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乱麻疹手足口.ppt
78页霍乱 麻疹 手足口病甘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顺承 2014年4月霍乱(一)概论§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 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易经水和食物传播 §霍乱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鼠疫、黄 热病、霍乱) §霍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霍乱是《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 §我国从1961年由El Tor弧菌引起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开始便受到波及 ,除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疫情发生93年 开始,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与流行随后 出现了多菌群(型)混合流行的局面 §近些年霍乱在我国和我省呈低发态势,可能提示霍乱流行处于一个流 行间歇期,但由于霍乱的流行存在周期性、引起霍乱流行的自然因素 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仍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典型症状:§ 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和腹直肌),导致感染者出现血容量减少性休克、酸中毒;重症病人可达75%以上;不及时或不正确治疗,可使病死率达50%,而及时救治后可将病死率降至1%。
病原学特征§ 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 霍乱弧菌可分出200个以上的 O血清群,但仅发现O1和 O139群霍乱弧菌能引发霍乱 O1群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 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 生物型,两个生物型又都分 为稻叶、小川和彦岛(少见 )三种血清型O1和O139群 霍乱弧菌可分为产毒株和非 产毒株临床表现(一)§ 霍乱病程中,潜伏期可从数小时至5天,一 般为1~3天 § 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一 般轻型多,重型少 临床表现(二)§ 轻型病例起病较缓,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度 腹泻,极少数伴有呕吐,大便性状为软便 、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带粘液或血性 一般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少 数有腹部隐痛 临床表现(三)§ 中、重型患者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 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 重,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胀感,个别可有阵 发性绞痛每日大便十数次或更多,一些重型患 者粪便从肛门可直流而出,无法计数 § 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 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大便 镜检无脓细胞 § 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 残渣,继为水样。
一般无发热,少数可有低热, 儿童发热较成人多见 治疗原则(一) § (一) 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 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 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 例应分开隔离 § (二) 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 治疗原则 (二)§ (三) 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 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 为口服补液 § (四) 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 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霍乱的控制措施(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要大力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 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 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2.免疫接种:目前尚无理想的、保护效果较好和保护持续 时间较长的霍乱菌苗,因此不提倡使用过去沿用的霍乱疫 苗用于霍乱的预防 3.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在一时达不 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 水消毒 § 4.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包括餐厅、个体饮食店、摊 等)、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 的管理§ 1. 隔离: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 离治疗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 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 2. 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 病人或带菌者时,要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 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控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 染病卡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 境的管理§ 3. 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当染菌 者送隔离病房或治愈后进行终末消毒§ 4. 检疫: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第一次采便应在服用抗 菌药物前进行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 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检疫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 境的管理§ 5. 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三)流行期措施§ 1.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 2.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 § 3.加强食品卫生法的执法力度,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 作。
§ 4.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在发 生流行时发动群众自觉停止一切宴请聚餐,发生吐、泻时 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 § 5.加强肠道门诊工作,做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对发现 的病人及时隔离治疗肠道传染病概述(一)肠道传染病的定义§ 肠道传染病是指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 ,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的总 称其病原体大多随病人或携带者的粪便 排出,如果不经处理,可以污染周围环境 ,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 经口(嘴)感染二)法定肠道传染病的种类§ 甲类:霍乱 § 乙类: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 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 § 丙类: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三)主要传播特征§ 1、传染病源: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 2、传播途径: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 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 §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且易形成暴 发流行四)主要预防控制措施§三管一灭:§(1)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 ;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 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
(2)管好水源: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喝生水;不到被污染的河、塘水中取水、洗澡;不在河边洗刷肠道传染病的衣服、用具和便桶 ;防止粪便、农药、脏水污染水源;使用河水的地方,应划分饮水段 和用水段 (3)管好粪便: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施鲜肥;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得乱倒 (4)消灭苍蝇: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和控制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蟑螂、老鼠麻 疹 measles,rubola一.概述§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 眼结 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 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二.病原学病原体 麻疹病毒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球形或丝状直径100~250 nm,核心含单股负链RNA与核心蛋白组成的核衣壳,囊膜上有血凝素(HA)及溶血素(HL),但无神经氨酸酶二.病原学分型及培养 一个血清型分离麻疹病毒的最好方法是 组织培养抵抗力 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剂 很敏感耐寒、耐干燥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q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q 间接传播甚少见q 通过衣物、用具、玩具等间接途径传播的可能性小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90%以上发病§ 麻疹病后免疫力持久§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而获免疫力§ 6~8个月婴儿因自母体获得抗体故很少患病流行特征q地区:全球分布q 季节:冬、春为主q 强度:逐渐减弱q 周期:渐不明显或消失q 年龄:6个月至5岁最高, 目前年龄有双向移位现象。
六. 临床表现§ 潜伏期: 6~18 d,平均10d § 典型麻疹: 分三期,即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 非典型麻疹:轻型、重型、出血性、 异型典型麻疹的前驱期发热到出疹的3-4d主要表现:①发热:一般逐渐升高 ②上呼吸道炎:发热同时出现卡他症状③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浮肿④科普利克斑,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价值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时间:发热2~3d出现,持续2~3 d§ 部位:双侧近第一臼齿的颊黏膜上,可见于颊、唇、龈黏膜§ 形态: 0.5~1 mm 针尖大小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有红晕出疹期q发疹时间:病后第3-4dq出疹顺序:耳后及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及四肢--手掌、足底2~5d出齐q皮疹性状: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后 疹数增多、融合呈暗红色出疹期q 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q 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q 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q 胸部X线检查: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增多麻疹 – 皮疹CDC - B.RiceMurray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恢复期★ 出疹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 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d八. 并发症q 支气管肺炎q 心肌炎q 喉炎q 脑炎或脑脊髓膜炎q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十.鉴别诊断q 风疹 q 幼儿急疹 q 药物疹 十一.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
包括:q 一般治疗 q 对症治疗q 并发症治疗十二.预防采用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q 管理传染源 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dq 切断传播途径 q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被动免疫 注射免疫球蛋白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基本介绍§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 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 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 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传 播病毒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Ø肠道病毒71型(EV71)ØA组柯萨奇病毒(CoxA):16、4、5、7、9、10ØB组柯萨奇病毒(CoxB): 2、5、13Ø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病原学: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 播 §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 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 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 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 力 §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 的发病较为少见 §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 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 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 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 染病管理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 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 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传染源 §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 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