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与突厥.doc
5页论唐太宗与突厥=“news_bd”>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一直受到来自北方草原突厥民族的进攻,导致国家建设不能正常进行,突厥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成了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具体而言,唐高祖时期因为政权刚刚建立,在隋朝末年动乱的破坏后一切百废待兴,所以突厥总是处于主动地位,唐朝处于被动地位,加之唐高祖曾经请求突厥帮助他消灭敌对势力,所以突厥在唐朝控制区内为所欲为到唐太宗时,唐太宗以他宏才大略的政治智慧、刚柔并济的政治策略、主动出击的军事战略,有效地改变了唐高祖时期对突厥的战略方针,较好地解决了唐朝与突厥的矛盾冲突,使突厥不再成为对唐朝的威胁,使唐朝的北方三十年无戎马警 一 突厥以狼为图腾,是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最早见于《周书宇文测传》,其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要和农业民族发生矛盾冲突,因为他们要从农业民族那里获得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必须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唐朝与突厥关系总的基调是以矛盾冲突为主作为处于守势的唐朝来说如何以最有效的民族政策来使矛盾冲突减少到最低程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唐初,突厥进入了一个非常强盛的时代,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始毕可汗咄吉即位之后,由于中原汉族地区不断的动乱,所以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
此外,因为隋朝曾经与突厥联姻,在许多方面帮助过突厥,所以唐朝建立之后,突厥仍然给予隋朝遗臣许多帮助,甚至是希望帮助隋朝复国,这就使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显得十分复杂从区域文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突厥的不断进攻,主要目的是希望从唐朝的农业地区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他们的战略方针是以战争为主要手段,以求和的方式争取时间,并且在其中寻找更加有利的进攻机会,把对唐朝的进攻、掠夺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所以在这样的策略指导下,突厥对唐朝的进攻就不停地发生 武德九年七月,颉利可汗自将十万骑袭武功,京师戒严攻高陵,尉迟敬德与战泾阳,获俟斤乌没啜,斩首千余级颉利遣谋臣执失思力入朝以觇我,因夸说曰:‘二可汗兵百万,今至矣!’对此,唐太宗毫不畏惧,亲自带领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出玄武门,来到了渭河边上,结下了著名的便桥之盟在两军阵前,唐太宗不但显示了唐朝的诚意,还表示了大国的强势,所以突厥的颉利可汗等见到唐太宗之后,群酋见帝,皆惊,下马拜 当时唐太宗与可汗隔水语,且责其负约唐太宗的这种英雄胆识与气魄让突厥军队大为震惊,特别是随后赶到的唐朝军队旗铠光明,部队静严,虏大骇唐太宗与颉利按辔,即麾军却而阵焉。
面对如此场景,颉利可汗果然请求讲和,这正是唐太宗希望达到的目的翌日,刑白马,与颉利盟便桥上,突厥引还唐太宗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便桥之盟只是一时解决了突厥对唐的威胁,因为唐朝与突厥的矛盾冲突根源是两种文明的利益之争因此,唐太宗便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利用突利可汗扩大其内部的裂痕,同时积极准备向颉利可汗用兵当时的情况对颉利极为不利,薛延陀、回纥、拔野右诸部都反叛,颉利让突利讨之,不胜,颉利大怒,把突利关押起来,颉利与突利产生了矛盾再加上这一年大雪,突厥的羊马多冻死在此情况下,有人建议趁机攻击突厥,但唐太宗说:匹夫不可为不信,况国乎?我既与之盟,岂利其灾,邀险以取之耶?须其无礼于我,乃伐之这种不趁人之危的仁者与王者风范,有效地在突利可汗身上产生了积极作用,孤立了颉利可汗,为解决相关的民族问题起到了一种表率作用 唐太宗贞观二年,突利可汗遭到颉利可汗的进攻,向唐朝求救唐太宗与大臣讨论说:朕与颉利盟,又与突利有昆弟约,不可不救,奈何?兵部尚书杜如晦认为:夷狄无信,我虽如约,彼常负之,今乱而击之,侮亡之道也于是命令将军周范壁太原经略之,颉利亦拥兵窥边突厥经过长年的战争,已经表现出内忧外患,特别是突厥可汗用人不当正在引发内部的矛盾,出现了离心离德的局面,例如颉利得华士赵德言,才其人,委信之,稍专国;又委政诸胡,斥远宗族不用,兴师岁入边,下不堪苦。
