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遮蔽效应的研究及其理论.doc
6页语词遮蔽效应的研究及其理论 摘要:语词遮蔽效应(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VOE)是指语词化描述对非语言认知的阻碍效应研究者发现影响语词遮蔽效应的因素有:时间因素、言语描述任务、分心任务、再认测验、个体差异等现有的有关语词遮蔽效应的解释理论有三种:记录干扰理论、不合适的加工转换迁移理论和标准转换理论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讨言语描述影响了知觉内容还是提取线索等内容 关键词:语词遮蔽效应;语言描述:目标辨认 分类号:B842.5 1.语词遮蔽效应的界定 人们通常认为,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言语描述有助于记忆但是,人们发现,当需要记忆的事件难于用语言来把握时,言语描述反而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错觉这就是语词遮蔽效应(verbalovershadowing effect,VOE)语词遮蔽效应是指语词化描述对非语言认知的阻碍作用Schooler和Engstler-Schooler(1990)等人最先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要求被试观看一个长30秒的描述银行抢劫的录像片,随后是20分钟的分心任务,要求阅读几个短文,并回答与之有关的问题接着把被试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
要求一组被试写下对抢劫者面貌的详细描述,另一组被试安排与之无关的活动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指认罪犯的准确性大大下降,准确率为38%,第二组准确率却为64%这个结果和早期Bartlett(1980)和Daniel(1982)等人的研究肯定言语在视觉记忆中的积极作用的结果相悖(引自Wickham,2006),因此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随后的研究者又就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语言化的描述对问题解决(Schooler et al.1993)、内隐学习(Fallshore&Schooler,1993)、视觉表象(Brandimonte,Hitch&Bishop,1992)、空间记忆(Fiore&Schooler,2002)、和情感判断的形成(Wilson&Schooler,1993)等都有一些消极作用(引自Brand,2004) VOE的标准研究范式是:实验组(言语描述组),学习→无关分心任务→言语化描述→再认测验;控制组(非言语描述组),学习→无关分心任务→控制任务→再认测验在实际罪犯调查中,标准做法是找到目击证人获得证言,并要求证人指认罪犯由于语词遮蔽效应,这种做法可能会阻碍证人对罪犯的指认。
这个发现同人们的直觉相悖,并对现实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 2.语词遮效应的影响因素 影响VOE效应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2.1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主要从编码延迟和描述延迟两个方面考虑编码后延迟(post-encoding delay)是指延迟编码时间如延长目标刺激呈现和言语描述的时间间隔,从即时到48小时描述后延迟(post-description delay)是指延长言语描述和再认测验的时间间隔Meissner和Brigham(2001)的研究表明,言语描述后再认时间的延迟是一个重要变量,延迟时间长短是影响VOE产生的重要因素当这个时间间隔大于30分钟时,VOE就消失了但是,如果延迟时间较短(如不到10分钟),就会存在VOE另一个时间因素是再认测验的时间限定大部分研究没有限定被试测验时辨别目标刺激的时间,少数研究限定被试在5秒内完成Schooler和Engsfler-Schooler(1990)的研究表明,当限定辨别目标刺激的时间时,VOE效应就消除了但Dodson等人(1997)却发现,限定辨别目标刺激的时间并未影响VOE出现 2.2言语描述的类型 在以往的研究中所用的言语描述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要求被试自己产生言语描述,这是在VOE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方式。
第二种是给被试提供现成的描述即阅读言语描述,如让被试阅读关于目标面孔的言语描述Dodson等人(1997)以及Meissner,Brigham和Kelly(2001)的研究表明,即使在这种条件下也会出现VOE第三种是非目标刺激的言语描述即描述的面孔和要求再认的面孔是不同面孔Dodson等人(1997)的研究发现,对非目标面孔的言语描述也会阻碍对目标面孔的再认 2.3言语描述的指导语 Meissner等人(2001)和Meissner(2002)在研究中分别给被试强迫回忆、自由回忆或警告回忆的指导语强迫回忆要求被试提供尽可能详尽、全面的目标面孔描述,即使其中一些细节不确定自由回忆要求被试尽力描述出目标面孔警告回忆要求被试只描述能够确定记住的细节,不能确定的细节不要描述他们发现,VOE现象只在第一种条件下出现 2.4言语描述任务的侧重点 根据言语描述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之区分为特征描述和整体描述(featuml or configuraldescriptions)描述面孔通常既包括特征描述,也包括整体描述特征描述指着重描述对象的部分,如眼睛、鼻子、嘴巴和头发等整体描述指描述对象的整体,如人格、年龄和职业等,也可以说某人与以前所认识的某个人的面孔相似等。
