;④是彼得一世改革内容,况且农民是不自由的劳动力排除①④,故D项正确。
答案:D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1)起因相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欧资本主义的影响;(2)主观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3)结果相同,都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不同点:(1)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2)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实际上强化了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农奴针对训练针对训练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鼓励兴办手工工场B.建立强大的海军C.增强了俄国的国力D.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解析:亚历山大二世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答案:D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农奴每周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然后才能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 ——《简明世界通史》材料2: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
……农民有权赎买他们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宣言》材料3:为了加强对改革后农民的控制,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环保村社在名义上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村社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地主有权否决村社的任何决议,有权要求撤换村社公职人员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4:改革后,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阶级分化,农村中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他们用多种方式积累资本,添置新式农具,购置耕地,雇佣大批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请回答:(1)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化?(2)上述变化对俄国社会近代化有何重大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与试题材料相关信息建立正确联系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在学生阅读分析四则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二一九”法令,进行回答,要注意语言的简练;第(2)问考查农奴制改革对经济近代化方面的促进作用,应从俄国社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农民的身份地位由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变为拥有私有财产的自由农民;在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村社”取代了原来农奴主对农民的管理2)为俄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等条件,为俄国上层建筑领域的近代化改革创造了条件点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本题以俄国由弱变强的改革,突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颇有启发性一、选择题1.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 )①国内市场狭小 ②自由劳动力缺乏③缺少工业投资 ④农民强烈反对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②③④解析:19世纪中叶,农奴制主要从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及工业资金三个方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强烈反对的是农奴制,④与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A2.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资本,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答案:C3.(2013·安庆一模)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是 ( )A.十二月党人 B.地主阶级革命派C.守旧派知识分子 D.激进派知识分子 解析:材料反映的思想主题是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因此答案只能从A、D两项中选择,同时材料表明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言论,因此可以排除A项。
答案:D4.(2013·自贡一诊)中国中央电视台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给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极高的评价你认为可能是因为( )①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资金 ②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并没有强化中央集权答案: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