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技巧归纳.doc
11页践行创先争优建设文化大镇雷州市调风镇文化建设先进事迹材料调风镇人民政府(2010年 12 月 3 H)调风镇地处雷州市东南部,距雷城38公里,总面积226.4平方 公里,东与东里镇接壤,北连雷高,西与英利、龙门镇相连,东南面 与徐闻县和安镇相邻常年平均气温219 C,年均降水量达2022.8 毫米全镇下辖18个村委会,123条口然村,2个居委会和3个镇办 农场,总人口 61733人,13000户,其中农业人口 56473人,占94%, 非农业人口 3698人,占6%,坪区面积5.6平方公里,人均年纯收入 3870元全镇可开发利用海滩涂3.6万方,流域面积100多公里的调 风河东西贯穿全境,全镇拥有耕地面积17万苗近儿年來,调风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统揽农村工作的总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注入环境生态保护的新内容, 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努力创建 生态示范村和生态文明村,取得显著的成果先后有创建了禄切村、 课下村、山后寮村、后湖村、东平村、官昌村、调铭村等40条村庄 被评为雷州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生态文明村和湛江市生态示范村。
其中后湖村、禄切村、调铭村和南田村等16条村庄被评为湛江、雷 州特色文化村08年被湛江市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单位;09年被雷州市评为城乡规划建设先进单位;09年被评为湛江市技术创新专业镇;08年被湛江市评为工业先进镇阳高县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县一是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 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北京人”后裔一一 “许家窑人”就在此定 居并留有遗迹战国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在 此置高柳郡,建置距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二是文物古迹众多 全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5个,其中国家级3个(人类文明发 祥地之一的许家窑人遗址、规模空前的古汉墓群、气势恢宏的明 代建筑云林寺),省级文物1个(距今2000多年我国现存最早 的古长城),市县级文物31个三是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晋北鼓吹.200多年历史的恒山道乐享誉国内外,均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二人台力艺术魂宝和 鳌石赛戏分别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四是民间 工艺绚丽璀灿精美的皮革制品、人工刺绣、剪纸、泥塑.布艺 等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浓郁,多次获国家、省级比赛奖多年来,阳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力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主动推动 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文化统筹协调发展,通过不断挖掘丰富 的传统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传承发展特色,着力强化组织领导.资 金投入、体制创新等保障措鬼 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 日臻完善,二人台剧团、晋剧团、业余戏社等文化队伍建设日新 月异,社区文化.“文化下乡”等群体型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阳 高大地文艺奇葩竞相绽放,全县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 态势2007年9月,阳高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 国二人台艺术之乡” ;2008年1月,在共青团中央、农业部举 办的第三届全国乡村青年才艺风采大赛中,二人台歌舞《挂红灯》 荣获一等奖;2004年9月,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群 星奖力比赛中,《姐妹情》被评为纪念奖,同年11月,在中央 精神文明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又荣 获金奖;2008年,二人台剧团优秀演员王志卫以一曲二人台唱 腔入选奥运火炬手;2004年,在晋.蒙.陕、冀二人台电视大 赛中,《表真情》荣获二等奖近年来,“阳高二人台"精品剧 目先后多次亮相央视“魁力十二力.“曲苑杂坛".“文艺频道力 等名牌栏目2008年,阳高“二人台”民间艺术在央视二套以 专题形式给予重点报道。
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阳高县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 市百强县回顾总结阳高县近年来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有喜悦,也有收获,但更多的是体会和感受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不断强化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领导重视阳高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 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三个纳 入”,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阳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中,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 乡建设整体规划O每年县委常委会议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召开两次 以上专题会议,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 府把文化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范围,作为考核干 部的重要依据二是政策扶持为促进民营经济投资文化等公益 事业,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 策》,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税收.土地等各项收费上给予减免三是齐抓共管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文化事业发展协调领导小 组,积极协调乡镇和组织.宣传、文化.发改、教育、科技、财 政.人事等部门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并明确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 职责,年终认真考核,进行评比表彰,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主抓, 各乡镇.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文化建设工作 格局。
