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_束定芳.pdf
7页外语界19 96年第1期(总第6 1期)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间题束定芳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有关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讨论作一简要的评述;第二部分着重讨论有关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一些理论 问题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可谓 源远流 长,也可说是形形色色哲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外语教师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都 出于各自的需要,划出了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出了各 自独特的理解和 阐释哲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语言和文化之 间,更确切地说,语言和人类精神之间的特殊关系赫尔德曾对语言和民族精神、洪堡特 曾对语言与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作过深刻的哲学思考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深知语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活化石,他们从语言的词汇中,从古文字 中,寻找、发掘和证实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人类学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语言 作为一种社会纽带在维 系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中的奇妙作用他们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类使用 话语的方式及其对人类社会交往 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的影响英国的马林诺斯夫基和弗斯,美国的博厄斯和萨王尔等在这一 领域有着不 可磨灭 的贡献。
语文学家,尤其是中国的小学家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来孜孜不倦地在卷峡浩繁 的古籍 中扒梳,试图从字里行间读通历史,寻觅 语言文字变化的踪迹,为解经释义提供依据文化学家的主要 兴趣在 于文化本身但语 言在文化 中占有何种 位置了语言和文化是否 同源?是语言孕育了文化还是文化造就了语言? .··⋯这类问题一直 困惑着文化学 家们语 言学家,尤其是 社会语 言学 家对语言和文化 的兴趣 发生较晚,但比较广泛他们不仅寻 找语言和 文化 的对 应 关系,还试图从文化中寻 找对某些语言现象甚至语言结构进行解释 的线索外语教师其实早就意识 到跨文 化交际中文化因素 的特殊重要性Lado(1967 )在倡导语 言结构对比的同时,也提 出了要对 不 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 由于文化背景不 同所引起的学习上 的 困难虽然 当时这一建议并未被人们所重 视,但后来兴 起并逐渐在外语 教学中占主导 地位的强调 培养学生 语言交际能力 的各种教学法开始十分强调 语 言形式选择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各种外语教学理论也开始将文化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语 言习得的制 约 因素 加以考察和论 述在我 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 学家是罗常培先生。
5 0年代初,罗先生出版了专著《语言与文化》该书主要是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 心理、借词、地名和人名等角度阐述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密切关系罗先生通过对语言和文化关系 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语言是社会组织 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 的进程而演变,所以应该看作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2.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 面联系 的⋯ ⋯,所以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 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 现象跟其它现象和 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 言 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3.语言的材料可以帮助考订文 化 因素的年代4.文化变迁有时 也会影响 语 音和 语形80年代起,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 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 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国内语言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语 言学”热,各类有关的论著陆续 出版,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 );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1 9 90 );顾嘉祖、陆异主编的论文集《语言与文化加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论文集《语言,社会,文化》(19 91)等根据我 国文化语言学学者对语 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侧重点的不 同,有人提出我 国语言学界 的文化语言学可分为 三个流派:第一,双 向交叉文化语言学。
这一流派“是语言学和文化学 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在文化的背景 下研究语 言,而且利用语言学知识研究文化学,或 利用文化学知识研究语言学”,后来又 强调 它“只研究语 言 的文化 内涵,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这是 国内文 化语言学研究 中 的主 流派第二个流派 是“全面认 同文化 语言学派”,该流派 主张“把语言作为 本体论,放在广泛 的文化 背景 中考察”第三个流派 是“社会交际文化语言学流派”,它包含两方面 的研究,一是从社会 的角度研究言语交际、诏 言变异,二是 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它实际上 属 于宏观的社会语言学范 围我国外语教学界开始对外语教学中语 言与文化的关系的重视和评论以8 0年代初许国璋先生 的《词语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为题的演讲为标 志此后,国内各类外语学刊陆续 发表 了一 批语 言与文化关 系研究 的论文1988年,胡文 仲先生编 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论文集出版该书收 集了一些 国内外 有一定代表性的英汉语 言文化对比研究的论文,比较 集中地 反映 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 论与实践上 的认识19 8 9年,邓炎昌、刘润清先生编著的《语 言 与 文 化 —英汉语言文 化对比》出版。
该书比较系统地对比了汉英两种 语言在词汇、熟语、文体和身势语等方面 的差异,是一部 极有参考价值的语言与文化对比专著我国俄 语界对前苏联“语言国情学”评介也对 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的认识有一定的贡献另外,北外王福祥先生已将散见在各类刊物上 有关文化与外语教学方面 的论文收集整理成《语 言与文化》一书,出版发行在过去 的一些 有关文 化与语 言关 系的讨论中,常常因为对一些术语不 同的理解 而引起一些概念上的混乱因此我 们认为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间题,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语言是什么?文化是什么?语言是什么?从语言的结构特征 来看,语言是个符 号系统它是一个 由音位、语素、词 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 的层级系统从语 言 的功能特 征 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 的工具、交流 的工 具文化是什么?文化 的定义 可以有好几十条然而,各种不 同 的对文化 的定义 不外乎两种,一是广义 的,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狭义的,即由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在讨论文化这一概念时,有必要区分“文化观念”和“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相当于人 们一般所说的物质文化,而文化观念 即所谓 的“精神文化”。