MacLin(2002)发现,描述特征时出现VOE,描述整体时不出现Kitagami(2002)等人的结论是两种情况下都出现VOE,这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2.5言语描述后的分心任务 一些研究考察了在言语描述任务和面孔再认之间的分心任务对VOE的影响,主要目的是看哪些分心任务可以削弱VOE有研究探讨了知觉任务对VOE的影响Finger(2002)发现,当要求被试在这个期间完成解决迷津问题或辨别音调任务时,VOE效应变弱了很多,如果在完成言语描述任务后马上做再认测验,VOE表现较强 2.6再认测验的呈现序列和选择方式 在大部分VOE研究中,所采用的都是目标存在序列(即要选择的目标包括在所提供的序列里),也有的研究者采用目标缺席序列(即目标并未包括在所呈现的序列中)与此相对应,在选择方式上,有些研究采用强迫选择(即必须选择出目标),有些研究采用自由选择(目标可能在所呈现的序列,也可能不在)Clare和Lewandowsky(2004)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不同条件对VOE的影响不同而Meissner(2002)、Mcmon和Rose(2002)的结果表明目标呈现和目标缺失对VOE没有影响。
2.7个体差异 影响VOE是否发生的主体因素是被试的感觉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高低有研究发现,言语描述会影响高感觉和低言语描述能力的被试但这一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Memon和Barrier(2002)发现,这一因素对VOE没有影响Fallshore和Schooler(1995)发现,人们对那些高感知低语言化的刺激更易出现VOE他们认为,人们对本民族面孔具有高感知低言语描述的特征,对非本民族的面孔具有低感知和高言语描述的特征Vanag(2005)等人的研究表明,让被试辨别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声音时,被试对本民族声音的再认成绩要好于非本民族的成绩,而且在辨别本民族的声音时没有出现VOE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被试的认知风格(特征型或整体型)可以预测被试在声音再认上的成绩另一研究是关于专业品酒师和非专业者的研究,Melcher和Schooler(1996)在研究中把被试划分为新手、中级专业人员、专家三类(按照他们饮酒的频率),新手属低感觉、低语言能力,中级专业人员属高感觉、低语言能力,专家则属高感觉、高语言能力他们的研究发现,VOE更易出现在新手身上 3.语词遮蔽效应的理论 目前,研究者已经提出一些解释VOE现象的理论,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实验结果。
3.1记录干扰理论(reeoding interference theory) 记录干扰理论是由Sehooler和Engstler-Sehooler(19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言语描述使被试对目标面孔产生了一个不真实的语言表征,VOE的产生就是再认时用与真实表象不一致的语言表征去评价目标面孔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对面孔描述的困难导致在言语编码过程中对原始的(视觉的)记忆产生了错误表征,因为在描述过程中,被试倾向于重点描述那些容易用语言描述的信息,忽略那些不易用语言描述的整体的信息(Meissner,Brigham,&Kelley,2001;Meleher&Schooler,2004),这些被忽略的整体信息恰恰在面孔识别中起重要作用(Tanaka&Farah,2003;Tanaka&Sengeo,1997) Meissner和同事也为这种解释提供了证据(Meissner,2002;Meissner et al.,2001)他们发现,言语描述所产生的错误多少对记忆效果有影响当强迫被试提供更多的有关犯罪人面孔的细节描述时,这种破坏效应达到最大,准确率只有27%,而没有描述任务的控制组准确率是52%。
另外一组被试被警告要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描述,不要产生任何猜测的特征描述这组被试的成绩比控制组的成绩还要好(63%的准确率)这个结果表明,言语描述提高了他们的再认成绩Meissner等人的一系列研究都证明了指导语的差异对VOE的影响(Finger&Pezdek,1999)而且,不管从目标刺激呈现到指导语呈现的时间间隔是30分钟还是1个星期,这种效应都存在这些结果说明,要求被试产生过多的言语描述会导致错误信息的产生,在回忆或再认时,被试又会被自己所描述的错误细节所误导Finger和Pezdek(1999)比较了不同风格的言语描述对再认准确性的影响在看完面孔照片后,证人完成精细的或标准的言语描述任务,结果发现,在精细的言语描述任务后,被试的正确性大大下降了根据言语描述所产生的正确或错误情况可以预测被试的再认错误情况Finger和Pezdek认为,这是言语描述数量的增加导致的反向干扰效应这一结果和Meissner等人的结果一致 记录干扰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有关VOE研究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Schooler,2002)该理论认为在精确的言语描述和精确的再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有关证人指认的文献并未发现准确的言语描述和准确的再认之间有相关(Pigott&Brigham 1985;Wells,1985)。
Fallshore和Schooler(1995)以及Kitagami等人(2002)的研究结果也证明语言描述质量和再认成绩间的相关并不是因果关系他们的研究中采用了一个评估语言描述质量和再认成绩间的相关的程序,这个程序要求被试仅根据给出的语言描述来辨认目标刺激他们的结果表明,基于语言描述而做出判断的成绩和产生语言描述的被试的再认成绩间没有显著相关因此,语言描述的质量不能单独解释再认测验的成绩 有研究者指出,即使准确的言语描述和再认成绩有相关,也并不能由此推论不准确的言语描述会导致不准确的再认因为不准确的言语描述可能仅反映了被试对目标面孔的不准确的知觉记忆,因此不准确的再认是由于不准确的知觉记忆导致的,而不是对刺激面孔的不准确的言语描述导致对记录干扰理论的最大挑战,是研究者发现对非目标面孔或小汽车的言语描述都会对目标面孔的再认产生干扰(Dodson,1997;Westerman,1997),以及Finger(2002)的研究发现,给予非语言的任务(如听音乐)可以避免VOE出现 3.2不合适的加工转换迁移理论(transfer inappropriate processing shift) 基于记录干扰理论的诸多问题,Sehoole。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