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思考.pdf
2页登奎垒堑篓至篓登建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思考张雪艳崔冠阳 (建平县文化馆辽宁建平县122400)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社会现象,五千年的文化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忽视的,强大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是任何人也无法忽略的,建平用中国民族文化打动了整个世界建平县地处辽宁西部,历史悠久民风纯朴,保存了大量古朴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遗存2008年,建平县的文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有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冠上了“国字号”:建平县(剪纸)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艺术之乡”;传统民间音乐“建平十王会”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平剪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本文,就谈谈对建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思考以及建平县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点一、建平十王会:传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鼓乐历来以唢呐为主奏,而唢呐只是明代中晚期才广泛流传那么,唢呐出世以前,民间婚丧嫁娶奏乐所用的乐器,在典籍上很难找到答案建平十王会”揭开了这个谜——原来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乐形成以前,在我国北方用的是以笙管为主奏乐器的“十番”十王会”,这种民间音乐现仅存于建平县三家乡与赤峰市相邻的个别乡镇。
据厂解, “十王会”是一种笙管乐,所用乐器有笙、笛、箫、云锣、手鼓、堂鼓、小钹、板等,“十王会”又称“双会”“经会”.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喜庆活动十王会”本是喀喇沁王府一种音乐形式的传承在辽代,建平为辽国的腹地,隶属辽中京管辖元至清代,几代札萨克及其亲属都埋葬在三家乡坟场,当地人称王子坟建平十王会”传承于喀喇沁王府喇嘛20世纪初,三家乡杨福永组织一伙年轻人,购置乐器,请来王府喇嘛传授演奏技艺,“十王会”便在当地流传下来建平十王会”流传时间已近百年,“十王会”虽然与我省流传的笙管乐在形式上比较接近,但是,从其传承、曲目以及使用乐器情况看,其更为古老,是明中期以前的“十番”乐遗存,也足现在鼓乐中笙管乐的前身十王会”现存的乐谱均用毛头纸抄录,使用谱子与通用工尺谱无异,原来有《正宫一套》《雁儿落》《鹅令子》等6个套曲有关专家认为,“建平十王会”保留了传统“十番”乐的演奏形式、古代传承下来的乐器及大量的古代曲谱,为研究清文化清音乐发展史有着不可低估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建平十王会”以其传统的“十番”乐的演奏形式和它所保留传承下来的古老乐器及大量的曲谱,堪称传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目前“十王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老艺人相继辞世,年轻人不愿涉足,这种传统民间音乐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与保护。
目前,掌握“十王会”技能的60岁以上的老艺人还有5人,面临失传态势建平县对“十王会”已采取了抢救遗存乐器、广泛征集乐谱、在农闲季节共同组织艺人对精典曲目进行恢复性排演等保护性措施二、建平剪纸:原生态的文化符号建平剪纸是东北剪纸的一个主要流派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沉淀,多民族风俗的浸淫,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建平以萨满文化为主体的、蒙汉文化相结合的造型粗犷、浪漫的剪纸艺术建平剪纸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经过历史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通俗性和时令性的特征,多服务于百姓的婚丧嫁娶,表现百姓的喜怒哀乐二是具有对历史风俗的解读性特征建平地处塞外,先民多是游牧民族,因此形成了建平剪纸造型粗犷、大胆、浪漫的独特地域性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某些特殊的文化符号三是具有剪纸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因建平与内蒙接壤,境内蒙、回、满等游牧民族与汉人杂居而形成四是建平剪纸受萨满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文化遗存的影响,形成了神秘性的特征五是具有叙事性的特征建平剪纸的构图不受空间束缚,多为二维半空问和四维空间构图,有利于表现故事、传说六是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建平剪纸造型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形成其为存在而存在的造型手法。
总之,建平剪纸种类丰富,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以白色基调为主,线与面巧妙地结合,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所剪事物粗犷中透清秀,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纯朴可爱尤其动物剪纸,构思浪漫而不浮夸,造型严谨而不拘泥,动作情态若似活物跃然纸上在五谷庄稼、生肖阿福、猪马牛羊、生命树、麽麽神等作品中,寄托了作者和人们的美好愿望,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大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月牙纹,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建平剪纸艺术已经在国内外都有些影响,有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近年来,虽然建平县委、县政府对建平剪纸采取了一些有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积淀J,许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形成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彻底革除了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独创性地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第一次把以人为本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创造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迷失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