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教案.docx
7页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教案北京三帆中学语文组 刘睿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景情分析法,炼字法,拓展延伸法等2. 建立鉴赏诗歌的正确思维方式——“读诗—知世—论人”●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感知法,诵读体悟法2.用诗歌赏析法 “读诗”,用背景介绍法“知世”,用对比阅读法“论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品析,理解杜甫对国家始终不变的守望,激发学生对诗圣杜甫的仰望之情教学重点】1. 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2. 通过“读诗知世”来“论人”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对国家及其个人志向的 “守望”,激发学生对诗圣杜甫的“仰望”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让我们借助这两个诗作,与千年前的“诗圣”直接对话二、赏析诗歌——《望岳》(一)整体感知【设计意图】1、抓题眼,“望”字切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诗歌;2、统领“深入分析”环节的两大问题具体过程】1、齐读《望岳》2、思考问题:把题目“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明确】“望”1、视角距离仰望、远观2、对象特征突显巍峨庄伟3、情感心境饱含敬仰之情抒发豪情壮志…………(二)深入分析【设计意图】立足诗文,学习诗歌鉴赏之“景情分析法”,通过深入分析,解决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泰山——景;2、什么样的情感——情。
具体过程】1、思考问题:前四句中,诗人“望”到的泰山具体是什么样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山色苍翠 绵延不尽 参天耸立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 遮天蔽日2、重点赏鉴两个动词:“钟”“割”明确】“钟”:为“集中”之意,把大自然写得有情,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偏爱割”: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泰山能左右日光,改变天地点评】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此时诗人尚未现身,但对泰山的喜爱赞叹仰慕之情,早已融入到对泰山的景物描写之中寓情于景”的手法炉火纯青3、思考问题:诗人通过“望”岳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心情激荡 心生陶醉【点评过渡】 泰山巍峨壮阔之美,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他痴迷沉醉,流连忘返,全身心地投入,他的情感越积越多,越积越厚,越来越浓郁,越来越膨胀,而且不断膨胀……终于在结尾处,喷薄而出,全部爆发出来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怀明志 壮志凌云 抒写人生誓言、理想、抱负,让我们看到此时的诗人意气风发,坚信未来,气势雄豪三)补充背景【设计意图】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读诗—知世”的思维能力具体过程】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5岁,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
于是,他就到齐赵一带漫游,疏散心情此间写下《望岳》 【明确】青年时代的杜甫,正值盛唐,对未来饱有希望所以诗人虽赶考落第,却不失青云之志,依然豪气盈胸,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其诗《望岳》便有盛唐气象四)朗读体悟【设计意图】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感受青年杜甫的意气风发,远大抱负具体过程】拿出我们青少年的意气风发、远大抱负,大声齐读《望岳》五)设疑过渡【设计意图】1、设疑过渡到《春望》;2、与结尾问题相照应具体过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时代胸怀高远的杜甫,他的凌云壮志后来实现了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中年时期的经历和诗作《春望》三、赏析诗歌——《春望》(一) 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 了解《春望》的创作背景,强化学生“读诗—知世”的思维意识具体过程】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占了长安 杜甫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他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虏,带到长安 次年,诗人睹物神伤,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熔铸在40个字的《春望》之中二)朗读感知【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具体过程】齐读《春望》,注意把握语速(放慢)、语调(低沉)三)深入分析【设计意图】立足诗文,强化学习诗歌鉴赏之“景情分析法”,通过深入分析,解决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长安——景;2、什么样的情感——情。
具体过程】1、 思考问题:题目《春望》能否改为《望春》?2、 思考问题:请结合前四句,描绘一下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明确】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了无人迹,满目凄凉3、思考问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谁溅泪,谁惊心?【明确】两种解释:第一种,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溅泪,闻鸟惊心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溅泪,鸟恨别而惊心点评】两种解释各有所长,生可各有所爱:第一种: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种:移情于物,物我一体4、思考问题:前四句中,你能否找到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并赏析效果明确】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一个“在”字,意为山河不变,江山易主,好似《虞美人》中所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长安城早已“物是人非”表面字字无情,实则字字泣血一个“溅”字,不能替换为“落”字溅”意为迸溅,意味着悲痛到了极点……5、思考问题: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怎样的情感:深沉的悲痛悲痛的内容:忧国、感时、思家、悲己感情的基调:低沉、深沉、浓郁、沉郁点评过渡】国家破败,时局纷乱,人民遭受生离死别的命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
诗人因此愁白了头发,步入中年的他对于这一切的一切,早已有心无力!(四)朗读体悟【设计意图】在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感受中年杜甫心中深沉的悲痛具体过程】1、找一名同学在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朗读《春望》2、师生点评3、全班齐读《春望》四、对比品析——《望岳》《春望》【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品析,认识杜甫其人其诗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杜甫始终不变的是对国家及其个人志向的不离不弃——“守望”具体过程】1、思考问题:两首诗,题目同为“望”,“望”的内涵有何异同?【明确】守望《望岳》《春望》眼望巍峨泰山破败城池心望人生顶峰建功立业国家复兴亲人团聚杜甫的人生青年中年时代的轨迹盛唐中唐 杜甫的个人命运随国运的兴衰发生变化,但两个时期的他,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国家的不离不弃,对个人理想的不离不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杜甫无论身处何处,身在何时,内心都始终“守望”国家2、拓展体悟杜甫用他的一生在“望”泰 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奉 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长安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成 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五、探究“诗圣”【设计意图】在“读诗—知世”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何为“诗圣”,实现“论人”的最终目的,并激发学生对诗圣杜甫的“仰望”之情具体过程】1、开放式讨论:所谓“窥一斑可见全豹”,请结合《春望》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后世称杜甫为“诗圣”? 【参考思路】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实 杜甫的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最真实地写出了自己及其所在时代人民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反映出同时代人民,甚至是后世千千万万人民的共同命运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真挚杜甫的诗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情感含蓄深沉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忠贞 杜甫是最正统儒家思想的承袭着,他怀仁心,忧国忧民,由始至终守望着国家2、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实现了么?【明确】 杜甫的仕途之志没有实现,但他用他那句句含情、字字泣血的诗篇,用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望”,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杜甫也永远地屹立在了文学史的巅峰之上,他实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六、【作业二选一】1、结合我们对杜甫诗歌的学习以及对杜甫的了解,请谈谈你对“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 ’”的看法,并写在练笔本上。
2、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意图】通过“二选一”作业的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一个作业,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杜甫的“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 ’”,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二个作业,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去品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会诗歌情感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守望”板书】 守望《望岳》 《春望》眼望:巍峨泰山 破败城池心望:人生顶峰 国家复兴 建功立业 亲人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