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甘美兰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ocx
4页浅谈印度甘美兰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一 甘美兰音乐的历史背景印尼音乐中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并在世界 上影响最大的却是甘美 兰甘美兰乐队及其音乐大约在15世纪时形成,至今已 有500年的历史, 它深深植根于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间有着深厚 的基础据本世纪廿年代统 计,当时仅在爪哇岛上就有二万个甘美兰乐队甘美兰Gamelan-爪哇语主要 是指以打击乐为王的合奏音乐,同时又泛指一切合奏音乐和演奏这些音乐的乐 队甘美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的佛教庙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 美兰乐队所使用的一些乐器到了 13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时 代,大型的甘美兰乐队的乐器已基本备齐,并分为室内、室外两种乐器组合的形 式到了 16世纪以后的马打兰王朝时代,二者又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规模相 当大的甘美兰乐队,它的音乐则用于戏剧、舞蹈、影戏的伴奏,同时也用于各种 宗教仪式在爪哇和巴厘岛上甘美兰乐队颇多,特别是民间群众自发的甘美兰乐 队随处可见,如今它不仅成为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世界人民了解 印尼音乐的一个窗口人们就往往会想至U《宝贝》、《星星索》、《梭罗河》、 《莎里楠蒂》等歌曲这些印尼歌曲的确是以 优美的旋律、徐缓的节奏和 独特的风味,将人们带进了 梦幻般美丽的南洋风光中。
它 以打击乐为主的合 奏形式演绎,也有人声甘美兰,并常伴有古典舞蹈其音乐神圣、空灵,音响效 果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可以带给人释放身心、净化心灵的作用,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和宗教蕴涵二甘美兰的音乐形式甘美兰乐队中最早的乐器是锣,其数目由单个逐渐发展为多个,现在乐队的 乐器有以下四类,第一类:锣属乐器,包括大吊锣、中吊锣、小吊锣、大釜锣、 排锣第二类:排琴属乐器,包括木琴、共鸣筒、金属排琴第三类:管弦乐器, 包括列巴布(甘美兰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切连朋(拨弦乐器)、竖笛(吹管乐 器)第四类:鼓类乐器,甘美兰乐队中使用的是双面长鼓,大乐队中通常为大小 两个鼓,小鼓的声音重于大鼓,而大鼓为雄性,担任主奏,小鼓为雌性,担任助 奏在上述13种乐器中,第一类中的前五种为节奏性乐器,在合奏中用来划分 句逗,第一类的第六种乐器和第二、三类中的全部乐器均为旋律性乐器以上乐 器是大型甘美兰乐队所必需的乐器,此外,还有一些大乐队和民间乐队偶尔还加入一些助奏乐器,如各种碰铃、铙钹、竹木或金属的拍子板等,然而,这些助奏 乐器的存在与否,均对合奏声部的构成无大的影响在一些乡间的小乐队,其编 制较随意,但锣与金属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在甘美兰乐队演奏的音乐中,有一个女声或男声齐唱声部,他们的歌唱柔美、 轻盈,与各种乐器的声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甘美兰音乐是一种支声 体的多声音乐,凡听过甘美兰音乐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甘美兰音乐既复杂 又简单复杂是因为它有多层的音响、多条独立的旋律线和各种交错有序的节奏, 它区别于西方音乐中的主调和声音乐和复调音乐,也不同于东方国家的齐唱、齐 奏中派生出来的支声音乐简单是因为一首长大的乐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 变的,不断循环往复,好似有始无终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最为著名的音乐类型 甘美兰一词是爪哇语,既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乐队,也指这种乐队演奏的音 乐,同时也可泛指印尼以打击乐为中心的大合奏一个正规完整的甘美兰乐队包 括大中小吊锣、大小釜锣、排锣、金属排琴及弓弦乐器列巴布、拨弦乐器切连朋、 竖笛和鼓类乐器甘美兰的音乐功能除了用于节日仪式、自娱自乐外,也可以为 皮影戏、舞蹈、戏剧伴奏其风格主要分为爪哇和巴厘两种,前者斯文典雅、舒 缓平淡,后者奔放热烈、活泼欢快这次来华表演的乐队就属于巴厘风格三甘美兰的音乐特征甘美兰音乐大都采用有半音和无半音的两种五声音阶,但它的律制(即音与 音之间的距离)与12平均律不同,有些接近五平均律,初听时不很习惯。