胡性冒沓,数翻覆不信,号令无常加上岁大饥,裒敛苛重,诸部愈贰突厥内外交困的局面出现 贞观三年,原来臣属于突厥的薛延陀自称可汗,主动与唐朝联系,唐太宗诏兵部尚书李靖击虏马邑,颉利走于是与薛延陀有关的众多民族群体拔野古、仆骨、同罗诸部、霫、奚渠长皆来朝唐太宗便命令并州都督李世勣等全面出击,俘人畜万计,突利及郁射设、荫奈特勒帅所部来奔,捷书日夜至通过分化,唐朝渐渐在军事上取得主动权 贞观四年,唐太宗在唐朝已经具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情况下发动了对颉利可汗的强大攻势,并且俘虏了突厥颉利可汗,厥政权灭亡在如何对待被俘虏的颉利可汗事情上,唐太宗表现出了极为优秀的政治家气度,认为颉利可汗有五项可杀的理由:而父国破,赖隋以安,不以一镞力助之,使其庙社不血食,一也;与我邻而弃信扰边,二也;恃兵不戟,部落携怨,三也;贼华民,暴禾稼,四也;许和亲而迁延自遁,五也朕杀尔非无名,顾渭上盟未之忘,故不穷责也在历数颉利可汗的不可之后,唐太宗认为不是不能杀颉利可汗,而是由于当时有渭水上的便桥之盟,所以不追究颉利可汗,乃悉还其家属,馆于太仆,禀食之这是典型的以信誉为本,以信誉服人,以信誉立国,最终被各民族称为天可汗 因为颉利可汗的生活习惯是要在草原上奔驰,住的是穹庐,但是唐朝给他的是农业民族的房屋,所以颉利久郁郁不自憀,与家人悲歌相泣下,状貌羸省。
帝见怜之,以虢州负山多麕麋,有射猎之娱,乃拜为刺史,辞不往,遂授右卫大将军,赐美田宅唐太宗对颉利可汗的安排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是有较好的示范效应的,对于解决民族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贞观八年,颉利可汗去世,唐太宗赐他为归义王,谥曰荒,诏国人葬之,从其礼,火尸,起塚灞东颉利可汗去世后,唐太宗做了很多善后工作并且对与突厥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战略部署 第一,对一些归附唐朝的突厥民众或者是被突厥统治的民族,中央政府设置行政区进行安排例如,思结俟斤以四万众降,可汗弟欲谷设奔高昌,既而亦来降伊吾城之长素臣突厥,举七城以献,因其地为西伊州 第二,因为唐朝与突厥长期的战争,加上突厥常常逢疠疫,所以长城之南,暴骨如丘唐太宗命令有司其以酒脯祭,为瘗藏之,让死者尸骨入土为安 第三,把自从隋末大乱以来被北方少数民族俘虏的汉人遣使者以金帛赎男女八万口,还为平民这是唐朝中央政府拿出资金把被俘虏的汉人民众赎回,使之回归故乡安居乐业 第四,颉利可汗去世之后,有十多万突厥民众来降,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做了相关安排:首先,在突利可汗辖地设顺州(后隶幽州都督府)、佑州(后隶灵州都督府)、化州(后隶夏州都督府)、长州(后隶夏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
其次,在这些羁縻州府任命突厥人担任都督、刺史,管理其部众,如封突利可汗为北平郡、右武侯大将军、顺州都督,封阿史那思摩为北开州都督 唐太宗对这些归附的突厥首领、突厥民众的安置,仍然属于羁縻制度的安排,值得关注的是有几千户突厥人进入长安,这些突厥民众日后渐渐与汉人发生融合,增加了汉民族的新鲜血液,成为北方汉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积极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厥政权灭亡之后,其民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加入到薛延陀当中;第二部分向西进入西域,成为西域早期的突厥人群体;第三部分是被俘的颉利可汗家族,以及降附唐朝的厥民众约十万人,唐太宗让他们仍居原处,设羁縻府州治之 唐太宗平定厥和对归附突厥人的妥善安置,加强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各民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即各民族的大首领,唐太宗还在这时确立了对边疆各族上层贵族的册封制度 二 颉利可汗去世之后唐太宗又把精力放在处理与突利可汗的关系上突利可汗娶隋淮南公主为妻颉利可汗即位之后任命突利管理契丹、靺鞨部,在幽州附近建立牙帐,统领着突厥东边的民族但是由于突利敛取无法,下不附,故薛延陀、奚、霫等皆内属,颉利遣击之,又大败,众骚离,颉利囚捶之,久乃赦。
