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代金陵诗试论【文献综述】.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3750130
  • 上传时间:2022-04-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培言文学唐代金陵诗试论六朝古都金陵,是一座阅尽沧桑的历代帝王之都,它保留了太多的前朝旧事金陵积淀 着前朝的陈迹,反映着当代社会的缩彩唐代的金陵诗歌所体现出的文化沉思给予后人很多 的启迪,命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系统和空前的,诗人们关于时空、牛命、皇朝盛衰以及由 此而衍牛出的人牛观等问题,让后世的是想家们也不得不以此为起点进行思考,而难以有所 逾越通过阅读大最的书籍和期刊,我发现H古以来的文人、学者之所以热衷于研究、考证唐 代的金陵诗歌,无外乎一下三点原因:一为历史兴亡的反思与憾恨;二为六朝古都的尊崇与 怀念;三为金陵风光的绮丽与风流故本综述将根据以上三个方而对前人对金陵诗歌的研究 成果进行归纳、介绍一、为历史兴广的反思与憾恨唐代金陵诗歌多在感叹历史兴亡,六朝的矩促苟安使得后代文人不得不发出“有国有家 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山的僦叹而唐人观察六朝正处于一个不远不近的最佳距离,既 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乂没有被岁月的风尘遮蔽了史实所有的光华例如汤贵仁先生在分析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时就驳倒了方植的观点,方植认为《西 塞山怀古》“独王睿一事”,乂 “无自己在诗内”,所以“无甚奇警胜妙”。

      ⑵汤贵仁先生认为 和西塞山关联的历史人物是很多的,但刘禹锡独选王容一事,却有深刻的寓意,王睿虽不是 西晋伐吴战争小的主力,却是一支奇兵他从西到东,纵横数千里,直取石头城,不失为伐 吴战争中的风流人物,把王睿作为抒写的中心,不仅于突出兴亡之感的主题有利,亦能增加 诗文的传奇色彩⑶计顒夫在《唐诗纪事》中说,长庆年间,刘禹锡和元稹、韦楚客相聚于 H居易家,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禹锡的“王睿楼船”先成白居易看了以后说: “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 ”余人皆辍笔⑷再如李华先生在分析杜牧的《泊秦淮》小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吋,认为“隔江犹唱”包含了四层意思:第一,《玉树后庭花》是亡国的曲调,歌女只知道卖 唱,不知道这ilh子的性质和它特定的含义;第二,金陵是陈朝的故都,是《玉树后庭花》illi 调的诞牛地,陈朝皇帝就因为牛活腐化、沉醉于靡靡之音而广国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 问后庭花”;⑸第三,歌女们大概不知道亡国是什么滋味,她们不知道自己也正是在为大唐 帝国唱挽歌;第四,歌女们固然不知道陈代亡国的历史,但是除她们Z外,有谁还记得陈代 亡国的教训?这正像李商隐所说的“从臣皆半醉,天了正无愁”。

      ⑹又如在南通人学文学院教授王志清的学术论文《金陵怀古第一诗——李白V金陵三首〉鉴 赏》⑷小指出,第一首侧重于壮大,是写虎踞龙盘的形势;第二首略偏于柔巧,通过今昔对比 来写“空馀后湖月”的萧瑟;第三首则山山水而具体到宫殿、绮罗,“古殿吴花草,深宫晋 绮罗”,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即在好山好水的描写Z后,补写引起遥想的眼前 景物,以追述対前朝历史的遥想,突出了六朝过后金陵盛衰所蕴含的历史教训此三首诗, 应写作于李白中年吋⑻总体来说,由于诗人远离政治中心,是一个没能纵横的纵横家,其 诗的总体倾向是伤感而沉郁的诗小所表现出來的情感很复杂,既是对丿力史兴衰、社会更替, 江山易代的伤感,乂是为“旧都”搁置于今日而惋惜,也充分显示了其政治理想受阻而牛成 的内心的苦闷、愤郁和无奈⑼最后再引证昊调公对李商隐《咏史》的分析〔⑹他认为这首诗的标题是《咏史》,而实际 是侧重咏南朝之史以寄寓讽谏李商隐的咏史诗,往往侧重于南朝和隋代帝王失国与天宝之 乱后唐政的荒废,这现象绝不是偶然的第一,唐王朝衰微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往往同消王 的昏庸腐朽、沉醉女色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玉树歌残,景阳宫井,就成为他咏史诗中艺术 构思的经常比托。