另外 演奏甘美兰时还要遵循一种称为帕台特的调式,它与印度的拉格相类似,表现不 同的情绪要采用不同的帕台特在甘美兰乐队中还有少量的歌唱家不同的帕台 特表现不同的特定内容,并同时间有联系(即演奏时间有约束)如:帕台特“涅 姆”的乐曲多表现幸福的情感,并在晚上9——12时演奏在这点上它与印度“拉格”的时间学说有相似之处关于甘美兰音乐中这两种音阶,近百年来有不 少西方学者曾研究过,但结果不尽一致甘美兰音乐的曲式结构都具循环性,每 一音乐段落可以不断反复,大吊锣声音的出现标志着前一个循环反复段落终止与 下一个的开始,乐队鼓手似乎有指挥的作用,如果没有他转换乐段的暗示,乐段 将无休止地一直循环下去,这一特征与印尼宗教的“轮回”观念有关系此外, 甘美兰音乐采用2的倍数式节拍,每首甘美兰乐曲都有一段序奏,把乐曲的中心 内容显示出来,并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序奏的长短无规定,可长可短通常爪哇 岛的甘美兰的序奏短小,巴厘岛的甘美兰较为长大甘美兰音乐在印尼深受各阶 层人士的喜爱,是宫廷贵族和民间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种音乐,特别是在民间,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是与戏剧、舞蹈混生发展的一种艺术,适用于各种典礼、仪式,以展示其 威严与权力,并对宗教有着深远的影响。
甘美兰音乐流行于印尼全岛,由于甘美 兰音乐起源于中爪哇岛,因此前面我们所讲述的均为以中爪哇岛为主的甘美兰音 乐,其他地区的甘美兰音乐在结构、音阶等方面与中爪哇岛甘美兰大体相同,但 在乐队编制、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在甘美兰音乐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岛和巴厘岛然而两岛的甘美兰音乐亦存在着差异巴厘岛 的音乐奔放、热情,有时可以说是近乎于粗野它的甘美兰乐队演奏的速度、力 度对比十分强烈,音乐的快、慢、强、弱转换突然,时而如急风暴雨,时而又雨 过天晴,音乐进行极富戏剧性它的甘美兰乐队中的金属的或竹制的打击乐器占 支配地位,有的乐队甚至没有管弦乐器,如果有,其音响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 目乐队的许多乐器都成对使用,相同的两件乐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异,合奏时, 音响颤抖起伏、音色更富于变化这种乐队演奏出来的音乐音量很大,听起来颇 有华丽辉煌之感它的甘美兰音乐在创作上多采用声部镶嵌重合的手法来构成旋 律,多用培罗格音阶通常节奏较快,风格粗犷活泼,它的戏剧题材多来自民间 故事,它的音乐,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而爪哇岛的音乐则显示得斯文典雅,近 乎于单调平淡爪哇岛的甘美兰乐队也以敲击乐器为主,但管弦乐器所起的作用 要比巴厘岛的大些,管弦乐演奏的对位层部在合奏层中作用极为突出,有些乐曲 还以管弦乐器独奏为引子,故此,整个音乐听起来有柔美细腻之感。
由于它源于 宫廷,宗教色彩较浓厚,因此,它的创作风格典雅、纤细,音阶多采用斯连罗音 阶,节奏也比较缓慢,它的戏剧多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 故事为题材,深受人民的喜爱造成爪哇岛和巴厘岛音乐差异的原因是与其社会、 经济、文化及宗教等诸多因素有关的爪哇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其中, 中爪哇的甘美兰乐队是在苏丹王宫廷中培育起来的,虽已流传到民间数百年了, 但其本质上还带有宫廷音乐的特点,其形式也比较完整规范而巴厘岛在印尼独 立时还是一个村庄集体所有制的社会,村社居民无一例外地参与各种民俗节日与 宗教活动,因此甘美兰音乐的演奏必然带上了村社群体文化的特征,具有集体主 义精神和民间艺术的风格爪哇人民笃信伊斯兰教,教规虽未阻止其艺术的发展. 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风格而巴厘岛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艺术,这也许是促 进其奔放活泼风格自由发展的原因四甘美兰的乐器甘美兰乐队的乐器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演奏旋律的敲击乐器:“波南”、 沙隆”、“根德尔”、“干邦”和掌握节奏的敲击乐器:“根当”、“刚”和 克农”以及其他管弦乐器:“苏铃”、“拉巴布”、“格渣比”等五甘美兰的影响印尼的甘美兰音乐遍布全国各地,它的用途 也十分广泛,常为舞蹈、戏 剧、皮影戏伴奏,并在幕间休息时单独演奏, 过去还常在各种宗教仪式, 迎送贵宾及举行火葬时演奏。
各地的甘美兰也有不同的风格,最有代表性 的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岛甘美兰音乐充满生活 气息,活泼,欢快而爪哇 岛的甘美兰音乐由于宫廷的影响,显得典雅,文静1889年在法国世界博览 会上,印尼的甘美兰音乐使人耳目一新,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对此印象很深, 他从中汲取灵感,进行了新的创作荷兰的民族音乐学家孔斯特和当代美国民族 音乐学家胡德都对甘美兰进行了彻底、深刻的研究,写出了专著现在甘美兰音 乐已成为世界民族音乐中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美国的胡德还将甘美兰音乐引入美 国大学音乐系的课堂,让学生们亲自参予演奏另一种文化的音乐,进一步从感性 上理解、把握这种风格据说现在美国各大学中有120套甘美兰音乐队其他国 家如加拿大、英国、荷兰、瑞典、德国、法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菲 律宾、马来西亚、也都有甘美兰乐队,在亚洲地区日本的甘美兰乐队最多,约有 18套总之,当代世界各国最熟悉的东方音乐就是印尼的甘美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