二、政策倾斜,公办民助,不断强化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在文化投入上,县委、县政府政策非常明确,阳高虽然是个 财政补贴县,但每年始终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而且增 长幅度都超过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2006年文化事 业投入112万元,2007年投入155万元,增幅38. 3% (当年财政增幅为& 97%) , 2008年投入166万元,增幅为7.1% (当年财 政增幅为3. 35%)这样,通过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年度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都 得到了按时足额拨付近三年来,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拨付 共计180万元,全部用于文艺活动.文化馆设施建设、图书购置.传统节日文艺演出等通过“公办民助”的投入形式,三年来累 计接受同煤集团.金光公司.绿苑饮品等大中型企业共赞助150 万元现在,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必要补 充的文化建设良性投入机制三、多措并举,创新机制,逐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县.乡.村三级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文 化设施相继建成一是县级文化活动场所日益完善山西省 唯一一家县级艺术学校一一阳高县二人台艺术学校,通过加 大投入,体制创新,联合省戏曲学院办学,一大批优秀剧目 脱颖而出,多次赴京演出,屡获殊荣。
2008年,县财政投入 22万元,重新修缮了县文化馆,配建了阳高文化书城,筹办 了全县规模最大的报刊阅览大厅,启动了数字电影放映工 程县文化馆、图书馆在2007年就被省艺术馆评估为部颁 标准三级近年来,在文化馆相继举办了首届“电力杯”美 术、书画、摄影、民间工艺品展览、大学生村官书画艺术展 览、中国阳高首届杏花节山西摄影作品邀请展等多次大型书 画展览2008年,争取省级图书馆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 现在项目前期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二是乡镇综合文 化站建设进展顺利近年来,阳高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层 文化站建设的有力契机,先后争取上级资金230万元,建起了北徐屯.马家皂、东小村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2800 平方米,并配套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和文化 资源共享站点等相关设施,配备了专职文化干部,做到了人 员、经费、设施.活动四落实到2009年底,全县13个乡 镇综合文化站将全部建成,成为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的 重要平台另外,全县建起了村级文化室205个,50个村建 成了农村图书室,拥有图书3.5万册,罗文皂镇罗文皂村于 1980年办起的“一分钱图书室”,30年坚持为农民服务, 如今藏书达5. 3万册,名闻全国。
三是城镇社区文化发展如 火如荼阳高县坚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城乡规划协调推 进,要求新建.改扩建居民小区必须规划配套建设相应的文 化设施,小区内必须建有一个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为 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县城灯光蓝球场、火车 站广场.龙泉小区、汽车站广场、福祥苑小区、众和苑小区. 鑫庄苑小区等八大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已经成为县城居 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全县顺利实现了 80%的城镇社区和乡 村都有文化阵地的发展目标四、统筹兼顾,广泛覆盖,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确实保障近年来,阳高县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工程,县支中心和乡村(街道社区)基层点建设达到文化部 规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县 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广 场为枢纽,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城乡一 体的文化活动网络通过深入基层,全年开展送文化下乡活 动680多场,送电影下乡3000多场,送图书下乡2. 8万册 近三年来,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一年看2场文艺演出,一 年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2次群众文化活动,每月看1场 电影的文化活动需求城乡居民看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图书馆人均购书费、人均藏书量均高于省平均水平。
五、贴近群众,文化下乡,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 重要内容阳高县始终从细微处着手,采取多种举措,千方 百计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1.全县所有公共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县文化馆的 文娱活动厅、棋牌厅、排练厅、培训室、老年活动室、音乐 室、书画室、橱窗,图书馆的借书室、阅览室、资料室全天 候免费为群众开放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同样成为农民 群众学知识、学科技的“文化餐厅”2、文艺演出异彩纷呈阳高县有二人台剧团、晋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有玲玲剧团等3个民营演出团体,有业 余戏社15个,全部演出人员达800多人通过送戏下乡, 每年演出至少在1200场左右,二人台.秧歌剧、晋剧等精 品剧目已妇孺皆知,家喻户晓3、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文化工作深入开展县委、县政 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对未成年人文化工作做 到有部署、有措施、有效果由县公安局牵头,文化、工商、 广电、电信等部门配合,共同组织专项行动,集中清理整治 网吧、娱乐场所等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 氛围另外,成立了老年大学和老年书画研究院,参加活动 的退(离)休老同志500余人。
依托公共文化单位,同样不 放松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史云、贺江个体投资的艺校已培养 出120名艺术苗子,成诚、王宝林等4个家庭声乐培训班也 有近百名学员毕业,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当初就是实打 实的农民工或农民工子弟4.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社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有序组织下,每当盛夏时节,县城社区文化广场、 老干部活动中心、乡村文化大院等演出场地锣鼓声声,乐曲 悠扬,人如潮涌,既有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也有戏迷、歌 手的绝活,几十年来从未间断,每年举办在300场以上六、强化监管、规范运行,确保了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阳高县委.县政府在文化建设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 手抓繁荣,一手抓治理”,保证了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一是加强稽查队伍建设2002年,县委、县政府新组建了“文 化、新闻出版稽查队”,编制由原来的5名充实到8名,人 员工资全部由县财政负担各乡镇均配备了专职文化员,负 责治理本辖区内的文化工作目前,全县文化市场治理队伍 达60人二是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 执法规章制度,设立举报.举报箱,加强对网吧、网络 游戏.音像制品.娱乐场所.印刷复印行业及图书摊点的监 管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保证了文化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