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百色市胃癌住院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变化趋势.doc
6页2002〜2007年广西百色市胃癌住院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变化趋势 杨琴 ',林栩 ',郭正恒 ',何守稿',李夭资',黄锦益*,颜永秋I覃碧玲彳(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百色市人民医院 广西百色533000)摘要:H的:研究近6年来百色市胃癌住院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收集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和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07 年12月住院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11例,分析其构成比、发病年龄、病变部位、性 别差异及病理类型结果:木市胃癌住院患者占总住院人次0. 37%,住院构成比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胃癌患病率最高年龄段50〜69岁,好发部位以胃窦为主, 病理分型中以腺癌居多,随着年龄增长,胃癌发病部位有向丄移动趋势结论: 研究六年來百色市胃癌住院患者病理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本市的胃癌防治提供重 要的科学依据关键词:胃癌;病理特征;变化趋势胃癌是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 恶性肿瘤么一近些年来胃癌的致病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胃癌发病率及 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下降“小,尽管如此,在世界范围内胃癌仍居各类原发 肿瘤的第二位⑶1材料和方法1. 1标本的来源及研究对彖收集我院和百色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住院确诊胃癌的 病历811份,其中男560例,女251例。
年龄14〜96岁,平均发病年龄55岁,男 性平均年龄55. 8岁,女性平均年龄52. 18岁分别从住院构成比、发病年龄、性 别差并及病理类型等四个方面分析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百色市胃癌6年来 临床病理的演变趋势1. 2诊断标准及临床病理评价胃癌诊断标准以胃镜加病理组织学检查为依据组织学类型参照《胃肠病学》 采用的胃癌组织学分类方法,将胃癌病理分型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 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五类将胃癌病变部位分为胃窦 部、胃体、胃小弯、胃角、贲门、胃底来评价1. 3资料整理和统计学处理病例按ICD-10分类,用《病案首页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检索及SPSS10. 0软 件进行统计分析,按《中国恶性肿瘤登记报告试行规范》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2. 1胃癌住院构成比变化两家综合医院共收治住院患者共219253万多人次,胃癌患者共811例,占 住院人次的0. 37%,胃癌住院患者呈缓慢上升趋势,05〜07年比02〜04年多105 人,上升了 0.027%但是胃癌的住院构成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2年 0. 39%(120/30605),下降到 2007 年 0. 38%(167/43731),住院好转率达 80%以上, 死亡率也有明显的下降。
2. 2年龄和性别分布胃癌年龄分布构成比最高者为50-69岁,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 001,其次为30-49岁以上,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o <30岁年龄组胃癌患者有23例,其男女比率与其他年龄组男女比率相 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01o在不同年龄组中,除<30组女性胃癌患者高 于男性外,其他组别男性胃癌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二者差杲均有统计学意 义,P<0. 001o 男女之比为 2. 23 : 1 (560/251)见表 1表1 811例胃癌性别的年龄分布(%)性别< 3030 〜49年龄分布(%)50 〜6970〜合计男5(21.7)144 (63. 8)324(74. 8)87(68. 0)560(69. 1)女18(78. 3)83(36. 6)109(25. 2)41(32. 0)251(30. 9)合计23(2. 8)227(28. 0)433(53. 3)128(15. 8)811(100)2. 3胃癌发病部位和病理分型变化2. 3. 1根据02〜07年胃癌部位分布总体比较来看前三位的是胃窦部共349 例占43. 03%(349/811),其次是胃体251例占30. 95%(251/811),贲门118例占 14. 55%(118/811),胃窦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部位,且差异显著(P<0.01); <30 组胃癌好发部位在胃体和胃窦,随着年龄增长,胃癌发病部位有向上移动趋势。
50〜和70〜贲门癌明显增加,并且男性高于女性(卩<0.01);其他病变部位差异 无显著性,见表二部位一年龄分布(%)合计< 3030 〜4950 〜6970〜胃窦9(39. 1)88(38. 8)197(45. 5)55 (43. 0)349 (43. 0)胃体18(78. 3)83(36. 6)109(25. 1)41 (32. 0)251(30. 9)胃角3(13. 0)31(13. 7)35(0. 8)11 (8. 6)80(0. 10)胃小弯0(0. 00)7(3. 1)15(3. 5)5(3. 9)27(3. 3)底0(0. 00)18(0. 8)39(9. 0)11(8. 6)68 (8.4)贲门1 (0. 04)22 (9. 7)66(15. 2)29 (22. 7)118(15.4)合计23(2. 8)227 (28.0)433(53. 3)128(15. 8)811 (100)2. 3. 2 02〜07年间胃癌的病理分型:腺癌最多共458例占56. 47% (458/811 ), 各年龄段都占有很高的比例;低分化腺癌占20.46% (166/811),粘液细胞癌占 10. 85%(88/811); E卩戒细胞癌占 9. 74% (79/811),其他癌 2. 47%(20/811)。
