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洵《上余青州书》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
25页苏洵《上余青州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上余青州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苏洵《上余青州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上余青州书》原文及翻译苏洵 原文: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日:“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今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今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篝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义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硕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仃青州知州 【参考译文】 我听说,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高尚,说:“三次任命他为令尹却不高兴,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却不愤怒他做令尹,楚国人替他高兴;而他不做令尹,楚人替他愤怒我没期望做令尹,但令尹这个官位自己来了那令尹子文难道只是厌恶富贵吗?知道它不可以求得,但安其所得,因此喜怒不触及到他内心,而别人却因此喧哗讨论。
啊!难道这也不足够来看出自己的大度,而别人的小气吗?超脱的样子,被人抛弃,而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忙乱的样子,被别人任用,却不知道任用是乐事 以前,明公您刚开始振起于南海之滨,成为天下的名臣正当得意之时,激昂慷慨,讨论得失,判定对错,左边揣摩西羌,右边揣摩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压强悍不屈服的外敌,你的辩才好像是决口的河流向东注入大海,名声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蛮夷中也显出磅礴气势,可说是最为兴盛等到中间被罢黜成为海滨的平民百姓,大概这中间有十多年,您对人无所求,而别人对您也无所求那以后,恰逢南方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却没有人能够去解救这危难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鞭笞他们,不多时间南方安定您难道是有所求而做这事吗?恰好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大的功业,功业成,爵禄自然到了您对于出仕退隐之事,大概也是绰绰有余啊 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碌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得志的人,安于享乐,习惯做高高在上的样子,回头看四海之内忍受饥寒、走投无路之人,没有不皱眉皱额呕吐不高兴的处境困难的人吃粗劣的汤羹却不饱,穿粗布衣服却不暖,习惯被贫贱的处境摧残折磨,仰望贵人的光辉则神魂颠倒惊慌失措。
这两种人都不可以对他们说轻视富贵安于贫贱的事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贫富贵贱的本质含义只有天下那些习惯于富贵的荣耀,而且习惯于贫贱的耻辱的人,然才可以与他们谈论此类话题我是四川西部的平民百姓,曾有志于当世,拖延时光未曾有所作为,便到了老年然而我曾经渴望拜会的人,普天之下,大概五六人而已那五六个人,我大都已见过,可是唯独不曾见过阁下您,常常认为是遗憾如今您回来朝中,而我又在这里,因此不得不见您 俯伏思量盼望您的回音,我将不胜荣幸! 苏洵《上余青州书》 2、苏洵《孙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孙武》原文及翻译苏洵 原文: 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③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
《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①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④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⑤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⑥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选自《权书》,有删改) 【注】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 译文: 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说“我不会用兵”的人有几个?(在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论上的问题而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在理论上难不倒他,用他来领兵打仗而能够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哎!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始终难不倒他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哩! 孙武写了《孙武十三篇》,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
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些用兵的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从这一点来揣测他这个人,一定具有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却)不知道他领兵打仗竟不能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 当吴王阖庐攻入郢都的时候,孙武为统帅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勾践率大军进入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朝接踵而来,吴王奔逃,来不及自救孙武完全没有一点办法消除这些祸乱假如依据孙武自己的书来指责他的过失,总共有三条《九地》中说:“把威势加在敌人头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别国结交然而孙武却使秦国能够听到申包胥(楚国大夫吴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日七夜,秦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的话,出兵援救楚国,对吴国没有忌惧之心,这就太没有威势了这是孙武的第一条过失《作战》中说:“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锐气受挫,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孙武在吴王阖庐九年冬季攻打楚国,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说是长久出兵在外了越国人怎能不乘虚攻入吴国呢?这是孙武的第二条过失《作战》又说:“战士奋勇杀敌,是由于愤怒孙武纵容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后奔吴,为大夫,终因直谏而死)、伯嚭(也是楚国人,后奔吴夫差为太宰。
越灭吴,杀伯嚭)鞭打楚平王(姓毕,熊氏,初名叶疾,即位后改名居,在位十三年)的尸体,发泄一个人的私忿,来激怒敌人;这就是司马戍(即沈尹戌,楚国左司马)、子西(楚平王子,名申,时为令尹)、子期(亦楚平王子,子西之弟,名结,时为大司马)誓死向吴国报仇的原因勾践(攻占吴国后)不去毁坏吴王的祖坟,因而吴国人民顺从他,田单(战国时齐国人燕军攻齐,占领七十余城,仅莒、即墨二城未破即墨守将战死,城中人民推田单为将军,田单用计大破燕军,收复所有被占城市,因功封安平君)欺诈燕军,使他们掘了齐人的坟墓,因而齐国人民奋起作战他们的智谋远在孙武之上孙武不能通晓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第三条过失 既然这样,那么,当初吴军能够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国(春秋时诸侯国,都城在今湖北省随县西北唐城镇)、蔡国(春秋时诸候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唐、蔡二国国君均曾被楚囚禁受辱)的愤怒,以及乘楚国不仁的时机,孙武的功绩大概也是很少的了凭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而遭到失败更何况几个只知学习孙武旧有的计谋和理论的人,怎么可以用他们来领兵打仗呢! 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一书,属兵家)与孙武是一样的人,都著书谈论兵法,世人并称他们叫做“孙吴”。
然而吴起谈论用兵,不注重法令制度,文字粗糙简略,没有统领全书的纲纪,不及孙武的书语言精练而意思详尽,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论都归于其中 但是,吴起开始被鲁国任用,就大破齐军;等到了魏国,又能制服秦国军队;到了楚国后,使楚国再次称霸诸侯可是孙武的所作所为,反而造成了这种(失败的)结局,(可见)书上的理论不值得(完全)信赖,本来就是这样啊 苏洵《孙武》 3、苏洵《上余青州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上余青州书》原文及翻译苏洵 原文: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日:“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今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今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
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篝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义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硕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仃青州知州 【参考译文】 我听说,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高尚,说:“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