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驿路梨花教案.doc
38页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练习,练习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分析理解课文 2、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发、质疑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三、研读1—8自然段,听录音朗读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
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忖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电,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梨花美景) 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4、再读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驿路梨花教案篇2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感知课文内容,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3.为建设和照料驿路山间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解放军同志做了哪些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哪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1.小结: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良好社会风貌 2.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你能说说古代诗人吟咏梨花的诗句吗? 驿路梨花教案篇3(一)教学建议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②表格 人物事件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联系原文分析 四、课时作业 1.将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略 2.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结尾的抒情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本文所写的各个人物,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4.环境描写,(梨花)烘托或(偏远荒僻)反衬了“雷锋精神”的高尚 5.“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①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 三、问题探讨(二):叙述手法分析 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也叫追叙,是补充交代,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课时作业 1.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见教师用书 2.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略 驿路梨花教案篇4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雷锋精神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












