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ppt
49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Part,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R F,组织热效应,组织脱水,蛋白质变性,凝固性坏死,(,导管是被动加热,),最适温度,60-95,O,一般,95%,2.,器质性心脏病,VT,成功率低,(50%,),易复发,3.,多形性,VTs,:一般不进行消融,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1.,反复性单形性室速,(RMVT),最多见,2.,少数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中青年多见,运动或异丙肾易诱发,又称儿茶酚胺敏感性或运动诱发性室速,发生机制多与延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有关,(,此型男女均较多见,女性略多,),IVT,类型,IVT,类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1.,多数起源于左室中后间隔部即左后分支蒲肯野纤维网处,少数则起源左前分支区域。
2.,发生机制以折返机制为主,3.,中青年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持续性单形室速,左室间隔面特发室速的心电图,1.,起源于,His-Purkinje,系统的左后分支区域,2.V,1,导联,QRS,呈右束支阻滞形态,V5/6 R/S1,3.QRS,宽度多在,0.11,0.14s,之间!易误诊为,SVT,,关键是要有诊断意识,4.,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5.,可有室房分离,6.SVT,合并“,RBBB,左前分支阻滞”这种组合差传机率少,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1.RBBB,,,LAD,:左后分支起源,绝大多数,2.RBBB,,,RAD,:左前分支起源,少见,左后分支室速及靶点,心内电激动标测,-DP,特发性室颤消融,(ICD,补充治疗,),心脏性猝死的年轻生存者,,10,以上心脏骤停的原因为特发性室颤触发灶多为室性早搏消除相关的高危室早可达治疗目的国内外报道消融例数达数十例,随访结果满意病灶大多位于左室,少数,RVOT,室颤的机制,总的来说不太清楚:,1966年,Hoffman推测希蒲系统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维持中起关键作用,1 触发机制:如室早(R on T),2 维持机制:多个、无序的折返环,室颤消融的机理,消除启动机制,1 起搏标测到与室颤发作的第一个心室波形态一样或相似的室性早搏。
2 激动标测到触发室颤的早搏远端蒲氏纤维电活动(蒲氏电位)室颤消融的机理,消除维持机制,消除蒲氏纤维与心室肌的某些连接,达到预防室颤发生,证据:消融成功后,诱发室颤的室早仍偶有发生,但不再诱发室颤,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建议:1、对于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2、对于病史较短、药物治疗无效、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作为首选治疗;3、对于病史较长、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作为维持窦性心律或预防复发的措施之一执行上述建议时,需充分考虑到术者及所在中心的经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左心耳或左心房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症房颤消融的术前准备及术后用药,术前准备,常规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脏血栓,多数在左心耳可使用华法林片(术前3周)或低分子肝素抗凝不强调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术中用药,止痛药物:芬太尼0.5mg,咪唑安定5mg;,消融电极头冲洗:NS:肝素钠=1:1(500u/500ml);,肝素钠:首次70-100u/Kg,以后每小时补充1000u术后用药,抗凝:华法林片服用3月(INR2.0-3.0);,原因:手术损伤。
抗心律失常:胺碘酮片服用3-6月;ACEI或ARB类药物及他汀类药物原因:逆转原有的电学及组织学重构,促进并维持窦性心律消融后心房重构的延后效应早期复发原因:射频消融的致炎效应,损伤部位细胞功能不全,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