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岗位需求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水平测度-基于北京地区的调研.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33794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96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岗位需求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水平测度基于北京地区的调研    汪昕宇内容Reference 在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以及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岗位需求的包括专业能力、通用技能和基本素养的三维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据此对毕业生具备的就业能力水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水平和两者之间的能力缺口进行测度,并从不同岗位、毕业院校、学历层次和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文章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水平显著低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水平,且不同岗位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口主要来自于通用技能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差距关 键 词 大学生 岗位需求 就业能力结构 就业能力缺口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之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已成为当前社会重点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地界定就业能力的内涵,设计就业能力的结构,并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提所谓就业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O)将其定义为劳动者获得和保持职业机会,并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提升以及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郑晓明,2002);有的认为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影响和保证大学生正确择业、顺利就业的能力(王晓红,2005);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一种具有职业岗位普适性的心理特征;有的则从人力资本形成角度出发,将大[来自wWw.lw5u.coM]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高校使在校大学生能够顺利转为现实人力资本后所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黄敬宝,2008);还有的学者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角度,将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能力定义为大学生从毕业进入社会,通过自己努力,获得自己满意工作的能力(冯绍壮,2012)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与就业能力定义密切相关,不同的就业能力界定,其构成也不相同(Harvey,2001)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呈多样化,其中国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定义了6个类别和16项技能;美国劳工部的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SCANS)定义了三大类别、五大能力、36 项具体技能;Hillage和Pollard(1998)建立了就业能力的五要素结构;Yor[来自Www.lw5u.coM]k和 Knight(2004)建立了包括专业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元认知的USEM模型;英国教育与就业部(2009)定义了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个人特性和企业运营知识的四要素结构等。

      国内有的学者将就业能力分为个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郑晓明,2002);有的提出了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的五要素模型(张丽华,2005);杨河清(2007)从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语水平、相关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7 个因素评价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王霆等人(2011)建立了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的三要素结构等;李博等人(2014)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建立了基于CareerEDGE模型的能力结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就业能力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和界定,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以借鉴的经验然而,已有研究一方面有扩大就业能力内涵的趋势,降低了就业能力的集中度,不利于突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较少从岗位需求的角度对就业能力及其结构进行研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结构性失衡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应主要包括那些能够使毕业生在毕业时获得自己满意工作,同时满足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能力,从岗位需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水平进行分析更符合现实情况,且更具有针对性为此,本文从岗位需求的角度,以大学生就业结果、就业质量,以及未来职业发展为考量,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获取职业、适应职业和取得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测度,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依据和方向性指引。

      具体地,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旨在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从岗位需求的角度重新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使之能够突出反映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共同的、核心的就业能力;通过测度岗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能力水平,计算两者之间的能力差,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就业能力缺口及具体表现二、研究方法(一)研究步骤(1)对北京地区20家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或招聘主管、其他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主管或资深员工进行访谈,了解不同类型岗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招聘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毕业院校、学历、工作经验、性别、外貌、生源地、性格、能力和素质等)?”、“您认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从岗位需求角度来看,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在访谈前,研究者根据已有相关研究设计了就业能力筛选表,其中尽可能地涵盖了在已有研究中提出的就业能力项目,共计39项在访谈时请被访谈者根据所负责岗位的实际需要,针对准备好的就业能力列表进行筛选2)根据被访谈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提取各种回答中有关就业能力的Keys,统计各Keys的出现频率同时,对能力筛选表中所列就业能力项目的被选频率进行统计。

