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 孟戏 为例.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33053587
  • 上传时间:2023-07-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风俗 以江西广昌 孟戏 为例  摘要: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作为一种文化范本的孟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传演变至今仍生生不息,表达了文化传承演变的外乡化过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孟姜女;故事;地域风俗;广昌;孟戏  孟姜女故事以不同的文本形式和内容在我国广为流传,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从文本形式看,有传说、戏曲、歌谣、诗文等;从文本内容看,既有与历史时势和风俗相融的纵向变化,又有横向的地域差异在时间方面,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乃至于隋唐五代,其故事情节得到极大丰富,思想内容也得到不断深化在地域方面,孟姜女故事沿长城一带开展演变,出现了诸多文本长城西到临洮,有敦煌写本之孟姜女寻夫的小唱、敦煌卷子之孟姜女变文长城东到山海关,有?同贤记?之孟姜女哭夫崩(秦)长城陕西、山西、湖南亦出现了孟姜女传说和孟姜女古迹南面的广东、广西那么一方面承受了北方传来故事的影响,衍化出了海丰的孟姜女传说和福老民族的孟姜女传说;另一方面又往东传到福建、浙江,并由浙江传到江苏,故事结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开展出了众多版本的戏曲和歌调。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由于受到士大夫的大力支持,海盐腔先后流传于浙江嘉兴、湖州、温州和台州以及南京、北京、江西等地,与弋阳腔同时风行大江南北,盛极一时据一些学者的考证推断,江西省的广昌“孟戏〞就是从浙江海盐腔流传开展而来  最初对孟姜女故事进展系统研究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继他之后,又有诸如钟敬文、魏建功、刘半农、路工及饭仓照平(日本)、李福清(苏联)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参加到该研究行列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果实¨』近年来,不同地区学者又对他们所处地区孟姜女故事文本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孟姜女故事文本的流变  江西省广昌县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文本的民间戏曲,即广昌县甘竹镇大路背刘家“孟戏〞和赤溪曾家“孟戏〞,并演变为家族戏,绵延四五百年  2022年,江西省广昌“孟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末以来,学术界也对广昌“孟戏〞给予极大的关注,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研究成果,主要以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流沙和毛礼镁的研究为代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将民间戏曲形式的孟姜女故事与当地的宗族祭祀活动及其传统仪式风俗结合起来,进而讨论孟姜女故事以民间戏曲形式在这一特定区域内流传和演变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一社区概况与宗族由来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部边境、抚河上游,现属江西抚州地区管辖县境四面环山,北邻同属抚州市的南丰县,南界赣南的石城,西连宁都,东与闽西建宁、宁化二县接壤,地处赣、闽、粤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志载:“易日,地险山川丘陵,邑有形胜地险之谓、非佳山水游观之谓,昌故僻邑因界壤深阻,数有寇攘〞‘卷?志略?\’’广昌县甘竹镇位于县城之北境,东靠千善乡,南连盱江镇,西接翠雷山垦殖场,北邻南丰县,总面积为114平方公里早在宋代,其地为芦毛渊(即甘竹圩),盛产之芦毛形似甘蔗、翠竹,故名“甘竹〞‘乡镇甘竹镇,¨又由于镇政府所在地甘竹圩,距县城l3公里,为溯抚河人盱源的第一个圩镇,故有“盱源首镇〞之称甘竹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穿插,平原面积占总面积一半,为全县之首故其境内交通比较方便,水路古有舟楫之利,今盱江虽沙淤水浅,但春汛期间竹筏仍可直通抚州市;陆路有南城至于都公路干线纵贯南北,各行政村也均有公路相通具有明代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海盐腔余韵——赤溪曾家和大路背刘家“孟戏〞正是发祥于此  赤溪村与大路背村隔河相望,仅1公里之距  其中,赤溪村的主要居民为曾姓,相传是曾巩的后裔今天甘竹赤溪曾姓各户中堂的“天地国亲师位〞上,都题有“鲁国郡上昭穆祖〞几个大字。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修曾文定公族谱?对曾姓源流记载道:曾之先姒姓,夏禹五世孙少康分封次子曲烈于鄯(音ng,今山东峄县东),因其封国而命之氏,自是子孙遂以为姓焉!历鲁僖公十九年诸侯会于曹南,鄂君不及与会,宋襄公使邾人(邹人)执而用之至鲁襄公元年,鄙子复修先君之业,六年秋莒人灭邯,世子巫奔鲁,依襄公官故失其守更仕于鲁,立为桑梓焉!巫因叹日:国即灭矣,邑亦宜除,遂去邑为曾‘卷首?撰述序此为曾姓之始又载:曾之得姓自巫始,巫三传至点,四传至参父子,为圣门高第童冠咏归所以臻乎道之化也,忠恕一贯所以悟乎道之真也,而曾之著姓自点与参始历周、秦、西汉至十九世日据,为关内侯,不仕王莽,南迁豫章之庐陵,清风亮节,不激不随,所以守乎道之正也,而江右之有曾氏,自据始]‘卷首同巳旧谱大序此为曾姓人赣之始后经两晋五代到晚唐传至四十三世曾洪立“仕唐为南丰令,时值王仙芝倡乱,黄巢应之,群盗蜂起,特募义兵防剿⋯⋯因家南丰,卒葬南丰,故南丰之有曾氏自洪立始,而又别为一世祖’’卷首同治己巳‘谱大序\"此为南丰曾氏一世祖,其时广昌仍属南丰县曾氏族谱康熙丙子旧谱大序云:丰邑称世家望族,惟曾氏为最盛盖曾氏自洪立公发祥以来,由唐而宋或以功名显,或以节烈著,或以文章而垂不朽,其为史书所标名而邑乘所记载者,固多流芳古今,即自三文以后,其间贤哲挺生,人文蔚起,不可胜纪。

