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
22页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1、《蒹葭》学习要点(1)本诗是《诗经秦风》中一篇意境优美、情愿深长的恋歌,属于民歌2)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3)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4)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仓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求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主人公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这就是本诗的朦胧美2、《湘夫人》学习要点(1)本诗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抒情诗(爱情诗)2)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湘水的一对神仙眷侣《湘夫人》是写湘君相约湘夫人但最终未能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深情3)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
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4)湘君与湘夫人的相约而不遇的悲剧情景,可类比屈原与祖国,渗透着自己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社会理想、完整人格的执著追求精神5)这首诗运用多种抒情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至于水中筑室情景的描写,则是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来张扬湘君心中美好爱情理想3、《陌上桑》学习要点(1)本诗是汉朝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合编的民歌2)罗敷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美丽、勤劳、坚贞、聪明 诗分三段第一段极写罗敷的美貌,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展示女主人公光彩照人的形象;第二段写罗敷严正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揭示她不慕权势、不畏强暴的坚贞品德;第三段写罗敷以“夸夫”的方式斥退“使君”,进一步展现她的聪明机智。
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现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3)诗中描写罗敷之美,采用了极力铺陈渲染手法先写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用6句诗,从多个角度具体进行侧面烘托,写她的采桑用具精美芳洁,写她的服饰鲜明华丽后面写旁观者为之倾倒,也用了三组8句诗极力铺陈,烘托她的美貌 尤其是写罗敷夸夫,则极尽了铺陈渲染她从官高位显、威势赫赫、雍容富贵、接连升官、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受众官夸赞几个方面夸耀夫婿,达到了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夏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的效果这表现出了罗敷的聪明机智,增强了诗篇的喜剧色彩4)诗的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侧面烘托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5)“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幽默风格和喜剧色彩,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智慧4、《饮酒》(其五)学习要点(1)本诗是晋朝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首田园诗。
2)本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混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的“忘言”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心远”是“忘世”、“忘我”的根本原因,只有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才能达到“忘世”、“忘我”,“忘我”是“心远”的最高境界所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 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3)诗的中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纯朴、美好、和谐;写出了诗人静观景物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在这里,人与自然、情与景已经交融得浑然一体,无法区分4)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中,在“人境”,“无车马喧”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这是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我”心态,不是社会现实。
一个“而”字,通过转折,表达了这种心态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采菊东篱下”是实现田园生活的描写,诗人沉浸在自然景物之中,悠然自得,心神陶醉,已达到物化“忘我”的心境,有“物性即我”的深致其中的“见”字,是悠然而见,活现了诗人“忘我”的无意心态5)本诗情意真切,语言质朴,简洁含蓄,富有韵味5、《行路难》(其一)学习要点(1)本诗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歌行体抒情诗2)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诗中一、二句直接描写表现写朋友的热情;三四两句,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五、六两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难比况仕艰难;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则是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急遽,生动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呈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3)诗中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借典型举止抒情,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4)诗中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兴象征,以自然景物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仕途艰难,抒发了自己对仕途艰难的困苦情怀5)诗中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运用典故抒情,借吕尚遇周文王和伊尹梦日而受商汤重用的故事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借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宏伟抱负6)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具有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本诗一至四句的借行为举止抒情;从五句开始,想象“渡黄河”、“登太行”、吕尚、伊尹等表达自己的困境和对前途的希望;最后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表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就体现了这个特点6、《秋兴八首(其一)》学习要点(1)本诗是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的抒情诗,形式上是七律2)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他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
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国家之思,含蕴深厚3)诗中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融情入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新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然和心情沉闷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凉全篇情景交融,意在言外4)诗中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修辞:“开”字既指菊花开放,又指平定了安史之乱、国运重开,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字既指船系岸不发、无法回都城长安和故乡河南,又指内心牵系国家和故乡;“他日泪”,既指菊花面对深秋之寒而落泪,又指因东归愿望未实现而落泪因回忆往事而落泪;“故园心”,既指对河南故乡亲人的惦念,又指对都城长安和皇帝的思念,语意双关,于平易流荡中显出新警奇特,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5)诗中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联对偶极为精当工稳,颔联山与水对照,颈联情与景相得,句式又富于变化6)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新潮翻卷,象征着国运暗淡和心情沉闷7)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本诗借悲自然之秋表达悲国运、人生际遇之秋,心情沉闷,思乡心切,充满落寞惆怅、阴沉苍凉的特点7、《长恨歌》学习要点(1)本诗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抒情浓郁的叙事长诗2)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容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3)作者用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对唐玄宗,突出了他早先宠幸杨妃和耽乐误国,以致生离死别,后来对杨妃苦苦相思,情深四海;对杨贵妃,着重描绘了她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
4)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