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2022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
71页2022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__×3做200×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让学生做20__×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
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
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 无数条1条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