      [](卷首?康熙子谱大序)’“洪立生延铎,延铎生仁旺,仁旺生致尧,致尧生易占,易占生晔、巩、牟、宰、布、肇〞[19]‘卷首‘撰述序\",巩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南丰曾氏六世祖  除曾巩外,其祖辈、兄弟亦皆功名显赫据?续修曾文定公族谱·撰述序?记载,曾巩祖父曾致尧,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志称“盱江进士〞,曾任主簿著作佐郎、户部郎中等职,并先后封为密国公、沂国公,以散文名世;父曾易占,登宋仁宗天圣二年甲子(1024年)进士,曾任如皋、玉山等县县令,仕至太常博士、银清光禄大夫,亦善诗文;兄弟晔、牟、宰、布、肇皆举进士曾巩次子曾综后裔、南丰曾氏22世的曾永宣,于元末明初由南丰渣溪晒禾石迁居广昌甘竹舍溪,由此,曾永宣成为广昌甘竹的曾姓一世祖续修曾文定公族谱?的“广昌甘竹赤溪舍溪世系分  图〞记载:文定公十一传至复古公,复古公五传至永宣公,乃岳宗公次子伯清公四世孙,由南丰渣溪晒禾石迁居广昌甘竹市舍溪,永宣公生二子,长圆居零角里甘竹下次(毛礼镁作‘麟角里下市’,今甘竹镇一带),次匾居甘竹舍溪(后称舍上),为本支共祖⋯⋯匾公生子,紫荣居煅上,紫华居舍溪,紫明居大小洋背,俱为本支分祖⋯⋯以后子孙分迁各处。

      e](卷首?广昌甘竹赤溪舍溪世系分图?)族谱上记载,匾之孙曾以清(圣洙公)约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居甘竹镇盱河之东赤石渡,即如今的甘竹镇赤溪村由此可知赤溪曾氏家族是由曾巩次子曾综一支开展而来,为广昌甘竹的名门望族赤溪的曾姓村民也一直自称本族是曾巩的嫡系后裔,除了?续修曾文定公族谱?中有明确记载外,在曾文定公祠堂内也供奉着曾巩的金色木雕像和刻有“鲁国姒鄯曾列祖列宗之位〞的牌位如今的赤溪村除了曾姓居民外,也有一小部分魏姓村民,其各户中堂悬挂的“天地君亲师位〞上,都题有“钜鹿郡上昭穆祖〞据毛礼镁在?江西广昌孟戏?中考证,巨(钜)鹿郡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现巨鹿属河北省邢台地区所辖从中可看出,甘竹赤溪的魏姓也是北方迁来的客住居民  大路背位于甘竹镇政府所在地其地名的由来,据说原是一条大路(即赣粤通道)后面的村庄,后取名“大路背〞居住在甘竹大路背的刘姓,据考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现刘姓中堂都题有“彭城郡上昭穆祖〞,彭城郡,即今江苏省徐州市根据?外堑刘氏九修族谱?记载:汉太上皇煸公,是我刘氏始祖章公,陶唐氏帝尧的第七子,封于刘国,受姓为刘的第七十四世裔孙,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

