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清朝前期的金融精编版课件.ppt
84页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金融 一 本章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了解清朝前期的货币结构及货币制度 了解清朝前期的银两制度以及银两 银元作为主要通货的流通概况 了解清代前期的制钱体制及其流通情况 把握清代前期银钱并行体制下银钱比价的波动及其原因 影响 了解清朝前期的信用形式 信用机构及其创新发展情况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 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 1644年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 明朝崇祯皇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 李自成在北京建立政权 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夹在农民军和清军中间腹背受敌 迫于形势邀请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关 平贼 1644年清兵入关 清吴联军大败大顺军 随后李自成的军队一路南撤 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 并迁都北京 清军随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并消灭了各个南明小王朝 此后 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 并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孙子郑克塽 最终建立起了统一的清王朝 1644 1912 努尔哈赤 左 与皇太极 右 多尔衮 左 与顺治皇帝 右 康熙帝和雍正帝 乾隆帝 左 和嘉庆帝 右 道光皇帝 清朝前期历经四十多年战乱后出现了康乾盛世 商品经济继续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重新出现 货币和信用也有了新的变化 清代前期 1853年之前 政府纸币逐渐退出流通 白银取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 并与铜钱并行流通 传统信用机构出现创新 账局 票号等传统银行相继产生 民间发行的会票 银票 钱票 当票 商号的兑换票券等信用工具盛行 其使用进一步扩大 二 清朝前期的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概况 清朝前期承袭明朝中后期形成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 清朝后期币制有新的变化 1900年用铜元取代铜钱 仍是银铜并行的币制 1910年才确立 元两并行 的银本位制 清代也像明代一样 铸造铜钱 并将本朝的铜钱也称为 制钱 其制度为 铸币权集中于政府 但又实行中央与各地方政府分散铸造的政策 清朝前期 制钱是由国家专设的铸币机构 户部宝泉局 工部宝源局 省局 铸造的 民间私铸铜钱是犯罪的行为 P234 235 清政府铸造了多种面值大小 金属含量轻重不同的制钱 致使银钱比价不一而且波动 币制较为落后 P235附表 注意维持银钱比价 防止民间私铸和熔毁制钱 办法是多次调整制钱的金属重量和成分或铜的成色 铸造多种重量 一钱 一钱二分 一钱二分五厘 一钱四分 和颜色 黄 青 红 的制钱 P235 规定白银1两 1000文制钱的官价 根据国际收支差额及国外白银内流增加 导致银贱钱贵 的情况逐渐扩大制钱的铸造规模 此外 从雍正朝开始设立官银号来平抑银钱比价以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使得18世纪中叶以后京省各铸币局年铸钱量高达30亿文以上 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国内银钱数量的增多 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这种情况可用大卫 休谟的黄金 价格流动机制理论来解释 P236 限定京城铸币局和各省铸币局所铸制钱的流通范围 前者在京畿地区流通 禁止外运 后者在本省流通 无法自行铸钱的地区由制钱充裕地区的省铸币局协拨 以便维持1两白银 1000文制钱的官价 P237 在中央与各省设置完备的钱币铸造管理机关 配备专门的总管 具体分管和监察人员 对工匠实行严酷的管制措施以保障制钱的铸造 P236 通过收购社会铜材 进口洋铜和开采滇铜 并以滇铜的开采为主来建立一整套的币材供应体系 注意保证制钱铸造质量 