      笫二,李商隐的环妍绮靡的审美观点,导致他以更多的兴趣主意南朝史实 笫三,从六朝到隋唐,特别是惊心动魄的安史Z乱使唐王朝加速地走下坡,曾使得当时的不 少人们感到创巨痛深,冋顾祸源,发为咏史,这在晚唐诗作中并非罕见」山二、为六朝古都的尊崇与怀念“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的都城,金陵 阅尽了豪奢也饱览了衰颓,朝代之兴亡荣辱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古城埋藏了太多缄默的 辉煌和凄美的苍凉唐代诗人怎么可能放过金陵这个可以展挥洒他们诗情的好地方g在《全 唐诗》中,怀念六朝古都的诗歌就将近一百二十首后代学者在对唐代金陵诗歌的研究中, 也将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一块上近人梁启超较早地将国势的强弱与国都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考察,他认为:“建都 北方者,其规模常弘远,其局势常壮阔建都南方者,其规模常清隐,其局势常文弱”上] 至于为何形成北强南弱的局势,今人王恢先生作了一个形彖的解释:“中国譬如一巨人,坐 北向南,头脑在北,河济江淮为其胸膛,头脑豁露于外,常有清新寒冷之刺激;胸腔包裹在 内,时有温暖安全Z感反Z,头脑倒装于腹,则全身运动不灵,常现疲缓滞呆Z像 041 地处南方的金陵和杭州不宜选作国都,这种看法儿乎成了现代学者的通识。

      然而古代作家的 思考角度往往与后世的政治家、地理学家和文化学家不尽相同,他们并不认为金陵的口然位 置欠佳,反而不断地强调其地理条件的优越,例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就极力 描写金陵地理形胜Z美和财货Z富,其口的在于说明国运、帝运的短促并沖地理原因所致 南宋文人康与Z的《菩萨蛮令•金陵怀古》更是以“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两句来高度 评价金陵在北伐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晓琳在她的学术论文《“金陵”意象与古代作家的怀古心态》 "6」中就捉到:出现在怀古诗词里的金陵既是作为客体的那座历史名城,更是经过创作主体悄 意选择组织与过滤加工的意象,集中地体现着作家的意识流向和情感状态,“君看六幅南朝 事,老木寒云满故城,”(韦庄《金陵图》)这就是诗人的另一种真实的感受事实上“金陵” 作为诗歌中的感伤意象是文人作家今昔比较之示的艺术产物,其比较又主要集中在这朋城市 的弱的局面政治命运Z上,至于经济发展与否显然没有成为他们文化视野的聚焦点⑴]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张润静在对唐代诗人的金陵情结的研究中也提到:都城是一 个国家、一个朝代的象征,往往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万众仰止的地方。

      [⑻一向 关注政治的中国文人对于都城的近乎虔诚的感情,在小国古代诗文小随处可见金陵在唐前 就先后为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故都,经历了 “四十余帝三百秋”,它上 空长期笼罩的沉沉王气给它增添了无穷的文化内蕴口9]在金陵怀古诗中,诗人往往耍触及金 陵的王者Z都的内涵,并流露出一种既叹惋又尊重的复杂情感,越是业已风流远逝,越是计 人不禁去缅怀昔口的干-者之风⑵]三、为金陵风光的绮丽与风流金陵古城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众多的名胜,如台城、乌衣巷、雨花台、燕子 矶、凤凰台、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等,这些都成为后世无数文人骚客观赏、凭吊、吟咏 的对象⑵」在南京人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和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成林共同完成的 论文《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中就提到了南唐诗人朱存的《金陵览古诗》C22]o《金 陵览古诗》原有二百首,遗憾的是,这一组诗如今已经散佚不全,从现存篇目如《后湖》、《北渠》、《秦淮》、《东山》、《新亭》、《天阙山》、《石头城》、《乌衣巷》、《段 石岗》、《阿育王塔》、《半阳湖》、《潮沟》、《直渎》、《运渎》、《风凰台》等來 看,可以确定所咏都是南京的历史遗迹,并且都以“地”命题。