        煸公生有四子,伯、仲、交,邦公是我太平岗刘氏的远祖,交公是外堑刘氏远祖,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为楚元王,封邑在彭城(今徐州i)‘卷首?序刘氏族谱上进一步记载,刘孟隆为三十四世刘寅的宗支后裔,刘寅为江南探访使,移居抚州的赤栏关(今抚州石门驿),为江西临川刘姓始祖刘孟隆为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进士,曾任彭山县丞,后因江南大饥,兵民吞噬,无法生活,遂带着族人百余口从临川赤栏关溯盱江而上,散居各地,刘孟隆自身那么携子定居南丰上游图石大井头,成为广昌甘竹刘姓的始祖外堑刘氏二修族谱总序?云:此二氏亦各有闻人,而最先最著者无如刘,予江右之刘又无如豫章之梓溪与建武之广昌,缨缕互缀金石,齐名海内,称钜族者,必首归焉!又?外堑刘氏四修族谱序?载:予祖曷公由隆公分支,自本支四世祖四琪公,由明经历婺州主簿,与吕东莱先生讲学问难,赋诗赠答,以后世无显者然而忠厚之风,诗书之泽,代不乏人,皆由祖宗积德所致[20](卷首?序?)从中可看出刘姓亦为广昌乃至甘竹一带颇具影响力的氏族除刘氏外,甘竹镇大路背一带,还居住着其他几大姓,如魏、姚、罗、谢、李等每姓每户的中堂上也都题有原始祖的居住地,魏姓为“钜鹿郡〞(河北)、姚姓为“平阳郡〞(山西)、罗姓为“豫章郡〞(江西南昌)、谢姓为“陈留郡〞(河南)、李姓为“陇西郡〞(甘肃)等,说明这几大姓亦多为北方迁来的客住居民。

        以上可以说明一点,广昌甘竹镇是客家氏族的一大聚集区据姚瑞琪撰?广昌县志?所记载,广昌人口中,已没有土著先民的后裔存在,先秦以来世居广昌的氏族,溯其根源,均为外籍移民,其中中原氏族辗转迁居广昌者尤多‘卷人‘人源流’’说明整个广昌县都是客家氏族大聚集区  二曾、刘两家“孟戏\"的源起传说与传承沿革关于广昌“孟戏〞的源起,目前尚无学者查找到原始确切的文献记载,只是在民间流行着这样一些传说  姚瑞琪在?广昌县志·杂记·奇闻趣事?中记载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甘竹镇舍上村曾子(紫)华素性孝友其母双目失明,子华嘘寒问暖,端茶捧饭,久而不倦  某年春,战乱至,情势险恶,子华背母逃避深山,忽有三员神将自天而降,退乱兵子华正待拜谢救命之恩,三员神将化作旋风,不知去向,但闻锣鼓之声发自山谷子华循声四找,竞在一个山崖后面发现二只斗大木箱装满?孟戏?戏本及二十四只大小面具,其中有三只大面具正像杀退追兵的三员神将他呼喊群众认领,但四周空寂无人子华将木箱搬出,母亲用手一摸,顿使瞎眼重光此时,子华认为是神灵相助,这二十四个面具就是?孟戏?中扮演的角色,三元大将即蒙恬、王翦、白起,赐?孟戏?戏箱乃是要他依此演出,以传后世。

      子华回家,与族人筹建戏班,按戏本和面具分角色排练从此,赤溪、舍上、黄泥排三地曾姓每年新春时节必演?孟戏?,藉以酬神祭祖,祈年求雨[](?盂戏)的传说?,pl一03)从史料记载我们得知,至少从明初开始(有认为是明永乐年问,有认为是明正统年间),曾氏就已开始唱孟戏,同时三元将军被曾氏家族奉为家神,每年正月十二曾氏族人开锣唱戏,藉以酬神祭祖,为曾氏家族纳祥祈福  曾紫华的长子曾圣洙(名以清)在世时,举家由舍溪(舍上)迁入赤溪居住,其后人修建了曾以清公祠,并于其侧修建戏台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戏台时,将族人曾孔增撰写的关于曾紫华偶拾戏箱、三元将军显灵保佑村人诸事镌刻于木匾上如今曾以清祠堂和戏台虽都已不复存在,但祠堂原址早被列为县文物保护遗产木匾在文化大革命时也遗失,可庆幸的是匾文被抄留在族人中明初曾紫华所拾得的两只戏箱,虽历经了五六百年的沧桑,现也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赤溪村一曾姓家中现将匾文抄录如下,以作又一例证:赤溪曾以清公祠,同治五年戏台重修捐资花名匾之序(花名略):三元将军盖自宗致公,事亲至孝,素敬神佛,相感而来,其时兵变,流寇扰乱,公因母瞽,负背奔逃,适贼围至,公惟仰天告祝,余无活计,母日勿惧。

      祥空三神,下拒贼败,他鼠矣回忆母瞽重明,意甚奇之,夜寻金光处,得三元圣像,捧祝于母,母悦日:显圣神符,此非儿之素性孝行、喜敬神佛,焉有此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