规定由户部钱法堂负责检查京省各铸币局所铸钱币的样钱质量 并以合格样钱作为各省铸造钱币的质量标准 如果各省铸造的钱币质量与样钱有偏差 则处罚相关管理人员 P237 制定制钱投放的渠道 方式 通过搭放兵饷 搭放公费 制钱出易等方式投放制钱 依据银钱比价 铸造数量决定之前的投放规模 P237 采取措施保障制钱的流通地位 做法是收买 取缔或利用前代的旧钱 南明小朝廷和三藩的伪钱 各种私铸小钱 流通到境内的外国铜钱以促进和调节制钱的流通 维持银钱比价 P238 1627年后金皇太极铸 天聪汗钱 大清顺治通宝 清初吴三桂铸 昭武通宝 大清康熙通宝 大清雍正通宝 大清乾隆通宝 大清嘉庆通宝 大清道光通宝 清朝前期 吸取了金朝和明朝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和社会不稳定的教训 对纸币发行很谨慎 仅在顺治帝统治期间的1651 1661年的10年间为筹集军费而发行过总计128万贯的纸币 顺治钞贯 每年发行限额为十二万八千一百多贯 此后至1852年以前再没有发行过纸币 所以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 政府纸币逐渐退出了流通 但民间发行的信用货币一直在流通 清朝前期继承和发展了明朝中叶以后确立的银两制度 规定白银的法定通货地位 清政府规定征税起点在1两以上者必须纳银 1两以下者商民自行决定用银或钱缴纳 规定1 1000的银钱比价 规定纹银为白银的标准成色 政府会计用白银核算 P230 清政府对银两的铸造与发行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允许各地官营 私营银炉自由铸造 致使银两名称 形式 重量 成色不统一 事实上每次交易都需要当地公估局鉴定银两的成色和称量其重量并打上印鉴才能流通 交易成本高 P230 231 清代的银两还分为实物银两和仅作为记账单位和清算标准的虚银两 与实物银两一样 虚银两也具有区域地方性 各地的虚银两成色虽然在本区域范围内实现了标准的统一 但是虚银两的成色标准在各区域间并不统一 P232 虚银两最早是纹银 起源于康熙时期 是清政府法定的银两标准成色 935 374 即每1000两纹银含935 374两纯银 清代使用较多的虚银两还有上海的九八规元 天津的行化银 汉口的洋例银 营口的过炉银 过账银 库平 漕平 关平 公码平 钱平 银等其它以平砝名称表示的银两计算单位 清代的银两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 它具有不便携带 容易损耗 各种银两成色 重量不统一 难以辨识和通用 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P233 清代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 这与白银供给的增多有关 清代白银的供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中外贸易顺差导致外国白银 银元 大量流入 二是国内银矿产量增加 P233 234 清朝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 因为对外贸易的顺差和逆差而出现了银贱钱贵和银贵钱贱等货币比价波动和货币替代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 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 P239 三 清朝前期的信用形式 信用机构及创新 清朝前期的信用也分为传统的消费信贷和生产经营信贷 后者发展明显 P241 清朝前期的信用也分为民间信贷和政府信贷 政府信贷主要是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而实行的 生息银两 制度 即政府用官款 银两 设立的信贷基金去放贷取息的政府信贷制度 P241 清朝前期的信用仍然具有高利贷的性质 银钱借贷的利率一般是月息二三分 实物借贷的利率一般是月息三五分 清朝前期的高利贷有财产担保 抵押和质押 借贷 信用借贷以及期买或预押农作物的形式 远期或期货交易的萌芽 信用借贷分为借款人自身信用借贷和第三方信用担保借贷两种形式 清政府在 大清律例 中对高利贷有月息不过三分和借贷利息总额不得超过借贷本金的法律限制 P241 244 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以及银钱并行流通的货币制度 促进了钱庄 印局在数量 规模和业务方面的继续发展 并出现了银号 银炉 炉房等货币兑换和信用机构 P244 印局继续发展 清朝中前期的信用机构还有印局 印局是出借印子钱的短期小额信贷机构 因为这种借贷一般按日或者按月计息归还 甚至朝借夕还 每归还一次 盖一次印 故名印子钱 所以叫印子钱 经营印子钱的小额高利贷机构就叫印局 据 明史 记载 天启五年 1625年 北京就已经设有印局 印局的资金主要满足城市底层居民消费或小规模个体商贩活动的借贷需求 活跃于本省各州县及京津 江南等地 