各年 间病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三表三 胃癌病理分型与年龄关系(%)年龄分布(%)病理分型< 3030 〜4950 〜6970〜合计腺癌9(39. 1)111 (48. 9)266(61.4)72(56. 3)458(56. 5)低分化腺癌4(17. 4)52 (22. 9)90 (20. 8)20(15. 6)166(20. 5)粘液腺癌3(13. 0)36(15. 9)32(7. 4)17(13. 3)88(10. 9)印戒细胞癌7(30. 4)24(10. 6)33(7. 6)15(11.7)79(9. 7)未分化癌0(0. 00)4(1.8)8(1.8)0(0. 00)12(1.5)类癌0(0. 00)0(0. 00)4(0. 9)4(3. 1)8(1.0)合计23(2. 8)227 (28. 2)433(53. 3)128(15. 8)811(100)3 •讨论3. 1通过对百色市02〜07年间811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 本市胃癌患者住院构成比0. 37%,虽然住院患者呈上升,但是胃癌的住院构成比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年龄分布上,胃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5岁,高发年龄为 50〜69岁,其次为30〜49岁和70〜岁组,随年龄增高而上升,至70〜乂下降。
发生的原因:以往人的平均寿命短,高龄老人就诊少,检出率低;随年龄的增长, 各种食物中的致癌物质以及体外致癌物质的接触累积有关这提醒人们须改变以 往高龄老人患胃癌下降的观点,尤其老年人对疾病不敏感,腹痛症状不明显、疼痛轻,易被忽视,老人若出现上腹部不适或伴有消瘦、贫血、纳差等,须积极求医, 以免延误诊治⑷3. 2有明显的性别特征,(1)男性高于女性;产生这种性别差异的病因H前还 不清楚日本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比发性患胃癌的危险性提高点Khan 等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相比不同的食物可以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推测可能由 于男性患者更易眾露于环境致癌因素,导致其胃癌发病的性别差异同2) <30 岁组的女性发病比率高于男性这和文献报道相符研究证实:雄激素对胃癌的发 和牛长有抑制作用,雌激索则起促进作用雌激索可通过阻断细胞于核细胞分裂 中期,形成较多的非整倍体细胞,导致细胞癌变"3. 3胃癌的好发部位在胃窦,占43. 03%< 30组胃癌好发部位在胃体和胃窦, 随着年龄增长,胃癌发病部位有向上移动趋势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屈50〜和 70〜贲门癌明显增加,并且男性高于女性调查发现胃癌发生年龄随解剖部位而 异,胃体平均年龄最小49. 76岁,贲门平均年龄最大59. 7岁,并且男女年龄无 差别。
3. 4 02〜07年间胃癌的病理分型中腺癌最多占56.47%,超过了一半,其次是低 分化腺癌,第三位是粘液细胞,第四位是印戒细胞癌,第五位是类癌和未分化癌 并口随着年龄增大,高分化管状或乳头状腺癌构成比率渐次壇多,以50〜组最 多见;低分化腺癌发牛胃角居多,构成比率则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少比较性别 在F7癌病理分型上的差片发现,女性在印戒细胞癌中占的比例较腺癌、粘液腺癌、 低分化腺癌高,有统计意义卩<0.053. 5胃癌的预防:H前对胃癌形成的病因尚未彻底的解决但其发病与环境因素 和饮食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调查发现百色市地处滇贵接壤处,当地许多特产都多 数人喜欢食用盐腌制食品如:腊肉、烟熏肉、辣椒酱、酸菜等几乎所有的流行 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高盐饮食胃癌的危险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高盐饮食破坏胃 黏膜的保护层,引起退行性及应性炎症,增加DNA加合物的形成和细胞增殖腌 制和熏烤食物能增加胃癌的发生率,原因是高盐以外,还可能是上述食物加工时 能释放出胺,胺再与亚硝作用生成亚硝胺而至癌⑼应当提倡(1)应减少食盐 摄入量,少食用腌制食品和发霉食物,节制烟酒,定时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多 食新鲜蔬菜、水果及乳、豆制品。
2)对40岁以丄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提高胃镜检查的普查率,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确诊胃癌及早期治疗文献报道: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五年存活率达95%以上,而晚期胃癌多在20%以下3因此, 做好有效预防措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参考文献[1] Wang J Y, Hsieh J S, Huang C J, et al. Clinicopsthologic stuof advanced gastrie cancer without serosal invasion in young aold patients[J]. J Surg Oncol, 1996,63(1): 36-40.[2] Roder D M. The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J]. GastCancei', 2002,5 (Suppl 1) : 5-11.[3] Alberts S R, Cervantes A, van de Velde C J. Gastric canceepidemiology, pathology and treatment[J]. Ann Oncol, 2001,4(Suppl 2): 31-36.[4] 高广江,崔岩•胃癌流行病学内镜检查分析[J].黑龙江医 学.2002, (26)5:387.[5] Tanaka K, Kiyohara Y, Kato I, et al. Incidenee and prognosisof gastric cancer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urvey: the Hisay- ama st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