      他们还将“金陵四十八景” 大致分为了四类:六朝文化组:莫愁烟雨、雨花说法、珍珠浪涌、北湖焰柳、东山秋月、虎洞明曦、冶城西峙、赤石片矶、桃渡临流、青溪九曲、风凰三山、长干故里、楼怀孙楚、台想昭明、商飕别馆、谢公古墩、栖霞胜境、星岗落石佛教文化纟n:祈泽池深、南花说法、天界招提、永济江流、牛首烟岚、清凉问佛、嘉善闻经、达摩古洞、祖堂振锡、报恩寺塔、神乐仙都、衣谷深松、献花清兴、栖霞舲境诗酒风流组:凭虚远眺、东山秋刀、赤石片矶、杏村沽酒、桃渡临流、青溪九曲、风凰三山、鹭洲二水、楼怀孙楚、台想昭明、长桥选妓、三宿名崖、谢公占墩、星岗落石自然胜迹组:莫愁烟雨、永济江流、燕矶夕照、狮岭雄观、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龙江夜用、牛首烟岚、珍珠浪涌、北湖烟柳、冶城西峙、青溪九曲、凤凰三山、鹭洲二水、幕府登高、鸡笼云树、灵谷深松、秦淮渔唱、天印樵歌、商飕别馆⑵」南京师范人学文学院副教授高峰在对金陵怀古词的研究中,认为金陵怀古词中的意象, 大都带有衰飒、荒凉、凄迷、寥落的特征[24]r大词人在抒发怀古之思的时候,专门寻找较 为冷清的物象,进行意境创造,借助悲凉的情感体验,使笔下的景致都带上黯淡凄冷的光环在口然景物意彖方而,词人多选择长江、秦淮河、青山、衰草、寒树、燕子、斜阳、月色z 类的意象來构筑境界,有力地渲染荒凉的氛围;并且通过自然山水的永恒反衬社会人事的短 新,渗透着深沉的沧桑z感。

      在人文景观意彖方面,词人多透过台城、石头城、乌衣巷、雨 花台、凤凰台等丿力史遗迹的咏叹,揭示金陵故都的盛衰变迁,寄托着作者心中的悲哀和感伤 这虽然是对金陵怀古词的研究,尽管文体不同,但人们对金陵景物的感触应该在内在感应上 是一致的以上内容就是我从三个方面归纳的前人对唐代金陵诗歌的研究成果,rh于木人阅历冇限, 本综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是值得商榷的,希望能得到指导老师的批评和指止注释:[1] [日本]览文生览久美子.唐宋诗文的艺术境界.北京.中华书局.2007. 76[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53[3] 汤贵仁.唐诗鉴赏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55-256[4] 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12[5] (淸)沈德潜.唐诗别裁.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7【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 187[7] 王志清.金陵怀古第一诗一一李白《金陵三首》鉴赏.南通大学文学院院报.2009. ( 6 )[8] 詹锁.李白诗文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3[9]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50-1057[10] 吴调公•钟山何处有龙盘一一李商隐《咏史》欣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报.1980.( 8 )[11] 何敬群 遊翁.诗学纂要.香港.远东书局.1974. 324[12]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98[13] 梁启超.饮冰堂全集.上海.上海中央书店• 1935. 175[14] 王恢.中国历史地理.台北.台湾学生书店.1979. 232[15] 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辽宁.辽海出版社.2003. 87[16] 周晓琳•“金陵”意象与古代作家的怀古心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 ( 5 )[17] 张大可.三国史研究.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211[18] 张润静.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一一唐代诗人的金陵情结.上海大学学 报.2006. ( 7 )[19] 葛永海.金陵守望与长安放歌:唐代都城诗的审美歧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 ( 4 )[20] 葛永海.历史追忆与现世沉迷:唐诗中的金陵与广陵.浙江社会科学报.2009. ( 2 )[21] 李量.先读唐诗再旅行.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195[22] 程章灿成林.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南京社会科学报.2009. ( 10 )[23] 南京市文献委员会南京市通志馆.南京文献.上海.上海书店.1991. 347-350[24] 高峰.论金陵怀古词的文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