      将两种统计结果整合,根据各就业能力项目出现频率的整体情况,确定将出现次数小于2次的就业能力项目删掉,形成基本的就业能力量表3)在基本就业能力量表的基础上,设计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分别是:其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包括人力资源经理或招聘经理填写、其他职能部门的经理或资深员工填写两种);其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调查问卷(包括已工作半年以上的大学生填写、应届高校毕业生填写两种)4)对北京地区10家用人单位发放“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地区高校的100名2013届毕业生发放“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试调研,针对试调研结果,邀请有关专家、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论证和修正,并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5)进行正式调研,根据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二)研究样本正式调查问卷分别在企业和高校中发放,其中企业调查问卷分别由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或招聘主管、其他管理部门或业务部门的经理或资深员工,以及已工作半年及以上的毕业生填写同时在北京地区14所院校发放问卷,由在校应届毕业生填写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915份,有效问卷1644份,有效率为85.8%(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各项研究的数据来源见表2三、研究结果(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虽然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仍然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角度来考量,且强调三者并重,但具体要求较之前有所改变:首先,三者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基本素养,然后才是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其次,在知识方面用人单位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第三,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两方面,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通用技能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毕业时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普遍不高,且专业技能可以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得到培养,从而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第四,在素养方面尤其关注能够反应学生工作态度和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因此,为了突出岗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重点,并尽可能地反映不同岗位在能力需求上的共性,以使就业能力模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特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合并为一个维度,体现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将各类岗位普遍需要的通用技能列为一个维度,反映各岗位对学生技能的共同要求,再结合基本素养形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具体构建过程与结果如下1. 专业能力维度的构建由于不同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差异较大,不易全面覆盖和一一列举,为此,专业能力只列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而不再对每个方面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细化。

      这样专业能力维度的结构就确定下来,不再进行定量分析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访谈与试调研结果的讨论时都获得了用人单位和专家的认可2. 通用技能维度的构建以美国SCANS定义的36项具体技能、麦可思公司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中的核心技能要素,以及王霆(2011)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相关调查中技能要素各子项为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以及专家的访谈,对大学生应具备的通用技能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并通过预调研最终确定了22个通用技能子项(见表3)利用用人单位对各项技能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采用Cronbach´sα、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分别对问卷通用技能部分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得到Cronbach´sα值为0.935,KMO值为0.890,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卡方统计量显著性检验值为0.000,三项指标显示通用技能部分通过信度与效度检验,可以运用因子分析进行分析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得到4个因子,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4.931%,因子分析结果如下第一个因子包括解决复杂问题、质量控制分析、指导他人、人力资源管理、协调安排、谈判技能、疑难排解、判断和决策、自我营销能力,体现学生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可命名为基本工作技能;第二个因子包括科学分析、理解性阅读、说服他人、针对性写作、数学解法、组织能力、财务管理,反映学生科学思维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可命名为科学管理技能;第三个因子包括有效口头沟通、主动学习、聆听能力、时间管理,体现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潜能,可命名为学习发展技能;第四个因子包括工作执行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可命名为自我控制技能。

      3. 基本素养维度的构建同样地,在参考已有研究和综合用人单位与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通过预调研最终确定基本素养维度包含13个子项(见表4),并利用用人单位对各项基本素养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数据,对问卷基本素养部分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得到Cronbach´sα值为0.925,KMO值为0.889,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卡方统计量显著性检验值为0.000,三项指标显示通用技能部分通过信度与效度检验,可以运用因子分析进行分析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得到2个因子,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2.059%,因子分析结果如下第一个因子包括责任感、自控力、抗压力、正直诚实、团队合作、工作主动,可命名为职业素养;第二个因子包括自信心、道德修养、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身体素质好、竞争意识、心理调试,可命名为品质特征4. 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通过上述分析,综合得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模型结构如下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及其比较分析1. 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及能力缺口测度利用已毕业半年及以上大学生问卷的调查数据,即已工作半年及以上大学生对“工作岗位对就业能力的需求水平”和“毕业时所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的评价,计算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与岗位需求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就业能力缺口,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具体做法是根据已构建的就业能力模型,将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所包含能力子项的评价得分进行加总平均作为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的指数,并将“工作岗位对就业能力的需求水平”和“毕业时所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相减得到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的能力缺口值,分析结果见表5所示从表5可知:(1)从就业岗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