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硬联合麻醉后硬膜外持续镇痛并发下肢麻木乏力的观察与分析.docx
4页腰硬联合麻醉后硬膜外持续镇痛并发下肢麻木乏力的观察与分析 术后疼痛不但会对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影响,而且还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导致伤口愈合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因此缓解术后疼痛是患者及临床医师的共同愿望随着临床麻醉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术后硬膜外镇痛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术后疼痛中但随着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广泛开展,其并发下肢麻木乏力并不少见本文就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456例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病例对并发下肢麻木乏力的原因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6例,男210例,女246例,年龄18—70岁,手术为择期或急诊不限其中妇产科手术189例,年龄为28±5岁,骨科手术101例,年龄为40±10岁,普外科手术87例,年龄50±15岁,泌尿外科79例,年龄57±13岁术前患者ASA1级或2级,术前患者病情稳定,一般情况好,手术所选用的麻醉方法为腰硬联合麻醉,且自愿作术后硬膜外连续镇痛治疗患者才选用,麻醉穿刺由多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执行1.2方法术前探视患者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并要求使用硬膜外持续镇痛者签字。
所有患者均选用一次性微量镇痛泵,流速3ml/h,自控量为4ml,锁定时间为30min,使用时间为48h,药物为0.2罗哌卡因与盐酸曲马多600mg共计150ml混合液,麻醉操作过程无神经刺激症状术毕检查硬膜外导管是否通畅,接好镇痛泵并打开泵,送患者返病房,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交待使用的有关注意事项术后镇痛过程中,如出现急性疼痛者,肌注曲马多针50-100mg,拔管后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处理,贴创口贴术后镇痛期间12、24、48h内分别随访,每次随访都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进行镇痛效果评定,同时检查镇痛装置及导管固定是否通畅情况了解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下肢活动(是否有下肢出现麻木和乏力)等情况1.3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2结果所有456例腰硬联合麻醉后硬膜外持续镇痛患者,均采用0分(无痛)80%,1—3分(轻度疼痛)15%,4—6分(中度疼痛)2%,7—10分(重度疼痛)2%结果表明:无痛365例,轻度疼痛67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12例,镇痛有效率95%,下肢麻木乏力13例,男5例,女8例,发生率2.75%,所有麻木乏力患者在术后3天内缓解,出院时未留有后遗症。
在下肢麻木乏力发生率上,以妇产科和泌尿外科发生率最高,但各科室麻木乏力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肢麻木发生率在性别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各科室下肢麻木发生率及性别分布见下表1-23讨论本院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患者中下肢麻木乏力发生率为2.75%,大致同于scott等报道的3%和Liu等的2%本院用0.2%罗哌卡因及曲马多600mg是现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的常用配方,除去配方的因素而发生下肢麻木乏力时就必须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存在硬膜外间隙是位于椎管内壁与硬脊膜之间的一窄隙,其内充满脂肪,含有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脊神经根及伴行血管等当硬膜外腔内结构生理发生改变时,就会影响局麻药的镇痛质量如硬膜外空气各种原因导致的椎管内压力大大增高,甚至出现脊髓压迫,腔内药物的相对集中,药物渗透或通过蛛网膜缺口到蛛网膜下腔发生“再发麻醉”作用,均可产生下肢麻木乏力本院下肢麻木平均发生率2.75%,其中以妇产科和泌尿外科发生率最高,分别为:3.70%和3.79%但各个科麻木乏力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妇产科中以产科大多为剖腹产为主,泌尿外科中大多为前列腺病者产妇因椎管内静脉丛扩张,致硬膜外间隙变窄,压力增加;而泌尿外科中以老年人多见,因老年人硬膜外间隙随年龄而变窄,容积减少,椎间孔闭缩,局麻药向椎旁间隙扩散减少。
产妇和老年人椎管内结构生理的改变可能影响药物的作用,使其较别的患者下肢麻木乏力发生率高硬膜外持续镇痛并发的下肢麻木乏力多为不完全的感觉运动阻滞,主要表现为可逆的单侧与节段性,其症状会在数天内缓解,但需与各种因素引起的神经学损伤,硬膜下合硬膜外血肿,脓肿等引起的严重或发展迅速的下肢麻木乏力相鉴别当碰到硬膜外持续镇痛患者并发下肢麻木乏力时,需谨慎的临床分析处理并对患者及家属做出必要的解释,做相关的影像学和神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