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数字经济基础支撑能力行动计划.docx
15页提升数字经济基础支撑能力行动计划一、 提升数字经济基础支撑能力加大5G标准下物联网建设力度,按需新建物联网基站,加快在高标准农田、产业园区、城市路网、社区街道、水库、湖泊、水电站、自然保护区等布设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全州城市主城区、重点区域全覆盖建设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离岸数据中心,积极推进联通国际枢纽红河传输工程,助力面向东南亚数字经济合作高地建设二、 现代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矿业是红河州的传统支柱产业,红河州以其突出的矿产资源闻名全国,是云南省重要的矿业工业基地特别是个旧市,探获的锡占世界的24.7%,全国的39.1%,云南省的82.7%,被誉为世界锡都但是经过长年以来连续不断的开采,资源开始衰减并逐步枯竭2008年,个旧被确立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红河州亟需改变过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延缓资源枯竭,培育替代产业,实现转型发展但是随着资源的逐渐衰减,红河州制造业呈现中间强、两头弱、两头在外的产业特点一方面自有矿山已经无法满足下游企业的生产需要,只能从外地购进;另一方面距离有色金属消费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距离相对较远,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州内园区交通、电网、供水等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如工业废水的处理、排放废气的处理、产品物流规划等方面不尽合理,影响营商环境此外,红河州冶金、烟草等传统产业仍占据制造业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高新电子行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不足、总量不大,产业数字化和水平较低,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较弱二)科技创新支撑不足,高新技术相对缺乏红河州仅有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三所专科学校,高等院校数量少、科研能力弱的状况持续存在,产业技术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不足,高端人才、科技转化平台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资源相对较少,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带头人相对匮乏,导致红河州产业链上下延伸受到限制目前,红河州现代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特别是高原特色农业、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偏重于原料初加工环节,产业链整体延伸不足,初级产品多,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州内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不多,总量规模和经济效益有限,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相对较少三)生态保护亟待加强,双碳达标压力加大红河州生态整体相对脆弱,与云南省其他部分州市相比较,红河州森林覆盖率5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北部地区石漠化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较重。
红河州以基础原材料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重金属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难度更大,特别是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红河州亟需寻求更加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三、 深化产业环境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改革的制度创新作用,在市场失灵的关键领域和外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中协调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一是要继续推进创新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针对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要破除制约技术创新的制度性、结构性障碍健全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用市场化手段配置知识、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减少行业和区域壁垒着力构建技术共享、扩散和溢出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改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科技成果市场化收益回报的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维权体系并加大侵权惩罚力度要对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突破给予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基础研究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攻克核心技术问题二是加快产业政策调整,优化竞争性政策环境放弃干预和替代市场的选择性政策,构筑弥补市场不足和一视同仁的功能性、竞争性产业政策,推动产业政策从选择性向普惠性转变。
调整产业政策手段,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政策工具选择上从过度依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向发挥不同政策工具互补性作用转变改变直接补贴的传统手段,充分发挥资本杠杆的力量和资本市场在支持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原本指向特定产业的支持政策转向与技术创新挂钩通过负面清单管理等方式治理部分行业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四、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需要认真学习领会的重要课题根据发展经济学原理,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主导产业部门依次更替迭代的结果产业体系也称产业结构体系,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产业间的生产比例关系产业体系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产品使用价值不同分为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部类,按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差异分为一二三次产业,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根据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等五、 现代产业体系助力红河经济跨越式发展红河州聚力高质量发展,兴产业强支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08.4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742.12亿元,年均增长9.9%,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全省第三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分别从2012年的19192元、5807元提高到2021年的40930元、15039元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红河强十年间,我州在经济发展中,以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为方向,着力谋划构建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产业,绿色能源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烟草产业、房地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6个百亿级产业的5+6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州情实际的现代化产业迭代升级、转型发展之路,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后劲增强,全州产业发展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大踏步迈进截至2021年底,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747.72亿元有色金属、烟草、能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云锡锡冶炼、红河卷烟厂退城入园,云锡矿业连续16年领跑世界锡生产企业,锡产销量在国内市场占50%、国际市场占25%电子信息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升,占24.9%。
泸西县成为G20杭州峰会时鲜蔬菜主供基地,建成开远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建水县入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蒙自、开远、绿春入选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石屏豆制品年产值达42.5亿元,红河高原特色农产品种类多、规模大、品质优、早熟反季天天有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创建弥勒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文旅品牌,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和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唯美画卷徐徐展开,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更加响亮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487万人次、10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398万人次、590亿元而以滇南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为重点、中心集镇和特色小镇为亮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8.98%提高到2021年的48.7%十年感恩奋进,十年砥砺前行在新的经济发展赶考中,大力推行链长制,全力打造绿色铝及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链和9个百亿级产业链,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入驻红河,加快建设千亿级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着力打造国内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
六、 加快培育内需体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经济增势放缓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全面促进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并将其真正转化成消费需求初次分配更加强调公平与效率,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力度,让支出从促进发展向提高公共福利转变;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建设,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预防性储蓄动机另一方面,以消费结构升级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和数字经济,倡导绿色、健康和安全的消费方式,发展定制、智能、体验等新型消费模式调整耐用品消费政策,减少住房支出在消费中的占比,优化居民支出结构扩大国内有效投资,增强投资对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保证投资合理增长和效率提升扩大国内有效投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使其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鼓励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扩大新兴产业投资并把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节奏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体系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银行、证券和股权等协调互补的直接投融资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限制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抑制资本脱实向虚七、 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传统产业方兴未艾,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崛起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强增量并重,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近年来,红河州在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上不断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高速发展,占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4.9%,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红河州大力推行链长制,全力打造绿色铝及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链和9个百亿级产业链,一批标志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渐起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多年来,红河州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禀赋并不匹配,为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全域升级,红河州把旅游文化产业纳入全州5+6产业体系千亿元重点产业布局,将紫陶文旅纳入全州12条产业链,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谋划建设滇南旅游文化经济带,加快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随着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红河旅游走出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
10年来,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从1487万人次、104亿元,增长至5398万人次、590亿元,分别增长3.6倍、5.7倍下沉一线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红河未来发展如何,关键在产业,关键在产业项目在2022年全州重点产业项目调度会上,红河州州委赵瑞君说,要在产业项目建设的战场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以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稳住经济,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随着实践行动的开展,各项工作已成效凸显截至今年7月,全州拥有市场主体总量36.6万户;今年1—7月,全州新培育市场主体61895户,较2021年底净增47698户,全州市场主体实现平稳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州共有在建招商引资项目569个,协议总额2145.43亿元,同比增长29.1%八、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聚焦聚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应聚焦聚力实体经济,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配套体系全、发展空间广等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我国振兴实体经济、做强制造业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要瞄准我国与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的差距,大力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促进高端要素向制造业领域汇聚,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一是实施降本减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