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次滴漏实验的启示.doc
2页两次滴漏实验的启示两次滴漏实验的启示2 2 月月 2828 日,下午第二节科学课日,下午第二节科学课 教学内容为五下《时间》单元第四课《用水测量时间》 ,我为学生准 备了两个一次性纸杯、铁架台、闹钟和量筒等实验器具,做“100 毫升 水在底部有孔的杯子里多长时间流完”的滴漏实验,正当实验有条不紊 地进行时,忽然,从学生处传来议论声: “老师,我们组的水漏不下去了 ” “老师,我们组的水也漏不下去了 ” …… “糟糕!”我心中暗道!明明在课前试过了,怎么还会出现杯子里 的水漏不下去的现象呢? 备课时,我研究教材后觉得“滴漏”实验的关键是让水从杯子底部 的小孔里缓慢流出,所以特意用一种笔尖比较尖的圆珠笔在一次性纸杯 的底部从里向外戳一个小孔,这样既可以让小洞圆润,又免得洞口太小 或太大,影响水流量戳完后,我倒了一杯水试了一下,水流量缓慢, 觉得很满意,于是没等水漏到一半,就把剩余的水倒掉了 现在,水漏不下去了, “观察并记录漏完 100 毫升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的任务就无法完成,下面“推测,要过多少时间,量筒内的水能积聚到 10 毫升、50 毫升?”这一环节也无法进行,后续的研究活动全部泡汤! 可是离下课时间还有约 17 分钟,看来今天的课是要砸锅了。
我拿起其中一组的一次性纸杯,把水倒掉后,仔细观察,感觉小孔 好象有点糊口,于是我就得出了结论,一次性纸杯不行,水把戳的孔浸 润了,导致纸张糊口,所以水下不去了(这个结论下得非常草率) 找出 了这个原因之后,我让学生停下来,并向他们道歉: “纪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一次性杯子是纸质的,由于水的浸润, 洞口纸张糊口了,所以水下不去了,这次实验失败的责任完全是我材料 准备得不好之故,很抱歉 ” 后面“推测积聚 10 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和一滴一滴漏完需要多少时 间”的研究内容我没有叫学生再做,只是让他们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说 说道理于是这一节课就这么草草了事了 放学后,我买来了一次性塑料杯(其实教材中也提到“往一次性塑 料杯里装 100 毫升水) ,因为认为塑料杯不会糊口,所以底部戳了孔之后 就没有试验 3 3 月月 1 1 日,上午第二节科学课日,上午第二节科学课 当另一个班级学生也开始做这个实验时,我坐到其中一个小组中仔 细观察,起初水缓慢地流,逐渐变细,再慢慢地从流变成滴,到后来大 约还剩十分之一的水量时,水又漏不下去了!直到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是出在这个小孔不够大!当水逐渐减 少时,由于水面高度下降,水的压力越来越小,孔又相对小,于是出水 口的水的表面张力大于水的压力,当然流下不来了。
如此看来,要让水流完,让学生计量出时间,必须要注意洞口大小 要扎得恰当课后我用一次性纸杯做过实验,洞口直径大约在 4mm 左 右时,杯中的水才会几乎流光,但还有些许剩下 而当初我在上课之前做实验时仅做了一半,没有等水流光,如果做 完整的话,是一定能发现问题的关于这一点,教参中没有提及,不能 不说是个遗憾 联系到下面的活动设计,就不难发现教材的提法出现问题了课文 的后续活动中提到, “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同样多的水,所 需的时间会怎样变化?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控制水 滴漏出的快慢?”很明显,要一滴一滴漏完杯中的水,实验证明是绝对 不可能的 这两堂课使我感慨万千! 本课的准备应该说还是比较充分的但恰恰是在细节上的几点疏忽 和想当然,造成了两堂课的失败由此,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在备实 验课时,首先要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多采用一些既方便,又便宜的器材; 其次,教师一定要亲自做过完整的实验,事先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 探究,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这点绝对不能省略! 另外,从教材的呈现来看,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如 认为杯中的水是可以漏完的) 其实任何一种教材都只是课程标准的具体 表现,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圣 经” 。
因此我们在用教材教的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 正确的判断,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加严谨,更加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