文化产品是文化观念的产物,这一区别相当于索绪尔所区分的“语 言”(lang U司和“言语”(Pa ro le)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的结构 特 点出 发,Go od en ot i gh的“文化是通过社会获得的知识”这 一定义更为 可取那么,语言和文化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几乎所有讨论语言与文化关 系的学者都承认语言是文化不 可分 割 的一部分根据G以滋e nough对文化 的定义,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 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语言 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有人或许会说,根据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的理解,人脑中先天就有一套关于语言结构原则的“普遍语法” ,这显然不是通过社会获得的一种知识,那么,如此看来,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属于文化的我们认为,乔姆斯基的所谓“普遍语法”,实际上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指的是人脑中一种特殊的习得语言的能力,一种初始状态,它本身并不能被称作语言知识,因为没有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这种能力本身不 可能发展为任何一种语言因此,从这一意 义上来说,所有的语言知识都是后天通过社会习得的,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形成思想 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同时人类的思想 又常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因此,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其它语言结构里语言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 的工具各种语言中除一部分核心 词汇外,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所 谓 的eultu ra lly一lo ad sdW们目,ds.词汇 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的成员,如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 的关系语言中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篇章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三)语 言有个底座“语 言有个底座,说一种 语言的人是属 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 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 而不 同于别的群 的 一个群语言 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 的总体”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王尔在其《语言论》中的一段名言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 ohnLyon 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一种是“底层结构”〔substr uetu re),即人类 共 同的生理特征和 世界 的原有结构,这种结一沟 使语 言趋向一致;另 一种结构是‘超结构”或“上层结构”(suPe r stur eture),即各个民族不同 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 化 相 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 的影响甚至制约我们的外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局 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 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虽然大多数外语专业院系都开设了所学语言国家概况课,如英美概况等,但这类课程大多与语言课脱节,缺少针对性近年来随着对语言与文化关系认识的深入,对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的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外语理论工作者和外语教师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我 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以北京语言学院为主)近年来对语言与文化的讨论十分热烈,讨论的 内容涉及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 的 必要性、文 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语言与文化等理 论问题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起点高,后 劲足,对 我们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既是 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下面我们着重讨论外语教学中文化 导入的一些基本理论间题一)外语教学 中文 化导入的 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逐渐为人们所 认识,对外语教学过 程 中文 化导入的重要 性认识已成 为 一个不容争议的论题。
因此,争议的焦点并不是外语教学 中要不 要教文化,而是教什 么、怎样教的问题了目前,人们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 重要意 义所达成的共识包括:1.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 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 的社会文化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某语言社团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能与该社团的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的2.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获得进 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 段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 了获得进一步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因此,外语学习阶段,除去与所学 语言内容密切 相关的文化项目外,适当导入其它所学外语社团的一 些文化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满足 了学习者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为今后 进一步的文化学习和专题研究打下 了基础3.部分有明确职业选 择方 向的外语学习者为了适应 学习结束后职业岗位的要求,如 翻译、外事旅游接待、宾馆服务等,需要把某些外族文化项目作为专门的学习内容,如饮食习惯、风俗礼仪等二)外语基础教 学阶段中文化导入的内容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吕必松、赵贤州、张占一等人为代 表的一批学者主 张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 教学内容分为交际文 化和知识文化两类。
所谓交际 文化,指 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 不 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误或误解)信息 的语言和非语 言的文化因素;所谓 知识文化,指 的是那种两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