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利曾经私下与唐太宗来往,突利请入朝,帝谓左右曰:‘古为国者劳己以忧人,则系祚长;役人以奉己,则亡今突厥丧乱,由可汗不君,突利虽至亲,不自保而来夷狄弱则边境安,然观彼亡,我不可以无惧,有不逮者,祸可纾乎!’突利至,礼见良厚,辍膳以赐之,拜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食户七百对于为什么只封突利为都督,不封为可汗,唐太宗对突利有过这样的解释:而祖启民破亡,隋则复之,弃德不报,而父始毕反为隋敌尔今穷来归我,所以不立尔为可汗,鉴前败也我欲中国安,尔宗族不亡,故授尔都督,毋相侵掠,长为我北籓悉徙突厥还故地突利以为然顿首听命后入朝,死并州道中,年二十九,帝为举哀,亦诏文本文其墓,子贺逻鹘嗣从唐太宗的这些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把事情摆在明处,不搞阴谋,是可以较好地解决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的 在如何安排归附的突厥民众这个问题时,唐太宗曾经让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置,讨论的过程中,大臣们的意见显示了当时唐朝中央政府官员的民族政策思想,绝大部分大臣们都认为突厥扰中国久,今天丧之,非慕义自归,请悉籍降俘,内兗、豫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齐人,是中国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
基本的方法就是使习耕织,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放弃游牧民族的文化,成为农业民族,目的是最终将这些突厥民众融合到汉族之中持反对意见的有以下重要的大臣,他们的观点反映了唐朝的民族政策思想 中书令温彦博的观点是希望学习汉光武帝的方法全其部落,以为捍蔽,不革其俗,因而抚之即不去改变突厥的文化,如果让他们进入黄河流域则乖本性,非函育之道即如果突厥离开了他们生存的北方草原是难以生存的 秘书监魏征虽然也认为要让突厥返回北方草原,但是他认为:突厥世为中国仇,今其来降,不即诛灭,当遣还河北且秦、汉以锐师猛将击取河南地为郡县者,以不欲使近中国也陛下奈何以河南居之?对于愿意归附的突厥则不能让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因为降者十万,若令数年,孳息略倍,而近在畿甸,心腹疾也魏征强调突厥与汉族的民族仇恨,建议把已经归附的突厥也遣返回北方草原 对此,中书令温彦博给予反驳,认为唐太宗对于天下的所有民众若天地养万物,覆载全安之,今突厥破灭,余种归命,不加哀怜而弃之,非天地蒙覆之义,而有阻四夷之嫌臣谓处以河南,盖死而生之,亡而存之,彼世将怀德,何叛之为?温彦博的观点符合当时归附突厥的实际情况,是以仁爱去关心突厥民众 魏征回答说:魏时有胡落分处近郡,晋已平吴,郭钦、江统劝武帝逐出之,不能用。
刘、石之乱,卒倾中夏陛下必欲引突厥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者也显然魏征是用五胡乱中华的历史教训来进行反驳 温彦博回应说这些突厥是在创残之余,以穷归我的情况下归附政府,理应援护之,收处内地,将教以礼法,职以耕农,又选酋良入宿卫,何患之恤?而且还列举汉光武帝当年把南单于安排在中原地区,最终也没有发生叛亡之事件但是最终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把进入内地的突利家族又迁回北方草原 突利死后,突利的弟弟结社在唐太宗到九成宫的时候,阴结种人谋反,劫贺逻鹘北还,谓其党曰:‘我闻晋王今夜得辟仗出,我乘间突进,可犯行在rsquo;是夕,大风冥,王不出,结社率恐谋漏,即射中营,噪而杀人,卫十等共击之,乃走,杀厩人盗马,欲度渭,徼逻禽斩之,赦贺逻鹘,投岭外这件事情引起了朝廷大臣对安排突厥民众在长安周围的不满,唐太宗亦患之,乃立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氏李,树牙河北,悉徙突厥还故地唐朝与突厥的关系进入阿史那思摩可汗时代 阿史那思摩是颉利家族人,因为形貌与突厥人种有些差异,所以没有能当上职位较高的官员,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后多次与唐高祖交往,高祖嘉其诚,封和顺郡王唐太宗即位,授思摩担任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统领颉利故部驻河南,后提升为怀化郡王。
贞观十五年,思摩带领民众十余万人、战士四万人、马匹九。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