命线”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剔除各种各样的文化糟粕,摈弃愚昧、落后、腐朽的文化沉渣,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提高建设文化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圈与精神力量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努力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打造专业艺术精品,打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其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第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第五,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特色文化作者简介张娜25岁.工作单位:上蔡县文化局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的保护措施,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优秀作品断档,优秀艺人匮乏可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一旦这些老艺人相继离去,“人亡艺绝”的现实,将无法回避,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随之消亡,一些建平特有的剪纸语言符号将无人破译,建平剪纸艺术急需人力、物力来抢救保护,为我国的剪纸艺术留下更多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结晶三、建平民间绒绣:工艺美术的特色奇葩绒绣又叫“皇宫绣”,它能充分体现图案的立体效果,也能再现画面的特殊韵味,绣品题材广泛,表现力强。
工艺师以不同针法将多种元素逐针配色,交融成无数个彩色颗粒,再将其有序地组合一体,整个画面视觉柔和,并具有形、色,工、光、平的艺术效果建平民间绒绣被列入朝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资料记载当时清朝的皇帝极其重视这一工艺品种,并多次组织、挑选绒绣特技人员为宫廷绣制地毯、屏风、壁挂等,并封绒绣为“皇宫绒”我国的这一艺苑奇葩——皇宫绣,在建平县民间艺人杨希彬手中传承光大,其作品多次获奖更可喜的是,杨希彬为使这个艺术绝技代代相传,多年来培训出绒绣工600余人,制作出绒绣作品近干幅,部分作品已被国内外人士收藏据了解,日前,在东北三省范围内,能绘制绒绣坐标图纸、掌握全面绒绣艺术技法的仅杨希彬一人从1997年开始,杨希彬带领24名绣工,历时4年零6个月,于2002年初完成了巨幅绒绣壁挂作品《中华魂》《中华魂》长lO米,宽3.8米,共绣12281600针,全部手工绣制,工程之浩大极其罕见该作品问世后,备受各界人士关注,并于2004年6月获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特等奖、创作奖: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目前,在县委的鼎力支持下,建平绒绣工艺品正处在挖掘抢救阶段,找投资求发展,做大做强这一产业,使绒绣产品能走出建平,走出国门,同时,早日立项,扩大规模,并能安置大批下岗女工四、建平民间秧歌:舞蹈、乐器与歌声的结合体舞蹈与乐器的结合是东北大秧歌的特点。
而建平县三家乡、原白家洼乡与赤峰市相邻的个别乡镇却又有自己独特之处三家乡的秧歌又叫“背个、抬个”,“背个”是大人踩在一米高的高跷上,背上再背个简易“椅子”,上面坐着或站着一个十岁以内的孩子,两人跟着鼓点、乐曲舞蹈抬个”是踩着高跷的两人或四人抬着简易轿子,上面坐着盛装的南童女童,边走遍舞白家洼乡的秧歌,分为高跷与地秧歌两种白天的叫高跷,高跷长度约1.5米左右,通常两列,由两个会首领头,会首的衣服与其他人的不同,通常是文人(公子)打扮,手持纸扇会首是整个队伍的标准,他决定舞蹈花样,步伐快慢,更重要的是“打茶间”时,他要唱贺词,要指挥茶问的长短,跑场的欢快程度,那气势俨然叱咤战场的将军所以会首都是秧歌尤其是高跷的大腕,需要真本事的:要有编舞的本事,要有指挥的才能,有临场发挥的智慧.更要有一副敞亮、高扬、清幽的好嗓子东庄一张嘴,西庄听得清,唱时急缓适宜,字正腔圆,沉着老练,所编之词俗雅恰到好处,正月十五大汇演时一亮相、一开口就能博得一片好,再接下去镇得众人鸦雀无声,这样的人才当得起会首,才服众地秧歌是指晚上不踩高跷,拎个灯笼跟着鼓点锣声舞出花样,而灯笼不倒不灭,整个队伍在黑夜舞出各种喜庆造型集会的时间是正月十五之前。
两乡的秧歌乐器相差无几,主要是大鼓、唢呐、笛子,云锣、小钹打茶问的标志时,当高跷或秧歌要到大门前时,把矮饭桌摆在rJ#l,,上面放着烟、茶水、糖果、红包燃放鞭炮旗手(通常是孩子)分散在场地四周护场唱词由会旨自编自唱.要喜庆,要符合这家人的特点,要把老人、孩子、男女主人唱进去对每一个人的祝福要妥帖,要把一家人最看重的正门对联唱出来,要把高跷或秧歌往外走的歉意和明年接着来的约定唱出来程序:开场先舞:唱时,会首举扇示意鼓锣停;开唱时,笛1 96子、唢呐伴奏:唱词告一段落时,扇子放下,鼓声、锣声响起:会首再次举扇,继续唱;唱完舞几圈,旗子先走,队伍跟随百姓习惯打两个茶间,白天高跷,较郑重,晚间地秧歌,嬉戏色彩更浓白天高跷需要技巧胆量,成人较多;晚间秧歌,技巧相对较低,玩乐成分更大,跟着会首血即可,半大孩子更多准备期问,会首考核过关的青少年可正式上场普及程度,30岁以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上场但,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已经远离了这项活动激发群众继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的思考与措施:当前,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给我县开展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以校本教材延伸剪纸记忆。
在加大成人,尤其是农村百姓及产业剪纸的同时,通过学校制定校本教材,让一代代建平人继承这一古老技艺,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事实上,建平的学校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非常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以农闲绣房延伸绣绒记忆70前出生的建平女孩,几乎没有不会绣绒的,她们从长辈那里接过绣针,从绣最简单的单色花,到绣复杂的“踏花归去马蹄香”:从请长辈画图案,到自己临摹、创造;从用现成的绒线到自行染色、劈线、拼色针法花样繁多,技艺精湛,从家里的门帘、枕套到结婚的大小套件、孩子的虎头鞋花兜兜,家里随处可见绣绒作品,这是女孩必会的女工而近些年,人们抛却了费时费力的绣绒,比着赛地用机器产品,不知不觉中,古老的记忆被尘沙埋没,曾经拿绣花针的手拿起了遥控器、麻将牌、鼠标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固然可喜可贺,但关键是电视、麻将未必比绣绒轻松,他们带来的笑声也并不比艺术品的完成更多,有时甚至影响家庭的和睦,邻里的和谐所以,应花大力气在农村近六个月的农闲中,组织农闲绣房,把古老的绣绒继承发展起来,不要让绣绒随着老人的离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第三,让农村乐队响起来,以排演延伸“十王会”的记忆记忆是有时限性的,需要不断的复习、传承,音乐尤其如此。
十王会的古老乐谱,古老乐器,如果不及时加以复习、传承,很快就会消失在现代时空,只留下纸张上的记载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