进入清朝以后 印局的开设很普遍 印局几乎遍及所有的工商业城镇 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信用机构 对此 晚清内阁大学士祁隽藻于1853年 清咸丰三年 的一份奏折中禀奏说 窃闻京城内外 现有山西等省民人开设铺面 名曰印局 所有大小铺户及军民人等 俱向其借用钱文 又说 京师地方 五方杂处 商贾云集 各铺户籍资余利 买卖可以流通 军民偶有匮乏之意日用以资接济 是全赖印局的周转 实为不可少之事 与典当要求抵押不同 印局的借贷只要有熟人担保就可以 但其利率比典当业更高 月息一般在三至六分之间 显然 印局的高利贷不利于生产经营的发展 高利贷性质的印局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银行 钱庄继续发展和变迁 钱庄的业务范围扩大 18世纪中叶以前 钱庄从事货币兑换 银号从事银两熔炼 此后 钱庄 银号业务从货币兑换 扩展到了熔炼银两 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发行可兑现银钱票等业务 演化为信用机构 但此时的钱庄仍从事商业贸易 吸收的存款较少 贷款也主要是高利贷的消费信用 还属于兼办信用业务的商业资本或高利贷资本 钱庄的营业区域扩大 晋商在全国开设了多少钱庄 详不可考 1765年 清乾隆三十年 在苏州就有山西人开的钱庄81家 1853年 清咸丰三年 山西祥字号钱铺 京师已开四十余座 俱有票存 彼此融通 据现有史料 北京 天津 张家口 归化 包头 西宁 兰州 汉口等商业重镇的钱业势力多以晋商势力为强 钱庄组织化程度提高 随着钱庄家数的增多 各地钱庄建立了同业行会组织 绥远城的钱业行会大约在乾隆年间出现 名曰宝丰社 承担着当地转账结算 银行清算 确定利率 组织货币市场 管理金融市场等职责 钱庄扩展金融业务 发行流通银钱票 演化为信用机构 活跃了市场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P245 清代前中期典当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私营当铺 在官府领帖和非法开设的民当 的兴盛超过了明代 而且在清朝雍正时期 产生了分别隶属于内务府和地方军政机关的皇当和官营当铺 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 出现数量众多 资本规模不等的微型 小型 中型 大型和巨型五类当铺 P247 典当业以晋商经营的为主 山西灵石 介休 孝义人尤为擅长经营典当业 清代全国开设典当最多的省份是山西 康熙三年 1664年 全国有当铺2万多家 其中晋商开办的就有4695家 据资料统计 雍正二年 1724年 山西典当数位居全国第一 共有2602家 约占全国总数的26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全国共有当铺18075家 山西省有5175家 占全国总数的28 6 清末著名的银行家李宏龄说 凡是中国的典当业 大半是山西人经理 19世纪50年代 在北京有当铺159家 其中山西人开办的当铺有109家 占68 55 咸丰中期 介休冀家一家所开当铺 仅有铺名可考者就有增盛当 广盛当 悦盛当 钟盛当 益盛当 恒盛当 文盛当 永盛当 星盛当 仁盛当 世盛当 鼎顺当 永顺当等13家 大部分设在湖北樊城 襄阳 河北大名以及北京等地 相传有几十家之多 乾大当铺 乾隆三十年天顺当铺的马灯和书柜当票 嘉庆年间 左 和道光年间宽泰当票 右 清朝前期当铺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 康熙以后 当铺除了经营传统的消费性的高利抵押和质押放款 信用放款以外 还有某些经营性的放款 并吸收公私存款 发行银票和钱票等信用货币 兼营军粮贸易 货币兑换等业务 鸦片战争前 在商品经济发达 资金需求较多的南方地区 典当业务还出现银行化的征兆 即出现了典当铺向收购丝茶的商人发放经营性贷款的某些个案 但没有能够完成该进程 清代当铺的收当范围广泛 包括衣物 首饰 钟表等动产以及田园 房产等不动产 清朝前期的当铺与官府联系紧密 典当行是官府和大小官僚的公私资金赖以存放款生息的信用机构 雍正时期 官营当铺有了发展 成为康熙以后生息银两制度运营的手段之一 俗称 发典生息 P248 清朝前期的当铺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的信用机构和政府平抑银钱比价 调控货币流通与金融的政策工具 与前朝一样 清朝政府也对典当业有管理 P247 清政府对收当的当铺因为失火 被盗 被劫的赔偿作了规定 还针对当铺经营中的陋习颁布了禁令 清政府也规定经营典当业要领帖纳税 清朝历代政府曾依法规定典当的资本 当期 数月至一年 利率高限 月息三分 和利息总量 一本一利 官府适时下令取缔旗债 营债 印子钱等利息苛重的高利贷 或向银号等金融机构借款并用于放款以压迫典当商降低利率 P244 新的信用机构产生并初步发展 为了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